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計算機互聯網技術已經被廣泛運用到新聞傳媒工作中,極大的促進了傳統媒體在新時期內的變革,更使得新聞傳播方式與新聞教育方式出現變化,再加上各類自媒體平臺的不斷涌現,每個人在作為新聞接收者的同時更可成為新聞的發布者,新聞傳播的范圍不斷擴大,新聞的影響力更在不斷提升。針對于此,作為新聞傳媒行業工作者來說,更應認清當下時代變化給新聞傳播行業帶來的全新挑戰,不斷革新新聞傳播和新聞教育方式,實現新聞傳播行業長遠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媒介融合;新聞傳播;新聞教育
中圖分類號:G212?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2.04.087
在信息化的助推下,我國新聞傳播行業媒介融合的趨勢日趨明顯,這就促使了新聞傳播行業不斷推動改革的進程,來更好地適應當下社會發展所需。由于各類信息技術的不斷完善,再加上各類智能終端在功能上的不斷完善,以及其普及率的不斷上升,新聞在傳播主體和教育方式上也應不斷革新,來順應時代發展所需。本文分析了媒介融合前景下新聞傳播的革新體現,指出媒介融合前景下新聞傳播工作者所需具備的專業技能,提出媒介融合前景下新聞教育的革新策略,以期為今后新聞傳播行業提供參考。
1. 媒介融合前景下新聞傳播的革新表現
1.1 新聞來源方式和傳播主體發生轉變
在過去,由于受到經濟發展以及技術限制,新聞在傳播上方式較為單一,新聞的來源方式也較為單一,一般以新聞行業工作人員利用采訪等方式來進行新聞信息的采集工作,并對采集得來的數據進行編輯和整理,并利用廣播或者電視等來進行發布。而隨著計算機科學水平的不斷提高,新聞來源的方式也呈現多元化發展,在傳統信件和電話的方式的基礎之上,又增加了相關社交平臺以及網站等投稿方式。這就使得新聞在來源上得以拓寬,且隨著智能終端設備的不斷完善以及普及,公眾發布消息的門檻不斷降低,傳統媒介的壟斷地位受到極大的挑戰。以突發事件的發生為例,由于新聞工作者在到達現場時會有一定的滯后性,這時,新聞的發布則以公眾為主,可對新聞工作者的工作進行有效補充。并且隨著各類自媒體平臺的不斷涌現,新聞的傳播媒體也發生較大的變化,由傳統單一的新聞工作者拓展到社會上公眾,更促使新聞傳播主體的轉變。
1.2 新聞傳播的工作流程得以優化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新聞傳播由于引入了各類先進科學技術手段,這就使得新聞的時效性得以增強,人們可隨時隨地接受最新發布的新聞,打破傳統新聞在傳播中時效性較差的局限性,這就促使新聞傳播的工作流程得以優化。隨著各類先進技術的應用,我國已經進入到融媒體時代,融媒體時代下,各類媒介開始進行有機融合和優勢互補,新聞的發布成本得以進一步降低,可有效緩解由于各類自媒體平臺的興起,而使得傳統媒體的廣告發行量出現下滑的影響。因此,在媒介融合的前景下,新聞傳播行業更應對傳統新聞發布流程進行優化,加大資源共享力度,吸收各個媒介平臺的優勢,對新聞資源進行有效整合,促使新聞質量和發布效率得以全面提升。
1.3 新聞傳播方式出現變化
傳統新聞傳播方式由于受到經濟發展和技術限制等因素的制約,在傳播上較為單一,以廣播電視和報刊雜志為主,在時間和空間上局限性較為明顯。而在互聯網得到普及之后,各類智能終端使得新聞的傳播方式呈現多元化的趨勢進行。公眾可以利用互聯網的互通來進行新聞的傳播,轉變了傳統新聞傳播受時間空間影響的局限。且在大數據和云存儲等先進科學技術的應用下,新聞的互動性不斷增強,許多傳統新聞媒體都紛紛開始公眾號或者彈幕評論等功能,來增加與受眾之間的互動,了解受眾所需,來對節目進行靈活調整,使其更好地符合受眾所需。并且在媒介融合的支持下,新聞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得以進一步保障,有利于新聞整體質量的不斷提升。
2. 媒介融合前景下新聞工作者的所需具備的專業技能
2.1 職業素養
傳統新聞行業中,新聞工作者的工作內容較為簡單,只需對搜集來的信息進行保管和處理工作,在處理時按照工作流程和工作要求操作即可,對于受眾實際需求重視程度不足,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廣電行業可持續發展。但在融媒體時代中,由于信息傳播方式和傳播范圍有了較大變化,人們接受信息的來源也呈現多元化趨勢,信息傳播速度也在不斷提升,傳統新聞編輯簡單的信息處理工作已無法滿足當下時代發展所需。這就要求新聞編輯全面貫徹落實以人為本,從受眾需求出發,在全面分析受眾需求上對信息進行相關編輯處理工作,順應當下時代發展潮流。
在媒介融合的前景下,新聞工作者作為輿論主要引導者,更應在日常編輯處理新聞的過程中加大自身職業操守培養,樹立健全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樹立極強的社會責任感,來保證所編輯發布新聞的真實性和客觀性,更要堅守內心,避免受到社會不良風氣影響,發揮自身輿論導向作用,提升新聞公信力和影響力。
2.2 專業技能
傳統新聞編輯工作內容較為簡單,僅需簡單的信息編輯處理工作,對專業水平和道德素養要求不高。而在融媒體時代中,新聞編輯需有較高的專業水平和道德素養才能更好地提升新聞編輯水平,符合當下受眾所需。一方面,編輯需有較強的新聞敏感度,對于關鍵信息需深度發掘,來增強新聞的可看性,要善于發現不同的角度,在大眾都是新聞發布者的時代,豐富眼界,使同一事件能有更多不同的理解及闡述方式。另一方面,新聞編輯還需對自身創作技巧和專業水平不斷創新,拓寬自身知識面,更要提升自身計算機操作水平,熟練掌握各類編輯處理軟件,來提升新聞的時效性;更要積極搭建新聞中的互動平臺,增加與觀眾交流互動,來有針對性地調整新聞編輯和播出計劃,提升新聞編輯質量。
2.3 管理技能
