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靜,何雨露
(四川工商學院藝術學院,四川 成都 611745)
為全面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提高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科專業建設的科學性,加強產品設計專業省級一流專業建設,提升學生科學研究水平和服務地方經濟的能力。同時,當下市場三蘇文化文創產品存在同質化現象和老舊化現象,產品存在設計感較差,針對性較弱,銷量滯后的現象,對此,《(巴蜀)文化創意產品設計》課程中就三蘇文化進行了深入研究,通過設計調研、競品分析、受眾心理分析、商業前景等研究,進行周邊文創產品的研發設計,以此提升學生實踐能力、應用能力等和眉山旅游經濟效益。
四川工商學院一直堅持“地方性、應用型、開放性”[1]的辦學定位,走“以文育人,德才兼修”“校地合作,服務地方”“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創新創業,教賽一體”的辦學特色[2],作為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科專業建設是院校人才培養的基本平臺[3],產品設計專業一直秉持著該辦學定位和辦學特色進行課程建設,并為社會輸出了大量的應用型人才。以省級應用型示范課程《(巴蜀)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為例,該課程為藝術學院精品課程,本課程主要是以巴蜀文化為研究背景,依托巴蜀地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特色,比如三星堆文化、熊貓文化、三蘇文化等,采用產品設計的表達形式,通過校地合作方式、產教融合方式服務地方產業,振興地方經濟發展。
眉山蘇氏家族源遠流長,蘇氏精神、蘇氏形象雖然深入人心,但當代年輕人對其文化內涵的弘揚比較缺乏,因此在新時代背景下,要傳承發揚“三蘇文化”的精神也應當順應時代的變化。“三蘇文化”的傳承、推廣以及文創產品的設計理念可以從現代化公眾的精神需求切入,利用“三蘇文化”的精神內涵及其特征,化抽象為具象,充分體現“三蘇文化”提升人文素養、加強文化自信和煥發傳統文化教育功能的獨特優勢。
當下物質文化豐富多樣,物欲橫流的世界里,精神文明就顯得單一化,新一代年輕人懶于了解文化內涵,懶于豐富自身修養,精神文明滯后于物質生活,在信息化背景下的當代年輕人迫切需要優質的精神文明來提升和引導人文素質,來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牢固中國傳統文化自信。當下“三蘇文化”特征:一可以建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提升個人自我修養;二牢固中國傳統文化自信,獲得優質的美學思想和文學思想;三煥發家庭教育魅力。
文創產品是精神文化與物質文化的媒介,在于所展現的并不只是物質文化的本身,更包含了文化背后的精神文化(品德精神、社會秩序與價值觀等),但精神文化總是隱含于無形之中,三蘇精神文化隱含于典藏詩文、經典事跡之中。因此要在文創產品中展現文化的意涵,則需要文創產品設計前針對文化的表征及意涵加以調查,再運用抽象化具象、符號象征法手法進行轉換,通過設計適當地把文化信息表達在產品中,經過對文化認知的詮釋進而提升文創產品的內涵[4],使之能夠讓文化在產品使用中自然而然的傳播開去[5]。
同時為了建設“三蘇文化”特色校園文化。學校實施“五位一體”的以“三蘇”特色的文化育人工程,以文育人、德才兼修,塑造師生書香氣息,讓三蘇基因根植工商,千載詩書浸潤校園。同時也是為了繼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三蘇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塊瑰寶,學校致力于繼承和發展三蘇文化,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結果,學校把“三蘇文化”作為文化“源頭”,流淌出具有時代價值的“水”,并滋養四川工商學院。讓新一代年輕人愛上三蘇文化,通過使用承載三蘇文化的產品進行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彰顯產品設計課程建設為三蘇文化研究做的貢獻。
