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學娥
摘要:塞內卡病毒病是由小 RNA 病毒科的塞內卡病毒引起的動物傳染病,主要感染豬,不同階段的豬均易感,其發病特點與口蹄疫和豬水皰病等非常相似。本文從塞內卡病毒病的發現、病原體的研究、發病特征及防控措施等方面進行概述,增強人們對該病的認識和重視,以便在生產中及時采取切實有效的防控措施。
關鍵詞:塞內卡病毒病;診斷;預防
塞內卡病毒病是由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塞內卡病毒(Senecavalley virus,SVV)引起的一種豬的以口蹄部出現水皰性損傷為特 征的傳染疾病。其發病特點與農業農村部規定的 I 類傳染病口蹄疫 和豬水皰病等非常類似,且近幾年國內外學者及政府機構相關部 門對豬場此病發生情況都有了高度關注。我國畜牧獸醫界對塞內卡病毒病的關注始于 2018 年 6 月 20 日農業農村部發布的《關于做好塞內卡病毒病防治工作的通知》。結合近幾年來國內外媒體等 對此病的報道,談談對該病的認識和理解。
1 塞內卡病毒病研究進展
1.1 塞內卡病毒病的發現
塞內卡病毒病最早于 2007 年在美國確定,此后 10 年美洲陸 續報道了塞內卡病毒引起的豬水皰性疾病的案例,美國、巴西、加 拿大于 2014、2015 年均有暴發。我國最早于 2015 年 3 月報道了 廣東發生的塞內卡病毒導致豬水皰性疾病,此病與口蹄疫臨床癥狀極為相似,潛伏期亦只有 2~3d,但其發病率和致病性較口蹄疫 低,病程較短,10d 左右可平息。作為一種外來疾病,在早期國內只有研究機構對其有所關注,豬場本身并不了解,易誤判為口蹄疫, 2018 年以后國內畜牧獸醫界日益重視對塞內卡病毒病及其病原體的關注和研究。
1.2 病原體結構
塞內卡病毒病是由 A 型塞內卡病毒引起的動物傳染病,A 型 塞內卡病毒為二十面體結構,無囊膜、不分節段、單股正鏈 RNA,全 長約 7.2~7.3kb,具有小 RNA 病毒基因組的典型特征,標準的 L-4-3-4 布局,即先導蛋白(L)、P1(裂解 VP1、VP2、VP3 和 VP4 四 種結構蛋白)、P2(裂解成 2A、2B 和 2C 三種非結構蛋白)。
1.3 塞內卡病毒的特性
對塞內卡病毒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它的融瘤特性而非豬的致病性上,A 型塞內卡病毒雖不感染人類,但能在具有神經內分泌功能的腫瘤細胞中增殖,且其通過 RNA 中間體復制,繞過 DNA 階 段,因此不能整合到宿主細胞基因組中,使得該病毒在腫瘤治療中使用是安全的。2014 年并未受到重視的塞內卡病毒在巴西引起病 例大暴發,大量仔豬急性死亡、母豬伴有水皰發生,塞內卡病毒才 開始引起學者的重視;塞內卡病毒作為 RNA 病毒家族成員,同樣具有“突破、求變”的“毒”生追求,有關研究表明塞內卡病毒的毒力近幾年驟然增強,我國已在福建、廣東、湖北、河南、黑龍江等省份 分離到塞內卡毒株,并且每年毒株均不相同,2017 年分離毒株和 2015 年美國分離檢出的毒株同源。
1.4 塞內卡病毒的分類學地位、診斷與檢測方法
塞內卡病毒的病毒分類學地位屬于小核糖核酸(小 RNA)病毒 科,2015 年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ICTV)將該病毒劃分至新的病毒 屬 - 塞內卡病毒屬,可用人的成視網膜細胞和肺癌單層細胞、豬腎細胞系 PK-15、乳倉鼠腎細胞 BHK-21、豬腎細胞系 IBRS-2 細胞做塞內卡病毒的分離和培養,其中 PK-15 最為敏感;已經用于塞內卡病毒研究和診斷的有電鏡、免疫組化法、RT-PCR、定量實時 RT-PCR等技術,單克隆抗體開發的競爭性酶聯免疫吸附試驗(C-ELISA)因 其更快捷和敏感的特點,被廣泛用于塞內卡病毒抗體的檢測[1]。
1.5 塞內卡病毒的感染及傳播途徑
