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建偉
(烏海市人民醫院消化內科,內蒙古 烏海 016000)
潰瘍性結腸炎主要是因多種原因導致的一種由異常免疫介導的腸道慢性、特異性炎癥性病變,其臨床癥狀多表現為腹瀉、腹痛、黏液膿血便等。目前,臨床多采用美沙拉嗪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其作為新一代5-氨基水楊酸,可有效抑制前列腺素、白三烯的合成,進而有助于緩解腸黏膜炎癥反應狀態,但長時間應用會嚴重刺激患者腸道,從而增加不良反應的發生風險[1]。近年來,隨著臨床研究的深入,發現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關鍵在于改善腸道微環境。雙歧桿菌三聯活菌含有多種益生菌,可調節腸道中的菌群環境,創造良好的腸道內環境;同時,其能有效補充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機體缺少的雙歧桿菌、乳酸桿菌,能夠跨越胃酸屏障,釋放活菌進入腸道中,提高患者的內源性防御屏障,補充人體正常的生理菌群,以此清除與抑制人體腸道中存在的致病菌[2-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聯合美沙拉嗪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臨床效果,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2020年1月至12月烏海市人民醫院收治的70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分為對照組(35例,采用美沙拉嗪治療)和觀察組(35例,采用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聯合美沙拉嗪治療)。對照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20、15例;年齡23~69歲,平均(46.63±3.16)歲。觀察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18、17例;年齡22~68歲,平均(46.55±3.18)歲。對比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實施組間對比。納入標準:符合《炎癥性腸病診斷與治療的共識意見(2012年·廣州)》[4]中潰瘍性結腸炎的相關診斷標準者;均為首次進行系統性治療者;均為中度或重度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等。排除標準:對本研究所使用藥物存在過敏史者;存在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者;屬于放射性直腸炎、缺血性結腸炎、細菌性痢疾者;合并結直腸惡性腫瘤患者等。研究經烏海市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給予對照組患者美沙拉嗪腸溶片(葵花藥業集團佳木斯鹿靈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80148,規格:0.25 g/片)口服治療,1.5 g/次,于飯前1 h服用,3次/d。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治療基礎上聯合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膠囊(上海上藥信誼藥廠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10950032,規格:0.21 g/粒)口服治療,0.42 g/次,于飯前1 h服用,3次/d,兩組患者均進行為期2個月的治療。
1.3 觀察指標 ①治療效果。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完全消失,腸道黏膜已經恢復正常為顯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有所好轉,腸道黏膜炎癥反應明顯減輕或形成結腸假息肉為有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腸道黏膜炎癥反應均未見改善,甚至加重為無效[4]。臨床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炎性因子水平。分別于治療前后抽取兩組患者空腹外周靜脈血5 mL,離心(3 000 r/min,10 min)后取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實驗法對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6(IL-6)、白細胞介素-8(IL-8)水平進行檢測。③免疫功能指標。血樣采集方法同①,采用流式細胞儀檢測外周靜脈血CD3+、CD4+、CD8+百分比,并計算CD4+/CD8+比值。④腸黏膜屏障功能。血樣采集、血清制備方法同②,采用酶學分光光度法檢測血清D-乳酸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測定血清內皮素(ET)、二氨氧化酶(DAO)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臨床療效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炎性因子、免疫功能、腸黏膜屏障功能指標以(±s)表示,行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炎性因子水平 相較于治療前,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TNF-α、IL-6、IL-8水平均下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s, ng/L)

表2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s, ng/L)
注:與治療前比,*P<0.05。TNF-α:腫瘤壞死因子-α;IL-6:白細胞介素-6;IL-8:白細胞介素-8。
組別 例數 TNF-α IL-6 IL-8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5 65.86±8.66 25.13±6.53* 175.83±28.53 140.23±20.53* 283.23±35.63 200.66±30.23*觀察組 35 66.13±8.22 15.33±5.21* 176.23±27.11 95.62±16.21* 284.53±34.55 162.32±23.53*t值 0.134 6.940 0.060 10.089 0.155 5.921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免疫功能指標 相較于治療前,治療后兩組患者CD3+、CD4+百分比、CD4+/CD8+比值均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CD8+百分比與治療前比均下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s)

表3 兩組患者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s)
注:與治療前比,*P<0.05。
組別 例數 CD3+(%) CD4+(%) CD8+(%) CD4+/CD8+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5 55.68±5.30 59.96±3.62* 33.53±3.22 41.53±3.53* 22.56±2.09 18.53±1.73* 1.48±0.13 2.23±0.16*觀察組 35 56.25±3.22 63.86±3.55* 33.61±3.19 46.86±3.46* 22.69±2.11 17.06±1.52* 1.49±0.14 2.73±0.21*t值 0.544 4.551 0.104 6.379 0.259 3.776 0.310 11.204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4 腸黏膜屏障功能指標 相較于治療前,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D-乳酸、DAO、ET水平均下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腸黏膜屏障功能指標比較( ±s)

