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闊 張慧


[摘? ?要]新高考政策豐富了學科的可選擇性,促進了社會人才的培養,但同時也面臨著教育教學上的一些問題。為了改善相關問題,使新高考改革發揮其最大的優勢,研究者以河北省承德市W中學為例,采用問卷調查法和訪談調查法,探究了新高考政策背景下的“走班制”、數學學科的教學以及學生自由選科的情況,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新高考改革;走班制;選科;數學
2014年,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標志著新高考政策正式實施。該政策給予了學生充分的自主選擇權,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傳統的教育模式和我國的人才培養模式[1]。如何把握新高考政策實施教學,培養符合社會發展的人才,是現階段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在此,就新高考政策實施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建議。
一、新高考政策及其變化特點
新高考采取“3+X”模式,即在保持語文、數學、英語3科不變的前提下,取消文理分科,學生從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中選擇3科參加考試。總的來說,新高考政策有以下幾個新特點。
1. 授課模式改變
學生上課不再固定班級,實施“走班制”教學,即在教師、教室都固定的情況下,學生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對應的班級上課,各個班級之間再根據生源水平,設置與其適應的教學內容,并在作業布置等教學環節上要求不同的教學模式[2]。
2. 錄取模式改變
傳統的高考錄取以統考成績為準,新高考政策則參考3門統考科目和3門選考科目的成績,結合學生的綜合評價結果擇優錄取,打破了以一張試卷定終身的錄取模式,使高考的錄取政策更加公平合理。
3. 選考科目采用等級賦分制度
學生自選的3個科目均為100分,并采用等級賦分制度,不再只注重學生具體的分數,而是根據某一學生在總體考生中所占據的位置進行等級賦分,最大程度地緩解了由試卷難易程度差異等因素的影響,使學生成績更客觀、更公平。
二、新高考改革實施中出現的問題與成因分析
河北省于2018年開始正式實施新高考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遇到了一些問題和困難。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和訪談調查法,對河北省承德市W中學高中年級的教育教學以及學生學習狀況進行了調查研究。共發放問卷300份,最終回收287份,有效問卷265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2.33%,其中女生占52.07%,男生占47.93%。同時對8位教師針對走班制教學與學習現狀、學生選科情況等問題進行了訪談,發現新高考政策在實施過程中存在以下問題。
1.走班制教與學的效果難以體現
走班制是新高考改革政策最大特點之一,有助于人才的培養,但也存在一些弊端。
一是存在學生學習積極性降低、與同學接觸機會減少、學習主動性不強、班級歸屬感薄弱等問題(見圖1)。因為學生要根據自己所選科目到不同班級上課,師生在課堂以外見面的時間減少,教師因缺少為學生輔導、解答以及與學生進一步交流的機會,而降低了對班級的管理力度[3],導致自主性和主動性較弱的學生學習效果不明顯。此外,高中生與同學缺乏交流也會降低其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班級歸屬感被削弱。
二是難以體現教學效果。由于學生在學習基礎、積極性和學習態度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導致同一學科的教學效果和成績分布差距較大,這給整個年級對不同班級的學習情況進行考核評價造成了一定難度,教師的教學效果也難以體現。
2.學生選科存在盲目性與不穩定性
新高考政策促使學生掌握的知識更具專業性,既可為進入大學后的深入學習奠定基礎,也能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促進其學術思維的發展。但是,選科的完全自主也引發了一些問題。
一是高中生興趣愛好廣泛,但也有不穩定性,考慮問題不夠全面,大部分學生選科時沒有直接依據。調查顯示,學生往往會因為喜歡某學科的教師、受朋友選擇結果的影響、自己的興趣愛好等方面的因素而選擇某一學科,缺少結合自身學習情況和未來發展方向等因素的綜合考慮,從而導致選擇相同學科的學生在基礎知識和整體素質方面的差異較大。
二是傳統文理分科教育有明顯的學科界限,在實施新高考政策后,一部分學生擺脫了傳統的“全文科”或“全理科”的學習方式,比如選擇了學習“物理、生物、政治”三門學科,這樣的組合要求學生既有較強的理科思維,也要有一定的文科素養,那么文科素養較弱的學生可能在文科學習中有困難,理科思維有待提升的學生可能在理科學習中不順利。
3.數學學科教學區分性較低
