丁陸明,錢 磊
(1.南通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勞動衛生與職業病防治科;2.南通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門診部,江蘇 南通 226007)
職業性噪聲聾指的是一種在工作期間,勞動者因為接觸噪聲的時間較長所引起的漸進性的感音性聽覺損傷。噪聲所引起的危害比較大,既會對聽覺系統形成特異性損傷,又會對人的睡眠情緒、工作效率造成干擾,是引發冠心病、高血壓的一種重要因素,還會影響機體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及生殖系統等[1];且職業噪聲聾不僅嚴重威脅到了勞動者的生命健康,也大大降低了整個社會的生產效率。南通是我國民族工業的起源地,通過長期發展,逐步建立起以輕紡為核心,電子、船舶、機械、冶金、化工等配套的、相對完善的工業體系。然而在上述的各種工業體系的生產勞動中,勞動者均會頻繁地接觸到生產性噪聲;如果沒有制定并實施有效防護措施,絕大多數的勞動者均會形成聽力損傷,甚至發生不可逆的職業性噪聲聾[2-3]。故對南通市職業噪聲聾的流行病學特征進行調查研究,對職業病防護與勞動者健康保衛意義重大?;诖?,本研究旨在分析2018—2020年于南通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進行體檢的164名從事噪聲作業的勞動者的體檢資料,以了解此類人群的聽力情況,為臨床治療職業性噪聲聾提供有效防治方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南通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進行體檢的從事噪聲作業的164名勞動者的體檢資料。納入標準:確診者均符合《臨床職業病學(第3版)》[4]中關于職業性噪聲聾的診斷標準者;均為噪聲操作崗位勞動者;既往無家族性耳聾史、無耳毒性藥物使用史、無頭部外傷或爆震史者;從事噪聲行業前無明顯聽覺系統疾病者等。排除標準:外傷性耳聾者;偽聾者;遺傳性聾者等。本研究經南通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醫學倫理委員的批準。
1.2 檢測方法 收集于南通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進行體檢的164名從事噪聲作業的勞動者的體檢資料,包括職業史和職業病危害接觸史、職業健康檢查結果、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結果,以及勞動者的性別、年齡、其所在企業的行業分類、企業經濟類型等。要求所有勞動者均需在南通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進行至少3次純音聽閾測試,每次測試間隔3 d以上,并完成耳聲發射、40 Hz聽覺誘發電位、耳內窺鏡、聽覺腦干誘發電位、聲阻抗等檢查,必要時行頭顱影像學檢查。純音聽閾測試方法,純音聽閾測試在密閉隔音室內進行,要求勞動者測試前需脫離噪聲環境24 h以上。采用聽力計(美國Grason-Stadler公司,型號:GSI68)校準后進行檢測。測定受檢者500、1 000、2 000、3 000、4 000、6000 Hz的純音氣導聽閾,測定結果按《職業性噪聲聾診斷標準》[5]進行年齡和性別修正,并對純音聽閾測試結果進行評判,系統化地分析研究受檢者的臨床表征、職業接觸史、醫學檢查結果等,將傳染病性聾、突發性聾、夸大性聽力損失、聽神經瘤、外傷性聾等引起聽力下降的案例排除,然后實施年齡、性別修正并做出判斷。
1.3 觀察指標 ①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職業性噪聲聾發病情況。中度(噪聲聾為41~55 dB)、輕度(噪聲聾為26~41 dB)[5]。②分析職業性噪聲聾分布情況,包括性別、年齡、工齡、行業。③分析2018—2020年南通市職業性噪聲聾患者工作崗位類型。
1.4 統計學方法 選擇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例(%)]表示,兩組間比較行χ2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χ2趨勢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職業性噪聲聾發病情況 2018—2020年于南通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進行體檢的從事噪聲作業的164名勞動者中,確診為職業性噪聲聾的有24例,確診率為14.63%;職業性噪聲聾中度、輕度分別為1、23例,確診率分別為0.61%(1/164)、14.02%(23/164),2018、2019、2020 年職業性噪聲聾確診率分別為13.64%、12.24%、18.37%,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2018—2020年職業性噪聲聾確診情況比較
2.2 職業性噪聲聾分布情況 2018、2019年確診職業噪聲聾患者性別、年齡、工齡、行業分布及2020年性別、工齡占比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而2020年職業性噪聲聾患者年齡、行業占比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其中41~50歲、紡織業占比最高,見表2。

表2 2018—2020年南通市職業性噪聲聾患者分布情況比較(%)
2.3 工作崗位類型 2018—2020年確診組與未確診組受檢者各工作崗位占比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其中確診組2018、2019年操作工占比較高,2020年電焊工與操作工占比較高,見表3。

