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浩鵬
古詩賞析題是近幾年的必考題型,如何指導初三學生高效復習,筆者根據(jù)多年的教學實踐,總結出幾點有效的策略:給古詩進行分類;培養(yǎng)審題時“三讀”的好習慣,即讀標題、讀作者、讀注解;梳理古詩中常見的意象以及它們的寓意、象征意義等。
隨著課改的不斷推進,中考語文的命題也在不斷創(chuàng)新,但古詩賞析題變化不大,而且是必考題型,古詩賞析題型一般有如下幾種形式:賞析一首課外古詩;課內課外各一首比較賞析;課外古詩和課外文言文比較賞析等。但無論如何變化,課外古詩的賞析顯得愈發(fā)至關重要,成了初三學生心中繞不過去的一道“坎”。那么在平時的教學中,尤其在初三的復習階段,教師如何來指導學生提高古詩的賞析能力呢?筆者把曾經(jīng)的做法梳理成如下幾點策略:
一、給古詩進行分類
1. 按內容分類:有敘事詩、抒情詩、山水田園詩、詠物詩、詠史懷古詩、送別詩、邊塞詩等。
2. 按主題情感來分類:有表達報國之志;心憂天下的濟世情懷;思鄉(xiāng)之情;離別之情;寄情山水;朋友之間的真摯情誼;淡泊名利的高尚節(jié)操;對所愛的人的追求和思念(含思婦閨怨);壯志難酬的苦悶;懷才不遇的無奈;對戰(zhàn)爭的厭惡;對朝廷的不滿;對百姓的同情;追慕古人,感慨時事的變遷;表達對未來堅定的信念等。
如果能從古詩的類別上進行識別,那么學生也就可能從整體上把握了作品的主題和創(chuàng)作意圖。
二、面對課內外的古詩,要培養(yǎng)學生審題時“三讀”的好習慣,即讀標題、讀作者、讀詩下注解(對于學生不熟悉的作者,注解中往往簡介本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或作者的人生經(jīng)歷)
1. 讀標題
有些詩從標題上就能識別詩的類別,如送別詩《送孟浩然之廣陵》《渡荊門送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友人》《送元二使安西》等;如邊塞詩《塞下曲》《雁門太守行》《從軍行之四》《征人怨》等;如詠史懷古詩《南鄉(xiāng)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山坡羊·潼關懷古》《越中攬古》等。
2. 讀作者
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對作者進行分類:
(1)有些作者的作品分早期和晚期,前后感情基調、創(chuàng)作風格迥異。比如以杜甫為例,杜甫年輕時的作品,意氣風發(fā),對未來充滿堅定的信念以及積極向上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在他的《望岳》中:“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兩句可以得到充分地體現(xiàn)。杜甫中后期,因為經(jīng)歷了安史之亂,他本人也隨著難民顛沛流離,居無定所,到處漂泊,根據(jù)一路所見所聞,寫下了《春望》、“三吏三別”等作品,表達了憂國傷時、思念親人的情懷以及對飽受戰(zhàn)亂之苦百姓的同情、對朝廷的不滿等。
以李清照為例,早期的她生活閑適自在,沉醉于山水。如代表作《如夢令》。中年時,丈夫去世,正值北宋滅亡之時,一路難逃,晚年孤苦無依,“愁”字當頭。寫下了《聲聲慢·尋尋覓覓》《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等。
(2)對有著相似人生經(jīng)歷的作者進行歸類。比如,曾經(jīng)在朝廷受到排擠、被貶的作家就比較多,他們的作品中表達的情感有的顯得很豁達坦然,依然樂觀,有的寄情山水排遣苦悶、有的表達對朝廷的不滿、有的成了邊塞詩人等。這樣的作家有李白、杜牧、范仲淹、王維、王昌齡、歐陽修、柳宗元等。
李白在《行路難》中,開始因仕途不順,“拔劍四顧心茫然”,情緒比較低落,但后來有了對未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钡膱远ㄐ拍?杜牧在《赤壁》中,以“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的詩句表達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慨嘆。范仲淹也是被貶數(shù)次,但依然心憂天下。在《漁家傲·秋思》一詞中,既寫出了戍邊的惡劣環(huán)境,也表達了將士們覺得寸功未立,無顏還家的矛盾心理,同時還流露出作者對朝廷不重邊功、腐朽軟弱的不滿,一句“可憐白發(fā)生”道盡了征人復雜的內心世界。
(3)有些作家的作品主題相同。如愛國詩人有陸游、文天祥、辛棄疾、岳飛、杜甫、屈原、蘇軾等。陸游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文天祥的《過零丁洋》、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岳飛的《滿江紅》、杜甫的《春望》、屈原的《離騷》,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無不表達了濃濃的愛國情懷。通過整理分類,也能激發(fā)學生的報國之志,讓他們充分感受到古詩詞中蘊含的家國情懷也是后人必須傳承的,這些作家也是我們民族的脊梁,是永不熄滅的燈塔。
……
例1:2021年揚州中考語文試卷
(二)詩歌閱讀(5分)
清平樂·獨宿博山王氏庵 [宋]辛棄疾
繞床饑鼠,蝙蝠翻燈舞。屋上松風吹急雨,破紙窗間自語。
平生塞北江南,歸來華發(fā)蒼顏。布被秋宵夢覺,眼前萬里江山。
【注】這首詞為辛棄疾賦閑隱居江西上饒一帶時所作。
3. 讀詩下注解
如果考查一首課外古詩的鑒賞能力,對于一些鮮為人知的作者及相關創(chuàng)作背景和經(jīng)歷,注解中一般會有簡介。另外,一些超出了學生現(xiàn)有認知能力的文言實詞、虛詞,一些專有名詞(含古時特有的事物名稱、地名、人名等),注解中也會提及。有了這些注解,學生如能及時帶入詩中去理解,無疑會降低理解的難度,有些問題可能會迎刃而解,柳暗花明。所以讀詩下注解就顯得至關重要。