新高考政策下所有考生統考一張數學試卷,學生的數學能力不易區分,不利于人才的專業培養和發展。
一是文理科數學試卷不再區分,意味著必須在原來文理試卷的不同難度間取得一個平衡,數學素養較強的學生普遍認為試卷簡單,而理科素養較差的學生則覺得試卷難度較大。即文理科同一張數學試卷更容易導致考試內容的整體難度降低,對于部分對數學素奍、創新性思維要求較高的理科專業而言,不利于高端創新人才的選拔和培養。
二是我國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一直實施應試教育,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應試教育思想并未徹底轉變,部分高中教師在課程教學中仍然保留著應試教育的色彩[4]。如教師對高考的考點反復講解、十分重視,對高考中不考察的知識有意識地弱化。又由于文理一張試卷,很多知識點被劃歸選修或被簡化,致使學生也不重視這些知識,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和創新思維。
三、對實施新高考政策的思考與解決策略
1.根據地方實際合理落實走班制
走班制是新高考改革的一個重點,各學校應在教育部門整體規劃的基礎上,結合本校教學現狀加以完善,制定切合實際的工作規劃,從而推動走班制有效運行。教師需要改變自己原有的教學模式和方法,結合不同學生的學習基礎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平時表現與心理特征調整或轉變授課方式,保障走班制模式的教學質量。
針對學生學習積極性下降的問題,教師要積極引導。在充分尊重學生選科的前提下,合理安排,盡量給學生之間創造更多學習交流的機會。此外,因選同一學科的學生基礎差異較大,用傳統的班級橫向比較的方法進行評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5],因此學校應根據實際情況,制訂符合本校發展的評價策略。如可以采取縱向比較法,即每個班級、每個學生的成績和教師的教學效果都同上一次的成績做比較,或者在班級內根據學生基礎建立總體水平較一致的學習小組,以組為單位進行比較等。
2.對學生選科應給予一定的指導
新高考制度提出,學生應有選科的絕對自由。但學生選科與其將來能否進入理想的大學以及專業選擇等息息相關,這就需要學生選科前充分認識自己的優勢和劣勢,綜合考慮自身學業成績、興趣愛好、未來發展前景等多方面因素,合理選擇適合自己的科目,這需要學校給予適當指導。學校要在順應新高考改革制度提出的自由選科模式的同時,結合本校實際,對學生選課給予科學指導,為學生提供各種相關信息和課堂規劃策略,使教師和家長對選擇科目有清晰的認識。教師還要多關注學生心態,結合學生素質和未來發展目標做好充分講解,聯合家長引導學生明晰自身的定位,綜合各方意見,合理選科。
3.教師應更新教學理念,改變教學模式
教師應努力擺脫應試教育觀念,關注核心素養的培養,積極學習新理念,深入解讀新高考改革精神與大綱,不把應試作為唯一目標。教師應引導學生樹立深入學習、繼續學習、終身學習的意識,對于在高考試卷中占分不多但實用性很強的知識也不應忽略,要讓學生充分認識數學的應用價值,在知識增長和思維發展過程中培養數學學科核心素養。教師還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對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給予針對性的幫助,引導學有余力的學生深度學習、自主學習。
高考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更是一項長期的任務,需要在具體實踐中不斷細化、完善,也需要統籌多方,做好協調配合。對于新高考改革中的一些問題和困惑,師生應及時調整教學方法與學習心態,在享受新高考的政策優勢時,做好應對各種困難的準備。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新高考改革,不斷探索和研究教學方法,從實際出發,更新教學理念,引進教學資源,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王亞剛.解讀高考制度改革的機遇與挑戰[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9(10):14.
[2]劉葆中.新高考制度背景下“走班制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天津教育,2020(25):41-42.
[3]吳靜.“走班制”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教學與管理,2020(33):49-51.
[4]譚桂香.高考內容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數學教學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1(6):76-77.
[5]裴志軍.新高考改革下高中教學管理面臨的挑戰與機遇[J].科教導刊(下旬),2020(15):156-157.
(責任編輯 郭向和? ?校對 姚力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