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松濤,易銘裕
(武漢科技大學,湖北 武漢 430081)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一代代父母的普遍心態,在追求運動極限的競技體育領域,父母培育子女的這種心態更是屢見不鮮,不乏“偏向虎山行”培養子女的“瘋狂”家長。世界著名網球運動員阿加西在自傳中提及自己的“球癡爸爸”讓其3歲開始參加網球訓練,自建球場和“大龍”發球機,早早為其描繪出網球職業生涯的壯闊藍圖。在我國,優秀網球運動員李娜在“個人-家庭”(單飛)培養的推動下不僅獲得了成功,也促進了網球競技運動員培養制度改革的進程。上述這些世界優秀運動員的成就讓網球項目高水平人才培養凸顯出有符合家庭培養的“先天條件”,正如李娜在自傳《獨自上場》中所述:網球是一項“孤獨”的運動。網球人才培養適合“單飛”的特征以及青少年網球運動員處于職業發展初期難以自我管理,使家長在網球運動人才培養中更是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家長培養青少年網球運動員的相關研究具有重要的實踐指導價值。由此,本文選擇青少年網球運動員家長作為調查對象,借助質性研究方法動態性研究的優勢(對事件發展的脈絡與過程進行詳細的動態性描述),嘗試探索青少年網球運動員培養的決策過程。具體來說,本文的研究問題是:在我國文化背景下家長對青少年網球職業道路探索的過程中有哪些經歷?在這些經歷下,哪些因素驅動家長讓青少年從事網球職業生涯,有怎樣的決策過程?
遵循強度抽樣的原則,抽取信息強度和密度大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個案,具體采用“方便式抽樣”“機遇式抽樣”“滾雪球式抽樣”等綜合抽樣的策略。訪談選擇主要在全國青少年網球比賽排名前22(排名前10的有15個)的U12、U14(2018年10月)青少年網球運動員(男13人,女9人)家長22人。在2018年全國青少年網球排名賽山東泰安站和總決賽南京站進行了正式訪談,訪談提綱主要包含3個層面:青少年網球運動員從學網球到進行專業訓練和比賽的過程(獲得的成績、學業狀態、家長內心體驗、遇到困難等)、選擇專業訓練的原因 (網球隊和俱樂部的選擇、文化學習的安排、家庭支持付出)、目前的目標與將來職業的規劃。本文研究采用扎根理論和行動研究方法結合,用于家長對青少年競技發展的職業探索過程。
本文研究嘗試通過扎根理論通過初始編碼、聚焦編碼、理論編碼對青少年網球運動員家長對青少年競技職業探索決策中的情境、困境、原因進行解釋,采取從資料中自下而上建構理論的方式,即從原始資料出發,通過歸納分析逐步產生理論。具體理論構建過程如下。
從原始資料出發,采取自下而上建構理論的方式,通過歸納分析逐步產生理論,理論構建步驟如下:步驟一,在三級編碼所建立樹狀節點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核心類屬或主題和分析不同類屬之間的關系,發現“身心條件”“競技能力探索”“網球競技特征”這3個樹狀節點都可以由“職業適應”這一節點所包容或覆蓋,進而發展出“核心類屬”,即“職業適應”,樹狀節點由9個改為7個。步驟二,回到原始訪談資料,依據資料的特性回到初步構建理論框架,根據原始訪談筆記和文字檢驗理論框架。步驟三,根據初步建立的框架、原始資料、軸心編碼、邏輯推理來構建理論路徑。步驟四,形成理論框架,以家長競技期望價值為驅動力,在家長養育觀念、運動員職業適應、競技環境影響下,克服上述困境對青少年網球運動員競技職業發展進行探索,形成職業探索的框架理論。(圖1)

圖1 家長培養青少年網球運動員決策過程的框架模型