例2:2021年無錫中考語文試卷
登賞心亭
陸游
蜀棧秦關歲月遒,今年乘興卻東游。
全家穩(wěn)下黃牛峽,半醉來尋白鷺洲。
黯黯江云瓜步雨,蕭蕭木葉石城秋。
孤臣老抱憂時意,欲請遷都涕已流。
【注】此詩寫于陸游奉詔回臨安路上,經(jīng)建康登亭有感而作。作者曾建議遷都至建康,有利于抗金,但朝廷置之不理。
例3: 2021年泰州中考語文試卷
閱讀張琰①的《出塞曲》,完成小題。
腰間插雄劍,中夜②龍虎吼。
平明登前途,萬里□□□。
男兒當野死,豈為印如斗③。
忠誠表壯節(jié),燦爛千古后。
【注】①張琰,南宋廣陵人。②中夜:半夜。③印如斗:斗大的印章,喻高官厚祿。
三、梳理詩中常見的意象
古代詩歌語言凝練,詩人常借自然景物來抒發(fā)情感、托物言志。如果平時能把常見的事物以及它們的寓意、象征意義進行歸類,那么學生在理解作品的主題和作者的情感就會水到渠成。
如古詩文中常借月亮表達思鄉(xiāng)之情。最耳熟能詳?shù)氖抢畎椎摹芭e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蘇軾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還有的詩人借自然中的月亮描繪景色之美、之廣闊,抒發(fā)閑適自在的心境或遠大的抱負、博大的胸襟以及內心獨特的感受。如王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曹操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杜牧的“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等。
如,“柳”字,與“留”諧音,古人在詩中往往表達折柳送別、惜別留戀之意。在《送元二使安西》中,“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柳”字,就表達了依依惜別之情。
如,子規(guī)和猿啼,二者在詩中往往象征一種悲傷、哀怨、凄涼的感情。我們在“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又聞子規(guī)啼夜月”“風急天高猿嘯哀”“猿鳴三聲淚沾裳”等詩句中均能感受到。
如,“竹”字,往往象征不屈不撓、正直堅貞、謙虛高潔之意。在詩句“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等詩句中都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
尤其古詩文中經(jīng)常借“燕”和“雁”表達不同的情感。詩人多借燕子來表達春回大地、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描繪春光的美好。如白居易在《錢塘湖春行》中的詩句“誰家新燕啄春泥”;有的詩人借燕子慨嘆時光易逝、物是人非之感,如晏殊在《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中寫道“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對于大雁,有的詩人借它表達對故鄉(xiāng)的思念或悲涼的心境和氛圍。如王灣的《次北固山下》中的“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范仲淹《漁家傲·秋思》的“衡陽雁去無留意”。
……
例4:2021年南通中考語文試卷
(一)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7-8題。(6分)
與趙莒①茶宴
[唐]錢起
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②醉流霞③。
塵心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
【注】①趙莒:錢起的朋友。②羽客:道士。③流霞:傳說中天上神仙的飲料。
7. 結合詩句,說說詩人茶宴時的環(huán)境有什么特點。(3分)
答案:夕陽西下,翠竹蟬鳴環(huán)繞,體現(xiàn)出寧靜、幽深、清雅的特點。
解析:此題考查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把握。作答時,須在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抓住詩歌中的關鍵詞“竹下”“蟬聲”“影斜”等意象得出答案。
8. 這首詩體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生活態(tài)度。(3分)
答案:體現(xiàn)了詩人想在自然山水的寧靜清雅中拂去心靈的塵土,擺脫一切塵世的紛擾與浮華,與翠竹蟬鳴、浮云流水、明月清風相伴,求得心靈的凈化與升華,體現(xiàn)了超凡脫俗的人生態(tài)度。
解析:此題考查對詩人創(chuàng)作背景及創(chuàng)作情感的分析。詩里描繪的是一幅清雅茗茶圖,選取了竹林、夕陽、蟬作為意象,古人多用竹與蟬這樣的意象來象征堅貞高潔,以此來烘托出清幽、閑適的意境。
例5:2021年南通中考語文試卷
(一)閱讀下面這首古詩,完成各小題。(9分)
小園(其一)①
陸游
小園煙草接鄰家,桑柘②陰陰一徑斜。
臥讀陶詩未終卷,又乘微雨去? ? ? 。
【注】①這是淳熙八年(1181年)四月陸游在浙江山陰三山居住時,寫的一首田園詩。②柘(zhè):樹名,其葉可養(yǎng)蠶。
2. 這首詩前兩句通過寫“煙草”“? ? ? ? ? ”“斜徑”等景物,營造一種? ? ? ? ? ? ? ?的氛圍。(2分)
解析:此題考到了煙草、桑柘、徑斜等意象,借這些自然之景營造了清麗、寧靜的氛圍。
總之,筆者認為,初三語文復習階段,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來梳理所學的知識點,并培養(yǎng)他們自主歸類總結的能力,只有策略科學、方法得當,這樣方能做到有序復習、高效復習,從而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