表4 兩組患者腸黏膜屏障功能指標比較( ±s)
注:與治療前比,*P<0.05。DAO:二氨氧化酶;ET:內皮素。
組別 例數 D-乳酸(mmol/L) DAO(U/mL) ET(pg/m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5 6.63±1.63 4.23±1.53* 7.63±1.53 6.03±1.63* 82.96±8.23 68.53±5.63*觀察組 35 6.26±1.49 3.01±1.43* 7.55±1.88 4.23±1.43* 81.88±8.16 52.96±5.88*t值 0.991 3.446 0.195 4.911 0.551 11.315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機制目前尚未明確,臨床認為可能與感染、機體免疫、精神、遺傳、腸道菌群失調等存在相關性,因多種因素而導致患者的腸道黏膜出現免疫反應,引起腸道黏膜屏障功能降低,產生免疫功能障礙。目前臨床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原則主要是緩解患者疾病癥狀,減輕機體的炎癥反應。美沙拉嗪屬于一種新型的非甾體抗炎鎮痛藥,這種藥物的主要活性成分是5-氨基水楊酸,可以定向地向患者結腸與回腸末端釋放出5-氨基水楊酸,對腸黏膜釋放的白三烯、前列腺素E2、細胞內氧自由基等進行有效抑制,緩解或者阻止胃腸道炎性因子信號的傳導,從而消除炎癥反應;同時,該藥物還能夠對患處局部腸黏膜炎性介質的合成進行有效抑制,有效緩解患者結腸黏膜炎癥反應,恢復腸膜潰瘍情況,但采用該藥物長期治療時,患者易產生惡心、腹部不適等不良反應[5-6]。
隨著臨床免疫學的不斷發展與完善,臨床認為,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關鍵是改善患者腸道微環境,為患者腸道創建一個良好的內環境,促進病情恢復。雙歧桿菌三聯活菌是嗜酸乳桿菌、雙歧桿菌、嗜熱鏈球菌組成的微生態制劑,一方面可直接補充患者的益生菌,調節腸道菌群平衡,重新建立穩定的胃腸道微生態環境;另一方面,患者在口服該藥物后可在腸道黏膜表面形成保護屏障,使內源性保護能力增加[8]。血清TNF-α、IL-6、IL-8屬于常見的炎性因子,可引發潰瘍性結腸炎腸黏膜的炎癥反應,從而出現腹瀉、腹痛等癥狀,與疾病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9-10]。雙歧桿菌三聯活菌可對抗炎因子/促炎因子的失衡狀態進行糾正,有效緩解胃腸道的炎癥反應,降低炎癥反應對腸道黏膜的傷害,有效清除腸道中的致病菌,減少腸源性毒素產生[11]。本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較對照組升高,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相較于對照組下降,表明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采用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聯合美沙拉嗪治療,可有效減輕機體炎癥反應,提高治療效果。
臨床研究顯示,與健康人群比,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免疫力較低,易引發病情反復,增加了臨床治療難度[12]。本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患者CD3+、CD4+百分比、CD4+/CD8+比值相較于對照組上升,CD8+百分比下降,表明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聯合美沙拉嗪應用于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中,可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其原因在于雙歧桿菌三聯活菌可誘導1型輔助性T細胞(Th1)反應,刺激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CD4+百分比表達,維護體內Th1/Th2平衡[13]。
相關研究顯示,潰瘍性結腸炎會導致患者腸道正常結構、生物屏障等遭受破壞,減緩患者的腸道蠕動,破壞腸道免疫功能與腸道黏膜屏障功能[14]。腸道黏膜發生損傷后,會增加ET的合成與分泌,而大量的ET會對病灶與周圍腦組織的局部腦血流產生不利的影響,導致組織發生缺血、缺氧,形成惡性循環,損害機體。當腸黏膜損傷發生時,會導致腸黏膜的通透性顯著增加,而腸道中的細菌會產生大量的D-乳酸,且還會通過損傷的黏膜進入血液,再進入門靜脈循環,因而檢測D-乳酸水平可評估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腸道的缺血、腸黏膜屏障損傷及腸道功能障礙等情況。潰瘍性結腸炎發生后,患者會存在腸黏膜損傷與小腸黏膜屏障功能異常,從而使DAO從腸黏膜細胞脫落進入腸腔,導致DAO上升,因此DAO水平可反映患者腸道損傷與修復情況。雙歧桿菌三聯活菌口服后可黏附于腸黏膜上繁殖生長形成菌群生物屏障,競爭拮抗致病菌入侵,形成“菌群膜”屏障,且可分泌酸性物質,加快內毒素的排泄,減輕其對腸黏膜的破壞程度,保護其屏障功能[15]。本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血清D-乳酸、DAO、ET水平均低于對照組,表明應用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聯合美沙拉嗪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可顯著改善其腸黏膜屏障功能,且療效確切。
綜上,瘍性結腸炎患者應用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聯合美沙拉嗪治療,可緩解臨床癥狀,減輕機體炎癥反應,改善免疫功能與腸黏膜屏障功能,臨床療效顯著,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