本文研究嘗試解釋競技運動環境下家長對子女職業發展探索的決策過程,參與式行動研究結合扎根理論分析,嘗試論述不同困境挑戰和家長期望價值以及理論模型各變量之間的復雜關系。結合調查及訪談的數據分析,通過初始編碼和聚焦編碼,總結家長在培養青少年網球運動員中所遇到的困境有:成才難、投入支持(時間陪伴和物質支持等)、學訓矛盾的“雙面膠”和“雙面焦”、培養模式的“桎梏鏈”、教練和同伴影響等。總結家長培養U12青少年網球運動員中所遇到的困境主要有4個主題:競爭壓力、犧牲挑戰、學業矛盾、培養模式限制,涵蓋了HARWOOD關于英國網球運動員家長壓力源研究中比賽、組織以及發展三大父母壓力源,與西方研究中家長的體驗大致相同。不同的是,西方相關研究沒有涉及培養模式的限制,可能由于培養體制的差異,在我國可以選擇俱樂部,同時也可以選擇去國有體制內的省隊和市隊。
通過軸心和理論編碼,本文研究認為在面臨競爭壓力、犧牲挑戰、學業矛盾、培養模式限制4個方面的困境時,影響家長對青少年網球運動員競技發展職業探索的因素有:家長競技期望價值信念、養育信念、競技環境以及運動員職業適應。Knight(2016)認為,青少年體育家長卷入似乎受到以下因素的影響:(1)青少年體育環境;(2)其他父母和教練員;(3)對自己行為的關注;(4)體育知識和經驗;(5)以前作為體育家長的經驗;(6)青少年兒童體育的目標、期望和信念。這也突出了考慮個人和社會環境因素的重要性,不同的是本文研究更關注家長的期望信念以及困難應對的決策影響因素。
家長競技期望信念和價值信念聯系緊密且相互積極影響。首先,家長競技期望受青少年網球運動員對網球比賽的熱情影響,家長的愿景源于青少年網球運動員對網球運動的熱愛,以及網球運動對青少年網球運動員身心發展的益處,這都是內在的競技價值。其次,成就價值如運動員、家庭的成績目標以及網球環境也影響著家長的競技期望。再次,青少年網球運動員的職業發展到最后不僅可以做職業運動員,還可以通過網球特長上大學以及將來選擇教練員職業生涯,因此網球職業實用價值也影響家長的期望信念,這也反映了期望價值理論的觀點。Eccles強調個體成就行為的選擇認知,主要受到2種信念的影響:成功的期望和主觀工作價值,且兩者之間相互影響。選擇行為是一種認知過程,受家長對子女成功期望和網球培養價值的影響。
家長是青少年在社會心理發展中獲取建議與支持的主要來源,家長如何對待青少年、如何與青少年溝通等,即家長的教養行為也是影響青少年未來規劃的重要因素。因此,家長養育行為以及家長所處的競技環境能促進青少年網球運動員的比賽成績與運動表現。家長的養育觀念對青少年網球運動員職業規劃和培養環境的選擇有重要作用,對青少年網球運動員學訓安排、培養模式、俱樂部選擇等有重要的影響。家長養育觀念影響青少年網球運動員的培養環境,主要因素是經濟、學業、教練、海外訓練和比賽機會因素。
選材是職業發展是否成功至關重要的前提條件,家長對青少年網球運動員職業適應識別是網球職業道路探索的重要因素。正因為職業適應才有將來成功的期望,家長才愿意“迎難而上”地培養青少年成為網球職業運動員。Savickas定義職業適應為個體應對可預測的工作任務和角色以及由工作變化帶來的不可預測的自我調整的準備程度。 家長一直在預測或者識別青少年網球運動員身心條件和所需競技能力的關系,職業適應的識別是以家長對青少年網球運動員成就的期望和網球事業發展的價值信念為基礎而進行的。很多時候排名低的青少年網球運動員對排名高的青少年網球運動員會產生比賽的壓力,這個時候考量的是青少年網球運動員的心理發展穩定以及應對壓力的能力,而不僅僅是身體素質和技術水平。另外家長對青少年職業適應是一種動態的識別,個體職業發展的實質就是一個追求主觀自我與外部世界相互適應的動態建構過程,職業發展初期的青少年網球運動員是否適應網球運動員競技發展需要家長動態認知。
