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佳盈,浙江省杭州市臨平區臨平第二中學校長,中學歷史高級教師。“浙派名師名校長培養工程”培養對象,曾獲杭州市育人工作先進個人、市教壇新秀、區骨干教師等榮譽稱號。曾主持多項杭州市重點課題、區級規劃課題,公開發表學術論文10篇。
[摘? ?要]“雙減”政策下,浙江省杭州市臨平第二中學積極探索作業育人“三力”模型,提升作業管理規范力,激發學生作業內生力,促進五育融合力,整合校內校外教育資源,推行德育作業、實踐作業、體驗作業等,提升作業育人合力,努力促進“減負”與“增效”目標的達成。
[關鍵詞]“雙減”政策;作業管理;減負;增效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目的在于減輕學生課業負擔,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減負并不是只減不增,而是有減有增。減的是無效、低效、重復的文化課作業,增的是德育、體育、美育和勞育“作業”。以下將結合浙江省杭州市臨平第二中學(簡稱“臨平二中”)在作業育人方面的實踐成果,從作業育人的頂層設計、理念創新、實踐體系與初步探索等四個方面對提升作業育人功能的策略進行探討。
一、作業育人的頂層設計
臨平二中作為一所更名遷建的現代化農村中學,抓住“雙減”政策實施的良機,以作業體系的重塑與優化為突破口,努力創生特色鮮明、質量顯著、輕負高質的現代化學校,服務于學校辦學品質的全面提升。
1.“三力”模型的結構分析
“三力”模型指的是學校在“以心育人”理念引領下,通過“六精”,即教師精當設計、精心布置、精細批改、精當訂正、精要講評、精致鞏固提升規范力,通過“四度”,包括學生作業完整度、精確度、美觀度與主動度激發內生力,通過社團與實踐作業,促進融合力,從而培育“五心四志”好少年[1](見圖1)。
2.“三力”模型的概念闡釋
(1)以心育人。“以心育人”是學校辦學的理念,也是核心素養的校本化表達。“心”指的是人類精神文明發展中一切優秀文化與成果,包括學校作業體系。
(2)五心四志。“五心四志”好少年是學校的育人目標。“五心”分別指的是紅心、恒心、信心、孝心和靜心;“四志”分別指的是志向高遠、志氣高昂、志趣高雅和志行高潔[2]。
(3)規范力。即規范教師的作業管理行為。教師在績效考核與獎罰制度的壓力下,“質量第一”的價值觀可能削弱“學生為本”的價值觀,從而導致過度使用作業管理權,阻礙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規范是規律規則化的產物,規范教師作業管理的行為,防止教師作業管理權的無序與誤用,是從源頭上解決學生作業負擔的必要措施。
(4)內生力。即激發學生作業行為的內生力。在劇場內,一旦前排觀眾站起來,將導致后排觀眾也不得不站起來觀看。在教學中,這種劇場效應表現為:當作業量的無序增加超過了學生的實際需要,學生就會產生厭學與抗拒,甚至內卷或躺平。教育是喚醒生命的過程,只有高品質的作業設計與實施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真正促進學生成長。實踐證明,“小導師制”等生本性作業講評模式,不但能激活學生的思維,而且能夠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5)融合力。即促進德智體美勞五育融合。五育融合的理念倡導在實踐中促進德智體美勞融合發展、共同發展,以提高教育合力。其中德育為魂,發揮著統合功能。學校通過開設實踐活動、社團活動等,精心設計作業,讓學生在任務完成中益德、增智、健體、育美,掌握勞動技術,從而增強本領與才干。
二、作業育人的理念創新
核心素養是當前課改的指導理念。從核心素養經歷學校文化的重塑,再到教育教學實踐特色的培育,臨平二中創造性地提出了校本化過程的“三通”原則。
1.縱向貫通
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一項重要舉措,學校理念需要主動承接國家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3]。校本作業體系的創建屬于教學實踐,需要與“以心育人”的學校理念相貫通,即校本作業體系建立的生發點之一在于學校辦學理念。
2.內部融通
校訓、校風、教風與學風是對學校辦學理念的生動詮釋,是學校核心理念的具體表達。學校始終堅持將辦學理念貫徹落實到教育實踐的各個方面。校本作業“三力”模型的規范力、內生力與融合力,分別對應“善教”“樂學”“篤行”,是學校“一訓三風”在作業管理上的生動反映。