研究表明塞內卡病毒主要感染豬,對不同年齡階段的豬都易 感;牛羊感染不發病;不會感染人,能在具有神經內分泌功能的腫 瘤細胞中增殖。該病毒可通過直接接觸或間接接觸如運輸、飼料、 飲水、消化道等進行水平傳播,目前沒有證據證明其可垂直傳播, 但其可通過水平傳播由大豬傳染給小豬,從而在豬群中持續存在。
2 塞內卡病毒病臨床癥狀
2.1 塞內卡病毒病及其他豬水皰型疫病的主要臨床特征
塞內卡病毒感染引發的水皰病會出現鼻鏡、鼻孔、口腔黏膜 與蹄部冠狀帶出現水皰性損傷甚至蹄殼脫落并伴有跛行、站立困 難及多數急性傳染病共有的體溫升高、厭食和精神不振等臨床特 征[1],與口蹄疫(FMD)、豬水皰病(SVD)、豬水皰疹(VES)和水皰 性口炎(VS)引起的極為相似,根據臨床癥狀無法進行鑒別診斷,必須通過實驗室檢測手段才能確診。
2.2 塞內卡病毒病臨床表現
如果有在口蹄疫病防控很穩定的豬群中突然群體發生臨床癥狀,可以考慮是塞內卡病毒感染,如果豬場免疫 2 次優質口蹄疫疫苗后依然發病,可懷疑是塞內卡病毒感染的可能性。
塞內卡病毒感染發病后引起整個豬群發熱、不吃料,母豬產奶 減少甚至停止,餓死乳豬,造成種豬蹄部潰爛、腫大、瘢痕。
母豬和大豬較多發,母豬發病率可達 100%,乳豬在哺乳階段 易發生感染,小豬感染后引起心肌炎,可導致小豬死亡,同時也會導致腹瀉加重,小豬感染死亡率最高,但是目前關于塞內卡病毒引 起豬只死亡均為豬場現場的觀察數據,實驗室條件下暫未能復制 臨床中的發病致死現象,臨床觀察到的小豬腹瀉或死亡原因是否 是混合感染引起還有待于證實。目前對該病毒無疫苗防控措施,具 體危害有待深入研究。
3 塞內卡病毒病的預防控制措施
3.1 塞內卡病毒病的確診
塞內卡病毒與口蹄疫病毒是同種不同屬的兩種病毒,抗原結構不同,疫苗無交叉保護。塞內卡病毒危害性雖沒有口蹄疫高,國外亦 有報道其是自限性疾病,但鑒于此病傳播途徑和致病機理的不確定 性,做好塞內卡病毒滅活疫苗的儲備性研發也是很有必要的。
如果豬場發生水皰性癥狀后,縣級動物疫病防控機構工作人 員應立即采集病料樣品,如懷疑是口蹄疫則需按照口蹄疫檢測要 求采樣,樣品包括病變的上皮組織、水皰液、血液和口咽部的刮取 液,并及時送到省級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進行快速檢測和診斷。
3.2 塞內卡病毒病的防控措施
目前缺乏預防和控制塞內卡病毒的方法,一般采用常規的綜合性生物安全防控措施,日常加強飼養管理,提高豬群總體免疫 力,特別是引種時加強事前考察、監測和隔離。
由于臨床上無法將塞內卡病毒病與口蹄疫等水皰性傳染病相 區別,豬場發生水皰性癥狀,須立即采取有效的隔離和消毒措施, 嚴防病原擴散。首先是優先選用口蹄疫常用消毒藥進行消毒和無 害化處理[1];嚴格限制相關人員、運輸工具、飼料、豬只等流動傳播, 隔離病豬,飼養用具專用,加強飼喂后人員消毒工作;其次對癥治療發病豬只,用碘甘油、碘酒涂擦患處,噴灑消毒水,對豬群進行退 燒、補液;嚴防其他疾病繼發感染;建議用弱酸性消毒劑做好徹底 的 3 次 /d 環境消毒;可對豬群采用抗病毒中藥如雙黃連、黃芪、板 藍根等進行預防,豬的干擾素對該病也是有效的;適當補充抗生 素、多維營養減少應激和死亡,增強豬只免疫力和耐過。
4 討論
目前國內外對塞內卡病毒病的相關研究還不充分,仍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關于塞內卡病毒的具體特征,包括其生物學和分子 進化,侵染規律等;塞內卡病毒流行病學,如病毒傳播途徑和致病機理及宿主免疫應答等諸多方面[2]。在生產上對該病還沒有針對性的防治方案,發病風險難以預測,所以要高度重視該病的預防工 作,做到“早發現、早確診、早報告、早處置”,防止擴散。
參考文獻:
[1]薛景山.塞內卡谷病[A].中國畜牧業協會.第六屆全球豬業論壇暨第十六屆(2019)中國豬業發展大會會刊[C].中國畜牧業協會:中國畜牧業協會,2019:3.
[2]李小明. 塞尼卡谷病毒 CH-LZ-2017 株的分離及 qRT-PCR 檢測方法的建立[D].甘肅農業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