家長選擇讓青少年進行競技職業發展,除了受到青少年職業適應性、養育觀念及對子女期望價值信念的影響外,也受競技環境,其中至少包括訓練環境、賽事環境和政策體制、國際網壇的環境,以及微觀個人和宏觀社會環境等的影響。平時訓練中家長在陪伴青少年的過程中結識了其他家長,家長之間形成了一個社會小團體,他們相互交流最多的也是青少年的網球技術水平,以至將來的發展。家長之間的社會互動讓家長加深了對網球的理解,與Knight通過運動員父母焦點小組質性研究結論相同。家長在和其他運動員和家長的培養行為的對比中會優化自己的行為,因此家長間的社會互動影響了對青少年網球職業發展的探索,參加全省或全國比賽時會認識更多的運動員和家長,有更多的典范以及家長交流的機會,在與全國運動員對比中家長更加理解青少年的水平和狀態。除訓練和比賽環境外,青少年網球運動員在學校學習環境中教師和同學對運動競技成績的認可也加大了家長對青少年網球運動員競技培養的期望。宏觀社會環境方面,我國女子網球運動員取得的優異成績(如李娜先后在2011年法網和2014年澳網奪取冠軍、王薔闖入世界前20等)讓家長有了培養青少年網球運動員成功的期望。
家長期望價值信念支撐早期青少年網球運動員進行競技職業培養和發展,與競技職業適應、養育觀念、培養社會環境之間的復雜關系構成了家長決策過程的內部工作機制,由此形成了3條家長為子女競技發展的職業探索路徑。
第一,競技職業適應的家長動態認知是工作機制的前提條件和關鍵因素,與自我建構的生涯模型中以職業適應為模型的核心相同。職業適應是家長產生競技期望價值以及進行職業探索行為的決定因素。聚焦編碼中職業適應涵蓋競技水平、青少年網球運動員身心發展、網球競技特征與網球競技職業發展直接相關的核心類屬,盡管工作機制是以家長的視角進行的,然而青少年網球運動員是職業發展的主體,青少年網球運動員職業適應固然是該工作機制的核心。
第二,社會影響和養育觀念提供了影響家長競技期望價值的刺激源,從而影響了家長對子女職業探索的決策,其依然以職業適應為前提條件。養育觀念跟家長的文化背景以及教育程度相關,影響學訓矛盾中家長的競技期望和教育期望的平衡以及培養模式的選擇。重視教育價值養育觀念的家長會選擇學訓結合的方式進行職業探索,過度關愛養育觀念的家長不會讓青少年網球運動員選擇背井離鄉去參加職業網球俱樂部。競技環境在社會比較(家長之間、運動員之間)、訓練比賽環境、網球培養政策以及職業網球成功典范影響著家長期望價值信念,家長感知到青少年網球運動員職業發展的價值形成成功的期望,最后產生了促進青少年網球運動員職業發展的探索行為。
養育觀念和社會影響是指向影響青少年網球運動員學訓結合方式和培養模式的家長決策,而職業適應認知指向影響家長投入支持決策和競賽壓力應對的方式。由此,逐漸形成“家長職業探索”的困難應對圖式,以家長期望價值信念為邏輯起點,在職業適應、社會影響和養育觀念的主要影響下,形成家長為子女競技職業發展的職業探索理論框架。
第三,困難應對圖式的家長職業探索模型會呈現階段性的變化。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決定了家長職業探索理論模型的核心職業適應是動態變化的,工作模型也會發生“更新”,且社會競技環境的變化也會影響家長的期望價值,如對手的成績進步與退步、青少年網球比賽增多、家庭與社會多元化培養模式的優化等,都會讓家長的培養信念產生變化。本文研究中業余訓練組、半訓半學組、輟學組也呈現了競技職業發展探索的階段性特征,每組家長在競技期望價值上的不同從而產生了不同的職業探索決策,每組家長都會面對新的困難應對圖式,這也是內部工作機制更新的過程。
本文研究為父母對青少年網球高水平運動員職業探索研究提供了一個微觀視角,目的是解釋當下高水平青少年網球運動員家長面臨競爭激烈成才難、學訓矛盾突出以及培養模式難以選擇等困境。家長培養青少年網球運動員的決策過程是以家長競技期望價值為驅動力的,在家長養育觀念、青少年網球運動員職業適應、社會環境影響下,對克服學訓矛盾、競技壓力、投入支持、培養模式問題等青少年網球運動員競技職業發展進行探索。本文嘗試回答家長在培養青少年網球運動員中普遍存在而沒有得到解答的問題:為何讓子女從事“成才難”的網球競技職業,從而為培養青少年網球運動員的“天下父母心”進行了理論探索,也為教練員、網球管理機構和俱樂部利益相關者提供了促進家長在青少年網球運動員競技職業發展的影響和作用的實際應用理論模型,從而達到了理論研究設計的預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