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耀玲
摘要:畜牧業是農村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也是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農民創收的重要渠道。在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背景下,我 國農業發展已經邁入新時代,這給畜牧業的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如何乘勢而上發展生態畜牧業已經成為當前的重要問題。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畜牧業也是推動和發展生態文明的重要舉措。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討大力發展畜牧業的重要意義,以及其對于生態文明建設 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生態畜牧業;生態文明;建設策略
我國自古以來便是畜牧大國,有超過 3,000 年的畜牧歷史,總結出無數寶貴經驗。就我國實際發展情況來看,畜牧業依然在農業 經濟占有重要地位,對于豐富國民膳食結構,提高食物來源具有重 要作用。傳統畜牧業一般采用較為粗獷的發展模式,因而造成動物之間疾病傳播,給畜牧業造成嚴重的經濟的損失。在新時期,發展 生態畜牧業,并且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改造畜牧業的生長過程,從 而達到保護環境、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
1 生態畜牧業的相關概述
生態畜牧業就是基于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以及畜牧業發展 的實際情況,并結合生態學、系統工程等相應的技術理論,對畜牧業進行深入改造,以期打破傳統粗放式的畜牧方式,使得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之間達到一個動態平衡。既滿足人們對于畜產品的需 要,又能夠保持畜牧業的長期穩定發展。此外,畜牧業也會產生大 量的糞便,造成環境污染問題。這就需要設計者充分考慮到這一因 素,建立“畜牧業 + 農業”的生產鏈條,減少環境污染,改善生態環境,實現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1]。
1.1 生態畜牧業的基本特點
1)高效性。與傳統畜牧業養殖方式不同,生態畜牧業產業呈現 規模化和系統化。為了充分發揮動物作為初級消費者和再生產者 的作用,就需要依據市場發展供求關系以及養殖場的實際情況進 行優化配比,最大程度地提高生產效率,實現年齡、品種、生產規模 等方面的科學配置,提高畜牧市場整體的經濟效益。
2)層次性。結合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如在內蒙古烏蘭浩特市, 主要是實現種植業、林業與畜牧業的有機結合,形成一體化的生態 鏈,進而構建統一的農業發展格局。例如草原中的草飼料主要來自 于種植業與林業,而畜牧業中產生的大量糞便,經過二次處理可以 用于種植業與林業,實現資源與能量的重復利用,最大程度降低污 染,提高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
3)環保性。傳統畜牧業中投入與產出幾乎持平,因而大部分農 戶認為養殖并不賺錢。實際上,這主要是由于飼料不足與資源浪費引起的。加上農戶并不重視農場衛生,容易造成嚴重污染,甚至可 能會導致畜禽之間發生交叉感染,產生巨大的經濟損失。同時養殖 場直接將畜禽糞便亂倒亂放,造成附近水域和空氣的污染,容易導致傳染病的暴發。尤其在夏季高溫條件下,這類物質所釋放出來的有害氣體有可能會危害到附近居民的身體健康。而生態養殖業更 加強調綠色環保,引用大量生物技術,通過低能耗、低污染的方式, 確保畜牧業的可持續化發展[2]。
1.2 當前生態畜牧業應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養殖理念較為落后。當前我國的養殖戶仍然以個體為單位,大規模養殖場的數量相對較少。這就導致一旦養殖戶養殖技術不 過關,養殖觀念較為陳舊,缺少對于生態循環的認識,就會導致生 態養殖方式無法達到預期效果。近幾年來,隨著養殖業的發展,部分農戶為了追求高利潤,將未經處理過的糞便直接排放到周圍環 境當中,給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都帶來不小的影響。
2)養殖條件較為薄弱。受到地方財政的影響,養殖工作所需的 基礎設施包括動物防疫設備等,質量嚴重不過關,尤其在基層相關部門,基礎設施問題遲遲未能解決,導致最終養殖質量與效率不 高。鑒于農村畜牧業養殖過程中長期存在的基礎設施簡陋、手段落后等問題,加上部分農戶養殖經驗不足等問題。不僅造成大量資金浪費,而且嚴重限制生態畜牧業的發展。
3)土地制約嚴重。烏蘭浩特雖然人少地廣,但是能夠用于開發 的土地比較少,當人均占有土地資源的比例降低,農業經濟也很難 發展起來。加之,隨著城鎮一體化發展的逐漸加快,城市內融入大 量人口,政府和有關部門更偏向于將土地資源投入到房地產等事 業當中,造成用于畜牧和養殖的區域不斷縮減,阻礙畜牧業的健康 發展[3]。