表3 2018—2020年南通市職業性噪聲聾患者工作崗位類型比較[例(%)]
2.4 噪聲強度與工作接觸方式 2018年確診組患者噪聲超標占比顯著高于未確診組,2018—2020年確診組患者場所平均噪聲強度均顯著高于未確診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而2018年工作接觸方式及2019、2020年工作噪聲強度、接觸方式占比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 4。

表4 2018—2020年南通市職業性噪聲聾患者噪聲強度與工作接觸方式比較[例(%)]
職業性噪聲耳聾指是長期接觸工業噪聲發生的一種進行性、感音性聽覺損傷,其致病原因在于勞動者長期處于噪聲環境中,會引發內耳毛細胞病變,導致聽力損失。我國在噪聲環境下工作的工人總量至少有1 000萬,而罹患職業性噪聲聾的工人接近100萬人[6]。隨著南通市的工業化發展步伐的不斷加快,暴露出的各種職業病的種類也越來越多,其中以職業噪聲聾最為突出。
本研究通過對2018—2020年于南通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體檢的從事噪聲作業的164名勞動者的體檢資料進行分析發現,新診為職業性噪聲聾的有24例,確診率為14.63%,其中職業性中度噪聲聾、輕度噪聲聾分別有1、23例;2018、2019、2020年的確診率分別為13.64%、12.24%、18.37%;從時間上來看,2019年職業性噪聲聾小幅回降后2020年又繼續攀升,且2020年的發病率要高于2018、2019年。這與高海萍[7]統計發現2006—2017年南通市職業性噪聲聾92例,其中2015年8例(66.7%)、2008年10例(58.8%)、2016年22例(47.8%),各年份職業噪聲聾發病率并無顯著規律的結論相一致。從不同的人口學特征分析發現,2018—2019年確診職業噪聲聾患者性別、年齡、工齡、行業分布占比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而2020年職業性噪聲聾患者的年齡、行業分布占比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其中41~50歲、紡織業占比最高。分析原因可能為,2020年南通市房地產發展加快,而房地產又以建筑業為主,建筑工人多以中年男性為主,影響了噪聲聾人口特征學的分布,與余彬等[8]研究結果中房地產發展迅速的地區其建筑工人的噪聲聾發病率較往年明顯上升的結論相似。
另外,本研究結果還顯示,2018—2020年確診組患者各工作崗位占比與未確診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2018年確診組患者噪聲超標占比顯著高于未確診組,2018—2020年各確診組患者場所平均噪聲強度均顯著高于未確診組;而2018年主動接觸工作及2019、2020年工作噪聲強度、接觸方式占比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提示造成勞動者職業噪聲聾的原因主要是由工作場所的噪聲環境造成的,且與決定工作噪聲強度直接相關,但與其接觸噪聲的方式和工作崗位的類型無關。從不同的企業特征分析發現,紡織業的職業噪聲聾的占比連續3年都是最高的,其中在2020年紡織業占比與其余職業分布比較有顯著差異,這與南通的工業體系密切相關[9]。眾所周知,南通的家紡業非常發達,其在全國市場的占有率甚至高于50%,該市的各個區縣、鄉鎮都有大量紡織企業存在,其紡織工人的基數大,造成了紡織業職業性噪聲聾的占比較高的現狀[10]。
通過對2018—2020年期間南通市職業性噪聲聾的流行病學資料調查后發現南通市的職業性噪聲聾防治工作仍然不容樂觀,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加強防控:首先,行政監管部門需切實做好生產企業單位噪聲預防的監管工作,同時在全社會加強職業噪聲聾的健康教育宣教工作;其次,用人單位也要以降低工作場所噪聲強度為中心,通過購置低噪生產設備、改良生產工藝、給勞動者配置有效防噪護具,并監督其規范使用等來切實做好職業防噪工作,最后,作為職業病預防的主體疾控中心,要嚴格落實每一年的職業健康體檢,對凡是有聽覺器官疾患、中樞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器質性疾患或自主神經功能失調者,均給予不宜參加噪聲作業的建議。
綜上,2018—2020年南通地區確診職業性噪聲聾以2020年發病率最高;其中2018—2019年其人口特征分布無明顯規律,2020年以中年男性居多,以紡織業為最高。影響職業噪聲聾的主要因素是工作場所噪聲的強度,與工作崗位類型和接觸噪聲的方式無關。但本研究因樣本量少,后續將繼續深入探究分析,擴大樣本量與選樣區域,對結論進行進一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