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家勝
新課程改革為高中數學教學提供了新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教師更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和數學素養的培養。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相應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思考,可以提高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幫助學生掌握扎實的數學知識,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從而有效提高高中數學課堂教學質量。
問題情境使學習主體將內部知識和經驗與外部問題充分聯系起來,從而調動學生處理問題的積極性,在頭腦中形成一定的思維意識。然而,在實際過程中,一些教師采用提問的方式進行教學,讓學生獨立思考,讓學生掌握學習知識,在動力的幫助下引導學生處理問題。通過將問題情境應用于高中數學教學,采用新的教學方法處理數學問題,學生可以在處理問題的過程中不斷激發思維活動,獲得理想的學習效果。
一、提高學生對問題情境教學法的認識
在高中教學過程中,運用情境教學法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在此過程中,教師應科學合理地設計教學情境。對此,教師首先要正確理解情境教學,熟練運用提問,充分發揮情境教學的重要價值。在備課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全面地了解教材內容,掌握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水平,確保問題設計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引導學生用問題完成學習,通過解決問題掌握數學知識。對此,在設計問題時,我們可以做到:第一,確保問題的導向性,引導學生逐步探索知識。關注的問題是在現有知識水平的基礎上,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深入思考。第二,確保問題設計的針對性和趣味性,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注意問題設計不能照搬,它總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第三,注意問題的層次性,保證問題設計由淺入深,層層遞進,保證學生始終對高中數學感興趣。第四,確保問題具有影響力,能夠促進學生發現、探索和解決問題,確保問題具有一定難度,調動學生的探索意識,但注意難度不要太大,要容易引起學生的想象、創新和自信。拓展學生思維,幫助學生掌握更多解決問題的技能。在此基礎上,在高中教學中,教師需要不斷豐富教學方法,不斷創新教學理念,改進和優化學生的數學學習方法,引導學生成為學習主體,激發學生的主動性,促進學生選擇最佳的數學學習方式。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優化教學結構,充分發揮數學教學的有效性,保證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不斷激發創造力。
二、創設豐富的問題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傳統的高中數學教學課堂中,教師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教學模式比較單一,學生處于被動學習中,這就使得學生的主動性受到抑制,思維能力不能有效地提升,久而久之就讓學生失去了數學探究的興趣,從而導致數學教學效率不能有效提高。鑒于此,高中數學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給學生創設具有趣味性、知識性的問題教學情境,通過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升教學效率。豐富多樣化的問題教學情境可以讓學生保持數學學習的興趣,多維度地激發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深入探究,有效提高教學效率。
三、注重問題情境設計的循序漸進
在進行高中數學授課時,一節課往往是由多個知識點組成,知識點之間往往是相互聯系、層層遞進的關系,因此在講授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學生的接受能力,注意層層遞進、由易至難,同時注意班級不同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在設計問題情境時,需要結合知識點,充分考慮教學情境與學生知識結構之間的關系,保證學生始終保有探究知識的動力。通過遞進式的設計問題,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最大限度調動班級所有學生參與課堂活動,并始終讓學生在良好的氛圍中學習數學知識。如:在學習高中數學函數的過程中,教師可采用提升遞進式的提問方式,啟發學生的思維方式,“什么是函數?”當學生完成回答后,教師把握時機及時提問“這些函數都有什么特點,結構的不同性表現在哪方面?”在學生討論過后,教師可對相似函數進行總結。通過類似的方式,激發學生自我思考、自我探究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可以激發成績較差的學生參與課堂的互動,調動思維,跟隨教師節奏不斷學習新的知識。
四、創設生活化問題情境,提升學生知識應用能力