在媒介融合的前景下,由于受眾對于新聞的質量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對于高層次的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斷擴大,這就要求在新聞教育的過程中,除提升新聞工作者的專業水平和職業道德之外,更要加入相關管理類技能,促使新聞工作者的綜合素養得以全面提升。
3. 媒介融合前景下新聞教育的革新策略
3.1 革新人才培養理念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傳統新聞行業受到較大沖擊,在傳播方式和載體上均出現較大變化,這就促使相關新聞教育專業也不斷推動改革進程,全媒體人才的重要性不斷凸顯。對于新聞專業來說, 更應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改革,促使傳統媒體在新時期內得以更好地轉型。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可從傳統單一的新聞編輯等新聞專業設置上入手,加設媒介融合類專業,來更好地對人才進行全方面的培養,促使其媒介素養的不斷提升。在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的過程中,更要將現有的教育資源進行全面整合,對新設立的專業進行就業上的指導以及專業方向上的指導,在基于媒介融合的前提之下,增加各渠道各形式的新聞行業單位的實習交流學習機會,完善課程設置,與傳統新聞學的課程進行融合,將新聞涉及到的各項要素進行重點培養,如新聞編輯以及新聞攝影等,更要加強對新媒體各項技術的教育力度,如多媒體、新媒體以及相關數字媒體的技術等,來促使新聞工作者的專業水平和道德素養得以全面提升,更好地適應媒介融合背景下受眾對于新聞的更高要求,促使新聞行業實現長遠發展。
3.2 革新人才培養路徑
在媒介融合的前景之下,新聞傳播方式發生了較大變化,對于新聞工作者的要求相較從前也有了較大程度的提高,這就要求高校新聞學專業在人才培養中朝向打造新聞復合型人才方向轉變,由于傳統人才培養路徑已經無法適應當下時代發展所需,這就促使高校在新聞學專業人才培養路徑上不斷進行革新。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高校應當在立足于傳統媒體轉型以及新興媒體發展的客觀規律之上,不斷探索教育全新路徑,調整當下教學重點,來提升人才培養效率。由于媒介融合使得新聞在傳播和來源上發生較大變化,這就使得在新聞編輯和發布時,新聞工作者的信息整合能力需不斷增強,來保證新聞質量,擴大新聞傳播影響力,擴大新聞服務層面,對傳統新聞內容和新聞產品不斷進行創新。這就促使高校在新聞學人才未來培養路徑上,需不斷探索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模式,可通過對課程進行改革,增加實地學習、實踐并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有效指導,提升學生的媒介素養,提升新聞教育的有效性,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科學點評,保證學生在專業素養上得以全面提升。
4. 結語
媒介融合的前景下中,對于傳統廣電新聞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新聞編輯需不斷提升自身媒介素養,不斷創新新聞編輯模式,優化新聞編輯內容,提升新聞編輯技巧,來提升新聞工作者的專業水平和道德素養,積極打造復合型人才隊伍。更要在相關高等院校新聞學專業的人才培養過程中,不斷探索人才的全新培養方式,來積極打造復合型人才,促進我國新聞行業的長遠發展,帶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馬贈堡.探討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聞傳播變革與新聞教育改革[J].環球首映,2020(5):52-53.
[2]李波.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傳播教育理念與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0,11(3):210-211.
[3]魯楠.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聞傳播變革與新聞教育改革[J].新聞傳播,2020(21):53-54.
[4]景璐,田龍過.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傳播變革研究——評《媒介融合趨勢下的新聞傳播及其變革研究》[J].新聞愛好者,2020(8):后插1-后插2.
[5]張文璇.試論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聞傳播變革與新聞教育改革[J].新聞研究導刊,2019,10(13):67,101.
[6]劉暢.媒介融合格局下新聞傳播實踐教學改革探析——以西藏民族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為例[J].今傳媒(學術版),2019(12):152-155.
[7]蔡之國,張盼盼.媒介融合時代新聞生產實踐的“變”與“不變”——兼談新聞教育的堅守與變革[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9(4):112-116.
[8]史靈珂,宋思茹.媒介融合下新聞教育的變革與發展——評《新媒體與新聞傳播》[J].中國高校科技,2019(7):后插12.
作者簡介:顧天嬌,江蘇省連云港人,單位:廣東社會科學大學,職稱助教,研究方向:新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