3.遠近溝通
學校既是國家教育制度的產物,又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任何一所學校都不可能孤立于地域文化輻射之外。利用校內校外兩種資源,拓展校內校外兩類課程,是“遠近溝通”原則的直接體現。學校與各級圖書館合作,為學生參與志愿者服務創造條件;與交通部門協作,為學生體驗“小交警”提供平臺;與企業合作,為學生實地調查與研究性學習開辟途徑。
三、作業管理的實踐體系
學校從教、學、行三個角度規劃校本作業實踐體系。“善教”從學校管理角度規范并引導教師的作業行為;“樂學”從利于學生學習的角度規范并指導師生的作業行為,聚焦文化課作業管理;“篤行”從實踐、體驗等綜合課程實施角度進行設計并評價學生作業。三者構成了體系化作業管理,促進作業育人功能的發揮(見圖2)。
一是善教。規范力針對教師作業行為的管理而言。學校對此實行六精管理,具體指精當設計,包括作業審核與集體磨題;精心布置,包括印發審批與作業協商;精細批改,包括作業記錄與作業檢查;精當訂正,包括自主訂正與二次批改;精要講評,包括同行聽評與集體研討;精致鞏固,包括錯題再練與變式訓練。學校對教師作業行為除了外在約束,還引導教師積極探索多種作業設計途徑。學校每年度以備課組為單位進行校本作業設計評比,并與教研組年度考核掛鉤;學校2021年開展了以校本作業為主題的校級論文評比,共有28篇論文獲獎,其中8篇論文在臨平區獲獎。
二是樂學。內生力主要針對學生的學習行為而言。教師設計的作業須具有選擇性,讓不同學力層次的學生都能完成,且能獲得發展;教師作業批改方式要多樣,全批全改、面批面改,同時對學業水平較低學生進行個別批改與跟蹤管理;教師作業評價要有情感性、多鼓勵,以促進師生關系的和諧,創造“親其師,信其道”的良好情感氛圍;教師作業講評要體現主體性,推行“小導師制”,讓學生積極參與試題研究;教師作業拓展要體現有效性,錯題再練,讓學生理解力獲得提升,學習自信心得以增強。
三是篤行。融合力針對學生的體驗性、活動性與實踐性作業,促進學生多種能力共同發展。如團委組織校外實踐活動,當一次圖書管理員、一次醫院導醫員、一次小交警等活動,增加知識和體驗,增長本領和才干。采用學生互評、導師評價、學校評價與社會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通過櫥窗展示、推薦評比、公眾號推送等,對學生成長進行全方位的激勵性評價,發揮評價育人的功能。
四、作業育人的初步實踐
在“雙減”政策下,學校針對作業改革開展了廣泛且深入的探索,被評為臨平區數學、歷史與社會、音樂三個學科的作業改革樣板學校。以數學學科為例,數學組倡導“為不同學生設計合理的作業”理念,以作業本為藍本實施套餐式校本作業[4]。
1.套餐組成
F類以配套作業本為基礎練習部分;A類在配套作業本基礎練習的基礎上,再外加同類型的基礎練習;B類在A上外加一題或者幾題綜合運用;C類在B類題綜合運用上再加綜合運用或者拓展提高。如此生成“F+A,F+B,F+C”三類套餐。F+A類適合學習能力薄弱的學生,用以鞏固基礎知識,每班基本控制在5-8人左右;F+B類適合大部分學生,重基礎又有綜合提高;F+C類適合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每班控制在20%左右,學生作業的總量控制在每天15題以內。
2.集備賦能
套餐式的校本作業增強了學生的選擇性,促進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但也帶來了教師工作量的明顯增加。依托集體備課,匯聚全組教師的智慧,為數學學科校本作業的系統化設計提供了可能。具體來說,每周二下午,數學組按照學校的集體備課規范,由主備人提供作業的設計預案,并闡明設計思路;其他成員獻計獻策,形成統一的作業設計方案;各成員再結合學生情況調整后實施。
參考文獻
[1]王忠華.“以心育人”理念的凝練與實踐探索 ———浙江省杭州市臨平區臨平第二中學文化建設實踐[J].基礎教育參考,2021(10):35-37.
[2]吳佳盈.學校德育模式的創生微探——杭州市臨平區臨平第二中學的實踐[J].教學月刊(中學版),2021(11):54-58.
[3]郭威.核心素養視域下學校辦學理念的重塑——以杭州市余杭高級中學為例[J].教師,2021(6):25.
[4]張君霞.基于適性教育 實施套餐作業[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6(11):94-95.
(責任編輯 姚力寧? ?校對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