高中數學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 數學知識涉及到生活中的絕大多數問題,然而高中數學的理論知識抽象性比較強,同時也具有嚴密的邏輯性,學生很難將數學理論知識和生活中的具體現象聯系起來,這就使得學生不能有效地掌握數學知識,運用數學知識進行實際問題的分析和解答,沒有很好地建立起數學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的橋梁。因此,教師可以給學生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體會數學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系性,從而激發學生的數學探究欲望,逐步地提升學生的數學探究能力,理解數學知識的內涵與外延,在生活中進行數學知識的創造性應用。比如,在進行“向量的坐標表示”教學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創設一個生活化的問題教學情境:比如你和同學去看電影,你不知道座位在哪里,所以你問同學,同學說座位在5排3號,你有了這個目標就可以很快地鎖定自己的座位。這其實就是運用向量的原理。生活中有關定位的例子很多,大家可以進行列舉嗎?如果我們將這類的生活問題進行總結、歸納,進行數學模型的構建。那么,在坐標上如何進行向量的表示呢?學生很快就進入了思考的狀態,根據生活中的具體例子,學生很容易就能理解向量的坐標表示的方法,進而對平面坐標的向量運算、規則進行學習和探究就更加地容易。生活化的問題情境,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改變了數學教學課堂的單調局面,也活躍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幫助學生進行生活經驗的遷移,從而促進了學生學習的有效性。
五、創設問題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的數學思想
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數學知識的應用,促進學生運用數學思想進行數學問題分析和解決的意識,培養學生的數學思想,提升學生的數學綜合水平。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知識水平,給學生創設實際問題的教學情境,激活學生的思維,構建開放的教學環境,充分地發揮學生的潛力,讓學生處于積極的學習狀態之中,這樣更有利于學生數學思想的形成,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在學習空間立體圖形時,我就讓學生充分開動腦筋,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有時一些學生想象不到的地方可以利用三維立體圖形來進行展示,學生這樣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真正地發揮出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地發展,從而有效地掌握知識,理解數學思想的運用,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問題分析和解決能力。
六、重視理論與實際生活的結合
教師在進行教學過程中,應當重視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的結合。數學學科是一個實用性較強的學科,學生需要結合生活經驗完成數學學習,才能更好地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過程中,也應當選擇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并從中提煉出數學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解答。如在講解“分段函數”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日常生活中乘坐出租車時的打表情況。“假設本市出租車起步價為10元,3公里以內均為10元,3公里之后每多1公里加2.6元錢,如果某人打車為12公里,最終的票價為多少?票價與車程的函數關系式該如何羅列?”高中學生已具備生活體驗,對于出租車的計價標準也有一定了解,教師結合出租車打表情況引導學生認識分段函數,可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分段函數的函數特征,也能使學生利用分段函數解決日常生活中出現的數學問題。如電費的繳納,同樣可轉化成為分段函數問題進行解答。
七、重視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
教師對于問題情境的創設與利用不應停留在理論知識的層面上,還應當引導學生將其應用于實際操作中。教師可設計動手操作內容,使學生在操作過程中加深對理論知識的記憶與理解,不僅可以使學生鞏固自己所學到的知識,還可以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新知識。如在學習“空間幾何體三視圖”過程中,教師可為學生提供具體的幾何體模型,令其觀察幾何體在不同角度呈現出的圖像,帶領學生通過勾畫幾何體的平面圖完成三視圖特點分析,最終得出空間幾何體三視圖特點為:“長對正,寬平齊,高相等”。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使學生直觀地感受到幾何體在空間中的三視圖反映,并由此倒推出利用三視圖辨別空間幾何體的方法。在此教學過程中,前者比較簡單,而后者較為復雜。因此,教師必須帶領學生積極探索、反復練習,才能夠最終帶領學生掌握空間幾何體三視圖的相關重難點,并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總之,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運用問題情境教學法,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創設問題情境完成高中數學教學過程時,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認知水平,并結合教材內容完成設計。教師應把握與時俱進的原則,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教學方法的不斷進步可以加強學生對高中數學理論知識的理解,使學生能夠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問題的分析和處理中,幫助學生提高數學核心素養,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為以后的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