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臺州市仙居縣春暉幼兒園 徐夢璇
我園以“自然課程”為園本課程,以PBL(基于問題的教學方法)模式進行自然項目的探究,讓幼兒借助生活中的各種資源進行問題探索,引導幼兒進入真實學習場景,支持幼兒利用各種工具和方法探索實踐,強調幼兒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導作用,讓幼兒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尋找答案。
本文以中班自然項目“螞蟻變法”為例,構建、篩選、優化、重構貼合自然教育的場景,找尋激活幼兒思維的關節點,讓場景激活與創生幼兒的學習,助推課程的深度發展。
“螞蟻變法”是中班幼兒在森林研學中引發的自然項目。教師與幼兒一起尋找自然場景中的“可變之處”,篩選適宜幼兒的“十萬個為什么”,基于幼兒的興趣點鏈接自然場景中的“多種元素”,并通過園內場景及野外場景的互通來重構幼兒個人認知結構和經驗世界的課程。
加德納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論”中的第八個智能為“自然探索”。幼兒不僅具有強烈的好奇心、敏銳的觀察力,還善于觀察自然界中的各種事物,希望了解各種事物之間的細微差別。
森林研學中,孩子們發現了不一樣的螞蟻,開始了尋找螞蟻的旅程……可是一個幼兒的螞蟻被媽媽認為有毒而“殺”死了。由此引發了幼兒的議論。
這次的森林研學中,幼兒發現幼兒園的草地、樹上、地板縫里,甚至連家里的床上都有過螞蟻。螞蟻作為幼兒在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昆蟲,無處不在、便于觀察,所以教師認為“螞蟻”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場景的互通——“可變之處”。
教師應及時捕捉幼兒在自然環境中生發的認知需要,對問題的教育價值進行考量,對幼兒興趣點進行深入挖掘與探究后生成項目課程。
如,生活中螞蟻無處不在,幼兒對螞蟻有著什么樣的興趣?為此,師幼共同進行了一次前期大討論與猜想——“螞蟻的十萬個為什么?”
孩子們對“為什么我一吃糖螞蟻就出來了?我被螞蟻咬過,它喜歡吃肉嗎?我一點兒也不喜歡螞蟻,我媽媽看到螞蟻就一腳踩死!為什么?”等問題有著濃厚的興趣。
幼兒在不同的場景中會有不同的“十萬個為什么”,教師要學會及時提煉和篩選有效問題——如,當幼兒的討論讓教師感受到幼兒對螞蟻產生了深深的“惡意”時,如何讓幼兒在項目場景中改變已有刻板印象就成了教師心中課程的方向。基于對幼兒興趣點及問題思考的篩選,教師最終選擇了“螞蟻變法”這一經驗場景。
1.剖析興趣,調查原因
教師需要了解幼兒的興趣,與幼兒在各個場景中轉換,并鏈接不同的學習場景。
在“螞蟻變法”中教師將幼兒的興趣點進行了歸納,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讓幼兒對自己的家庭成員進行了直擊問題的“拷問”——“踩死螞蟻的十大理由”(見圖1)。通過收回的調查表,幼兒總結了家人討厭螞蟻最主要的原因,這些問題讓幼兒對螞蟻的特征與生活習性產生興趣。

圖1.“踩死螞蟻的十大理由”問卷調查
一份調查問卷讓幼兒在“野外場景—室內場景—社會場景”中自然地轉換、鏈接,這不僅是基于興趣點的深入實地的探究與調查,更調動幼兒積極性與內驅力,又不斷生成新的探究點。
2.創生場景,優化空間
基于幼兒的問題需求,教師可以在條件允許的范圍內創造、重構出一個多元的創生場景。教師通過建筑設計、鏈接自然、環境創設以及公共教育將園內一些空間轉化成多樣化的自然廊道,如園內的植物園、班級的植物角,以及幼兒的生態瓶、螞蟻工坊等。
在螞蟻變法中,幼兒與家長共同查找資料,對螞蟻有了初步的直接感知經驗。在此基礎上,為了讓幼兒更加直觀地進行探究,教師購買了“螞蟻宮殿”放在植物角里進行飼養。通過直觀地觀察“螞蟻的家”,幼兒對螞蟻的外形特征、身體構造以及居住環境有了進一步認識。
“自然課程”中生發的內容豐富多樣,幼兒的學習、構建的方法和需求也是千變萬化的。因此創生空間、重構學習場景的行為,應基于幼兒在不同場景中的學習方式及興趣需求。
場景一:螞蟻邊爬邊用嘴巴和腿試探著旁邊的土。
幼兒1:它肯定是在找哪個地方比較窄。
幼兒2:它是在找小一點的石頭,它搬不動。
場景二:螞蟻用嘴巴叼起一塊石頭,然后往后退,再通過四肢的傳遞將石頭放到了底層。
幼兒1:如果太大的石頭螞蟻肯定搬不動。
幼兒2:這塊石頭拿掉以后它的路就通暢了。
幼兒3:這樣下面會堵住嗎?