“三蘇文化”文創產品設計研發應注意以下六點:一是以三蘇哲學思想為文化根源進行產品的設計開發;二是注重與消費群體情感的共鳴體驗,以情動人;三是具有時代審美性、正確的加直觀引導和教育意義,符合當代90 后、80 后、00 后的消費群體審美,能夠傳遞正確的加直觀,對當下年輕人有一定的教育意義;四是產品呈現系列化趨勢,引發消費者關注;五是運用皮爾斯符號學相關理論的文創設計模式,將抽象的文化概念和創意巧妙融合為一體,設計出具體文創產品,通過傳播符號學理論傳播文化創意產品[6]。
將以上進行歸納,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進行文創產品研發。
(1)視覺元素提取
好的視覺元素可以轉換成好的產品,視覺符號的典型性、高辨識度可以增強產品的流傳度。比如三蘇祠博物館文創產品中視覺元素的提取和符號性表現,以三蘇祠中的經典圖形為基礎,如博物館的標識,就是將漢文化與文字傳統紋樣相結合而形成的象征圖形,再加以中國傳統紋樣云紋,表現人物瀟灑飄逸的性格[6]。產品中的視覺元素不應只是將經典紋樣進行復制與粘貼在某一產品上,毫無創新性,應將某一原有視覺元素結合產品特征進行再設計,使之能夠符合產品載體的特征,或者結合當下時代特征對該視覺元素進行再設計,使之具有形式美和使用價值[7]。
(2)情感共鳴
綜所周知,三蘇即蘇軾、蘇轍、蘇洵三人及其發生的故事在宋朝,與當下的歷史背景不同,當代消費者很難與之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首先沒有共處的空間,其次沒有同一時間內,想要消費者與之產品情感上的交集,文創產品是最好的傳遞媒介,是故古今的橋梁。“三蘇文化”文創產品首先直接承載著三蘇文化,消費者可以直接或間接獲取,其次消費者可以在相關旅游地或者文獻書籍獲取三蘇文化后,在文創產品中找到共情的視覺元素,使抽象的文化變得可以感知,可以通過文創產品的形狀、色彩、肌理等造型元素,讓消費者欣賞、使用產品過程中激發人們的聯想、產品共鳴,獲得情感上的滿足和精神上的愉悅[8]。
(3)產品的時代性
這里的時代性分為時代審美性、時代價值觀、時代教育性。時代審美是指當下主流的消費群體的審美特征,也就是他們在長期的學習、生活、工作、活動中建立起來的審美情趣,文創產品的設計要符合消費者的審美而且還要具有前瞻性,能夠引領消費時尚動向,能夠讓文創產品在承載優秀文化的同時還能夠長久的占領市場份額,使產品在使用過程中發揮潤物細無聲的作用,給予消費者美好的生活體驗。時代價值是指在當下國情情況下,物語橫流的社會環境下,不能縱使物質沖昏了年輕消費者的頭腦,以“三蘇文化”為設計內涵,影響新一代年輕人向蘇軾、蘇轍、蘇洵及其精神學習,樹立正確的21世紀價值觀,做當代新青年。時代教育性是指產品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通過產品的外觀造型和文字內容助推我國傳統文化的宣傳和傳播,從而提升產品的教育意義。
(4)產品呈現系列化
系列化設計定義為“同一品種或同一形式的產品,按一定的規格進行合理安排,以最少的品種滿足最廣泛的需要”[9]。系列化文創產品對于目前市場而言,主題鮮明統一,風格統一,表現形式多樣,擁有強大市場競爭力以及生命力。文創產品系列化不僅能為企業樹立良好形象,獲得一定的粉絲效應,還能縮短生產周期,降低生產成本。在產品呈現系列化的商品展示時,能夠快速吸引消費者眼球,擴大品牌影響力。
基于《(巴蜀)文化創意產品設計》課程中對三蘇文化的研究,對此完成以下系列化成果。
(1)國潮風文具系列
該系列作品主要以三蘇文化為研究背景,從產品外觀造型、色彩表達和圖案紋樣設計出發,使用當下年輕人喜歡的國潮風表達方式進行系列的文具產品設計,主要包含三蘇筆、三蘇戒尺、三蘇膠帶切割器,該系列產品可以用于文化傳播和售賣。
