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忠 羅永波 易世強 向曉明
摘要: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今天,努力縮小城鄉差距,跟上新課程改革的步伐是時代的需求,社會的需要。農村義務教育的學生大多來自偏遠農村,而且大部分是留守兒童,父母長期在外務工,學生的學習主要是靠學校教育和學生的自學為主,再加上小學時學校硬件設施相對落后等各種原因,造成學生基礎薄弱,學習吃力,課堂氛圍不濃厚,學生積極性不高,農村地區的學生學習方法較為單一,思維方式較為單調。本文就主要從這些方面談一談農村義務教育學生夯實化學基礎知識的策略。
關鍵詞:農村;義務教育;化學;基礎知識;策略
化學基礎知識具有豐富化的特點,學生既需要進行熟練的背誦,也需要產生深刻的理解,才能夠形成深厚的化學素養,為更為深入的化學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在農村義務教育化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就要注重運用先進的教育理念革新教學思想,又要嘗試采用新的方法進行課堂教學、綜合科學活動、作業設計;還要自己與其他教師進行探討交流,分析檢測與評課結果,進一步提高個人教學效果。
一、落實“雙減”要求,從宏觀視角構建完善教學理念
雙減政策要求要降低學生的學習負擔,降低學生的作業總量。因此,教師要充分以新課程標準和教學大綱為指導思想,合理規劃教學任務與教學過程,讓學生在課堂中從不同的層次展開基礎知識的學習,以此形成科學合理的基礎知識學習模式。
例如,在學習《分子和原子》一課時,教師可以依據新課程標準和教學大綱展開教學,讓學生按照相應的層次學習基礎知識。新課程標準將基礎知識的學習劃分為知道、記住、說出、列舉、找到等層次。而教學大綱中規定的本課的學習目標為:認識分子原子的概念和特點;用分子原子理論解釋日常現象。因此,在課堂教學時,教師先是可以讓學生了解到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等知識點。接著可以讓學生運用自己的語言表述這些知識點。接著可以讓學生列舉燃燒、鐵生銹等化學變化中分子和原子所具有的現象。最后還可以引導學生使用顯微鏡觀察物體,尋找分子和原子并進行辨別。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形成完善的基礎知識學習模式,由淺入深地對基礎知識獲得良好的掌握。
二、構建思維導圖,從微觀視角構建完善知識體系
化學知識具有較強的豐富性,同時也具有一定的零散性。學生在記憶時如果不注重方式方法的運用,很容易產生遺忘和混淆。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要注重引導學生進行思維導圖的構建,讓學生按照相應的層次設定相應的主題,對各方面的基礎知識進行總結歸納,以此構建完善的基礎知識體系。
例如,在學習《燃燒和滅火》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制作思維導圖,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對此,教師首先可以提出相關的問題為學生指引思維導圖制作的方向。比如,可以讓學生思考:“燃燒的條件有哪些?”“滅火的原理是什么?”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可以勾畫出教材中的相關論述,從而能夠在思維導圖中以燃燒的條件作為大標題,以物質具有可燃性、與氧氣接觸、溫度達到著火點等分別為小標題,構建與燃燒的條件有關的思維導圖。接著,可以以滅火的原理為大標題,以撤離可燃物、隔絕氧氣、溫度降至著火點以下為小標題,構建與滅火的原理有關的思維導圖。最后,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對比兩個思維導圖。學生能夠認識到燃燒的條件與滅火的原理相關的知識點具有相對應的關系,突然能夠對本課基礎知識形成更為深刻的理解。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能夠以思維導圖為指引,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充分提高基礎知識的學習效果。
三、開展綜合科學活動,強化化學科學素養
基礎知識也需要在腦海中熟練背誦,也需要在實踐中深入理解。因此,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廣泛展開綜合科學活動,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演示化學實驗,參加化學實驗操作比賽,化學基礎知識競賽等活動形式提高學生對化學基礎知識的掌握,同時也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通過解釋生活中化學現象等方式對基礎知識進行靈活的運用,從而提高理解的深度。
例如,在學習《金屬的化學性質》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綜合性的科學活動,強化對本課基礎知識的理解。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實驗中深入理解基礎知識。比如,在學習鋁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性特點這一知識點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一片鋁塊放置在空氣中,經過一段時間后,學生能夠發現鋁塊的表面出現了一層薄膜。因此可以刮去薄膜,發現鋁塊表面依然光滑,以此驗證鋁的這一性質。又比如,在學習與金屬的活動性質有關的基礎知識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鎂、鋁、鐵、鋅等金屬放入鹽酸溶液中,學生能夠發現鹽酸溶液中都會釋放出氫氣,從而能夠驗證與金屬活動順序有關的知識點。