幼兒4:螞蟻好辛苦啊!這么多的石頭它們肯定搬了很久,而且是一起搬的,不然會累壞的。
老師的話:
“螞蟻是怎么挖迷宮的”這個問題始終困擾這孩子們,直到有一次一只螞蟻當著孩子們的面開始挖土。
通過近距離觀察,孩子們終于了解了螞蟻宮殿的秘密,他們認為這可能是螞蟻群居的原因,人多力量大。
如此直觀的感受,我相信螞蟻留給他們的刻板印象會逐漸模糊,因為在他們心中螞蟻多了一種新的身份——“迷宮建筑師”。
3.情景重現,深度學習
在對真實場景的優化與建構后,教師就需要觀察這一場景對幼兒是否能產生深度學習,記錄幼兒的真實感受和體驗,從而對新的學習場景能否推動課程的深度發展做出判斷。
在上述的課程中,幼兒通過“螞蟻宮殿”這一縮放的場景,了解螞蟻、發現螞蟻、探究螞蟻,建構關于螞蟻的知識經驗。而“優化自然環境”強調非建筑形態,提倡不確定性以及對自然環境與室內環境的融合,進而讓幼兒從中感受到自然的多變,激發對自然的興趣。
1.問題突現——連合場景
在開展課程時,幼兒的興趣不會集中在某一點或某一個場景中,他們會在探索中從原來的場景跳出來,生發出新的問題。這時教師就應該跟隨幼兒的步伐,聯合多個場景發展幼兒多元思維。
2.互通場景——整合課程
場景互通對學習寬度進行了優化,不僅擴大了幼兒的思考的維度,也增加了其交往的范圍,提高了其交往的能力。
在開展“螞蟻變法”時,教師創設了一個由幼兒對螞蟻的興趣為導向、以幼兒已有經驗為基礎的體驗場景,充分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教師發現幼兒遇到的問題已經不滿足于室內構建的自然環境時,就將室內環境與戶外環境進行鏈接(見圖2)。

圖2.“螞蟻變法——冬眠”場景實施推進圖
從野外環境中生發項目問題,在室內的環境中進行探索優化,最后又回歸野外環境進行深度學習——在開放的環境中幼兒探索、發現,并不斷提出許多新問題。教師根據幼兒表現出的興趣對活動加以推進,幼兒通過觀察、猜測、實踐、認證,一點一點地打開秘密的大門,既在真實場景中感知,又融入真實場景中沉浸式體驗。
我們提煉了自然場景互通助推課程深度發展的實施路徑:選擇場景→篩選場景→優化場景→構建場景。從師幼兩個主線實施跟蹤,幼兒不僅成為場景學習的參與者,而且成為場景學習的建構者(見圖3)。
1.借力場景資源,引發課程論點
在野外場景中,幼兒對周圍自然世界的好奇心和敏感很容易被激發出來,從而生成問題。
森林研學中,幼兒根據色卡收集大自然的顏色、尋找大自然的味道、聆聽大自然的聲音,觀察樹叢里瓢蟲的足跡,帶著問題去尋找大自然中的生物,充分運用感官探索生物的自由世界。
教師要相信孩子有自主選擇學習的能力,做好傾聽、記錄,為借力自然場景引發課程做準備。
2.優化場景路徑,重構課程深度
幼兒的問題是在各式各樣的場景中生成的,但每個場景都有自身的特點,教師將不存在于活動室或者不便于幼兒探尋的場景通過創造、設計、重構等形式重現,讓幼兒浸潤式體驗真實的場景。
自然課程“Q萌Q萌小交警”中,教師通過對真實場景的優化與建構,讓孩子們融入真實的現象場,如:事故處理中心、車輛管理中心、違章處罰中心等不同的交警大隊部門。孩子們不斷發現、探究,建構關于交警的經驗,并且與交警一起在真實的路面場景中指揮交通;觀察路面的車輛,對違規車輛進行處罰;感受體驗事故處理的程序。
在遇到問題時,科學的重構場景會引發幼兒的浸潤式學習,促使幼兒打開五感,并推動課程向更深層次發展。
3.互通場景模式,整合課程問題
大自然提供了完美的活動場景,讓幼兒可以在其中探索、冒險、挑戰,了解世界的神秘。同時,大自然也為幼兒提供了各種各樣的感受與觸覺活動,有利于幼兒認知能力的發展。
自然項目“風吹麥浪”中,幼兒從碗里的米飯引發出“米是從哪里來的”“稻谷是怎么生長的”等問題,為此來到田野間收割稻子,體驗豐收的樂趣,從而讓室內場景與野外場景打通。
教師在觀察到幼兒的需求時要及時與幼兒共同跟進、尋找、重構、互通所需的課程環境,從而有效地支持幼兒項目課程的深度發展。
自然場景是幼兒生成課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各個原生自然場景之間的互通、重構、優化就像一個“助推器”,教師可以在觀察幼兒的動向與興趣時嘗試場景多重更替,對生成課程及時跟蹤,生成“研究線索圖”。而當幼兒在場景中生成新的興趣點時,教師可以嘗試多線發展,聯動推廣當前課程,促進幼兒的深入學習。
自然項目“21天守候”就是“圓滾滾的蛋”項目開展中幼兒對“雞蛋孵小雞”興趣的延續。當孵蛋器出現在活動室時,自然場景得到了優化與重構。
自然場景互通的生成模式是以幼兒的興趣點為中心尋找自然場景中的“可變之處”,篩選“十萬個為什么”、鏈接“多種元素”引發課程的生成形式。幼兒真正成為了課程的主人,在每個“自選”現象場景中發現、互動、探索;而教師要做到的就是引導幼兒穿梭在各個現象場中,使場景得以互通,讓幼兒在各個場景思維中自如轉換,從而推動課程的深度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