4)區域布局比不足。由于農戶文化素養和綜合能力不夠,因而 在設計區域時并沒有考慮到種植的安全、健康等問題,導致畜牧場 需要處理大量的糞便。而田地間由于缺少養殖業提供的肥料,對于農民而言又是一筆額外支出。可見,缺少整體意識和思維難以從全 局角度出發考慮問題,造成多方的經濟損失。
5)科技推廣滯后。當前關于畜牧業的資源與技術問題尚不成 熟,如何將現代科技化的畜牧業模式與傳統實現密切配合也是當 前農業研究中較為熱點的問題。加之農戶對于新技術的排斥心理, 在一定程度上阻礙現代科技與畜牧業的融合,難以促進畜牧經濟的發展。
6)資金投入不足。資金不足是烏蘭浩特市畜牧業發展速度較 緩的主要原因,一方面,當前政府與企業對于家庭作坊式的企業, 可信心不高,難以在政策上予以扶持。另一方面,大規模的生態畜牧企業主要以自籌資金為主,但由于銀行未能夠提供相關金融服務,導致整體資金投入不足。這就表現在,畜牧業的基礎設施以及生產方式較為落后,后期難以進行升級改造。
2 積極發展生態畜牧業,大力推進生態文明
生態畜牧業是傳統畜牧業在當下轉型發展的最終形態,也是 改變傳統粗獷式養殖模式、實現可持續化發展的必然要求。在充分 吸收國內外經驗的基礎上,采用生態循環模式、廢棄物綜合利用、 清潔生產等多種方式,從而達到保護生態環境、減少污染,促進經 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協調一致。
2.1 強化生態意識,加快觀念更新
在畜牧業發展過程中農戶等參與者對于這項工作的認識,一定程度上能夠決定畜牧業是否成功轉型發展。為了增強畜牧業干部、群眾的生態意識和循環意識,就需要借助媒介廣泛宣傳生態畜牧業相關知識,借助培訓等方式提高參與者的整體水平,使其自發、主動地參與到畜牧業轉型發展當中來,優化畜牧業的資源配置工作,推進畜牧業的健康發展。08CF8F0D-7EAF-4B64-B23F-6B8E29A5D950
2.2 做好區域規劃,實現協調發展
做好生態畜牧工作,需要各地依據當地政府部門制定的生態 畜牧業發展規劃,劃分環境敏感區與限養區,并且根據環境的承載 量,劃分生態畜牧業的重點發展區。以“農牧結合、配套種養、生態循環”為原則,結合不同功能領 域的功能劃分,科學規劃畜牧業的發展規模,調整養殖生產規模, 加快對于畜牧業用地空間的規劃。鼓勵在荒山、荒地等地發展畜禽 養殖,從而突破畜牧養殖用地不足的問題,拓展用地空間。此外,還 需要進行積極進行產業轉移。在重點發展區配套發展生態養殖場。 烏蘭浩特全市共有糧食生產功能區 450 萬畝,理論上可以承載生 豬 340 萬頭。如果一個養殖場內飼養 3,000 頭生豬進行計算,在糧 食生產功能區內需要配套建設 440 多個現代化養豬場,基本上可 以完成省政府下達的生豬自給任務。此外,還需要做好禁養與發展 的同步工作。在禁養區內,拆除違規的養殖場;在發展區內,做好養殖場的升級改造以及發展工作,加快生態養殖場的規劃化發展。優先發展養殖發展區,建設大批現代化、生態化養殖基地,并且充分 利用丘陵、山地等自然環境,建設一批畜禽排泄物的處理鏈,使得 傳統以個體養殖為主的傳統畜牧方式,發展成為規模適度、農牧結合的生態養殖場。
為了做好畜禽排泄物處理,還需要積極推動畜牧業生產方式 的轉變,以“畜禽良種化、養殖科學化、生產規范化、糞污無害化”為 目標。在實現畜禽排泄物資源利用的同時,實現畜牧業和漁業、種 植業的生產結合,建立科學化的生態鏈,有效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推動有機生態農業與漁業的結合,促進農產品、水產品品質與 數量的提升,并最終提高農戶的經濟效益。同時提高市場準入門 檻,利用市場倒逼與政府監管,淘汰大量“臟亂差”的養殖場,并且鼓勵養殖密集區域的個體養殖戶“出村入園”,建立統一養殖基地,統一進行養殖指導。更為重要的是,還需要引導個體養殖戶進行設 施補助,實施農機補貼政策與畜禽標準化養殖方案,加快對于傳統 養殖方式的升級改造。
升級改造傳統畜牧業的同時,優先建設糞污處理鏈,利用“雨 污分流、固液分離、沼氣治理”等手段,實現糞污的“生態化處理、減 量化處理、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要求。這就需要結合各地的實 際情況,發展“生態型養豬模式”“環保型養豬模式”等,以烏蘭浩特 的實際情況來看主要采用的是“豬 - 沼 - 果(草、林、菜、茶等)”一體化的生態養殖模式,建立沼液輸送網絡,將沼液作為肥料直接澆灌 在農田、蔬菜田、果園內,并且對畜禽糞便進行集中處理,制作有機肥料。在飼料的選擇中,優先選擇用植酸酶、微生態制劑等環保技 術開發的飼料,從而減少糞污的排放量以及其中的有害成分含量。大力推廣水生植物的放養、蚯蚓凈化等技術,應對糞污造成的水體 污染。并且采用生產清潔化技術、有機肥加工技術等,實現畜禽糞 污的資源化利用。
參考文獻:
[1]余耀,陳玉先.彭水縣積極探索生態畜牧業發展新模式[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9,31(9):21.
[2]劉樹元.積極發展生態畜牧業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19,37(3):7-11.
[3]許正友,關卻多杰,許振林,等.積極開展牧草生產機械化 推動青海省生態畜牧業可持續發展[J].農業機械,2020(20):35-36.08CF8F0D-7EAF-4B64-B23F-6B8E29A5D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