該系列產品設計的特點:一是產品情感共鳴性,產品所展示的是三蘇人物形象及相關元素,學生時代即使沒有去過三蘇祠,也會在文學中學習三蘇詩詞及其故事,當用戶精神世界得到滿足后,與之相對的物質文化相互碰撞,自然會引起消費者的情感共鳴,會讓用戶想起詩詞中的三蘇形象。二是產品的時代性,以下產品具有時代教育性和審美性,文具類產品的消費群體是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以及大學生或者從事文字相關的人員,此類人群特點氏正在接受教育或已經接受完教育,有一定的知識文化水平,更愿意選擇與其認知文化相匹配的文具產品,在使用此類產品時,同時也是起到三蘇文化認可和三蘇文化宣傳的作用,當然,消費者也可以通過此類文具產品加深對三蘇文化的認知。同時具有時代審美性,當下對于文創產品的流行源于故宮文創設計,以國潮風的設計審美走入年輕人的視野里,以一種年輕、時尚的風格打動當代年輕人,故具有國潮風的三蘇文具能夠讓當代年輕人接受。三是產品呈現系列化設計語言,從統一的文化元素、色彩的表達和產品功能屬性進行設計,以系列化的方式展示,引起消費者注意,打造品牌形象。

圖1 國潮風文具系列(設計者:邊琴)
(2)桌面文房系列
該系列作品以三蘇文化為背景,以蘇軾、蘇轍、蘇洵人物形象為創作原型,以抽象的手法進行表達,產品包括筆架和印章。
該系列產品設計的特點是:一是產品視覺元素的抽象提取,將蘇軾、蘇轍、蘇洵的人物形象進行抽象化表達,提取人物神韻、發髻、官帽和文人特質進行設計,取其精華,祛其糟粕,做到極簡主義的表達,通過簡潔的造型語言傳遞人物神韻。二是情感共鳴,文房產品的用戶是具有一定知識文化的人群,在對三蘇精神有一定了解后,自然會對三蘇的文房產品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心生喜愛,同時也是展示了用戶的文化素養。三是產品具有時代審美性,產品的不銹鋼金屬質感帶給人現代化的感覺,與現代簡約的辦公桌面比較匹配,是將傳統人物形象進行現代化手法的表達。四是產品呈現系列化展示,該產品可以作為桌面置筆、印章作用,還可以作為桌面系列擺件展示,同樣具有藝術美感。

圖2 三蘇文房(設計者:黃與悅然)
(3)三蘇盲盒系列
該系列作品主要以三蘇文化為背景,用蘇軾、蘇轍、蘇洵人物形象為創作原型,進行人物的Q 版人物造型設計,并以當下流行的盲盒形式進行展示。
該系列作品設計的特點是:一是具有代表性視覺符號,三蘇形象具有較高的辨識度,主要從人物形象的帽子、服裝、手持物等,都能夠非常明顯的展示出三蘇人物特點。二是產品具有時代性,當下盲盒產品非常流行,也是當下年輕人消費的趨勢,盲盒產品抓住了消費者的好奇心理和期盼心理,通過熱門的消費方式達到文化宣傳和產品傳播的目的。三是產品同樣是系列化展示,與當前市面上熱銷的盲盒產品一樣,采用人物多動態的方式和多造型的形式進行表達,打造品牌形象的同時引起消費者注意。

圖3 三蘇盲盒(設計者:汪瑾彥)
通過《(巴蜀)文化創意產品設計》課程的學習,將三蘇文創項目與實踐教學相結合,成功打造多套三蘇文創產品,該系列產品可做商業投入使用,不僅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實踐項目,而且也將三蘇文化發揚廣大,讓學生在此過程中親自體驗將知識轉化成產品的過程,掌握產品與文化宣傳的關系,掌握產品與市場的關系。
該省級應用型課程的建設,從教學方法、教學成果上避免了教學和市場需求不相適應的現象,把理論和社會實踐相結合,把課堂作品轉化成商品,讓課堂貼近市場,讓課堂教學走出教室,走進商業,直接與商業接軌,讓市場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這樣才能讓學生的創意思維不再是紙上談兵,而是更具商業價值,實用價值的商品,同時也是對三蘇文化最好的宣傳和發揚,讓用戶在使用產品過程中學習三蘇精神,弘揚中國文化[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