其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解析生活現象深入理解基礎知識。比如,可以讓學生思考:“為什么不能用鐵制容器來配制波爾多液?”學生首先可以了解到波爾多液的成分中含有硫酸銅,其次通過查詢金屬活動順序表,能夠認識到鐵的金屬活動順序強于銅,會將硫酸銅中的銅置換出來,從而對這一現象進行準確解釋。同樣,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應該用什么容器來配制波爾多液?”學生聯系本課知識能夠認識到波爾多液容易與很多常見的金屬發生化學反應,因此,可以提出使用塑料桶或木桶來配置,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展開綜合科學活動,從多種角度對基礎知識進行靈活運用,獲得深刻的理解。
四、依據學生學習狀況,合理設計作業任務
基礎知識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不同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對不同方面的基礎知識具有一定程度的學習收獲,也會存在著相應的不足之處。因此,教師還要秉承分層教學的理念,針對性的設計相應的作業任務,讓學生在作業中彌補不足之處,進一步強化基礎知識素養。作業設計以強化基礎為主,注重題目的考查形式,突出考點、熱點。讓學生在作業中鞏固所學知識,并能運用自如。
例如,在學習《身邊的化學物質》這一章節時,教師可以按“空氣的成分”“氧氣的性質”“氧氣的制取、催化劑”“二氧化碳的性質和用途”“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取及性質驗證”“水的組成”“水的凈化與利用”“氣體制取綜合題”等基礎知識點進行分層設計作業,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素養。又比如,一些學生對于“化學變化”“物理變化”等概念缺乏深度的理解時,教師可以設計如下作業:判斷下列變化中,屬于物理變化的有(?? ),屬于化學變化的有(?? )。A.電燈發亮B.鎂條燃燒C.酒精燃燒D.白糖受熱變成炭E.白糖熔化F.銅鑄成銅器G.銅器生銹H.衛生球消失。再比如,學生對于很多化學物質的方程式記憶不夠熟練,因此,教師可以布置作業,讓學生對高錳酸鉀、氫氧化鈉,等物質的化學方程式進行默寫。又比如,一些學生對于利用化合價推導化學式以及相對分子量的計算方法掌握不夠熟練。因此,教師可以給出數量較多的推導題目,引導學生計算。在計算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反復體會這一題目中所蘊含的各項知識點,形成完整的解答思路。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能夠依據學生的學習狀況,合理設計相應的作業任務,讓學生對各方面的基礎知識進行針對性的掌握,進一步提升學習效果。
五、檢測評課相互結合,促進教師共同成長
檢測成績是衡量學生基礎知識掌握情況的重要標準。教師對學生每一個章節的學習情況進行適當檢測,并配合學校搞好期中、期末的階段檢測,作好質量分析。不但能及時了解學生對化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同時也能側面反映出教師在教授基礎知識時方式方法的合理與否。,而在教師相互評課環節中,通過教師的“同課異構”“一師一課”“校際交流”等活動相互評價,也能夠對各自的教學過程與教學成果作出評析,從而進一步指引教師改進教學方式,提升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可以將檢測與評課活動相互結合,在不斷的反思中提升基礎知識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學習《什么是有機化合物》一課時,教師可以采用檢測與評課相互結合的方式,總結豐富的教學經驗,不斷提升教學效果。首先,教師可以展開檢測活動,考察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比如,能夠發現學生能夠熟練背誦有機化合物都含有碳元素,如甲烷、乙烷和葡萄糖等。但一些學生對于無機化合物和有機化合物之間的區別缺乏明確的認識,而一些學生對于有機合成材料的類型缺乏廣泛的了解。針對這些問題,教師可以與其他教師共同展開評課活動,分析其中的根源。通過相互評價,一些教師能夠認為,在教授這些基礎知識時,應當播放出一些生動有趣的動畫,以此讓學生形成深刻的記憶。一些教師能夠認為,應當舉出大量學生常見的生活現象來解釋這些基礎知識,提高學生的理解深度。而一些教師也能夠認為,應當給予學生探究討論的空間,增強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自主理解能力。
綜上所述:基礎知識的學習對于化學學習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在農村地區化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首先要以教學理念為指導,讓學生尋找到明確的基礎知識學習方向;其次要充分利用思維導圖,引導學生構建完善的基礎知識體系;其次要展開綜合性的科學活動,強化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與運用能力;其次還要依據學生的學習狀況分層設計課后作業,幫助學生針對性地鞏固基礎知識;最后還要將檢測活動與評課活動相結合,促進教師自身不斷提升基礎知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張俊英. 淺談初中生化學計算能力的培養[J]. 山東化工,2019,48(11):147+149.
[2]衡慧. 初中化學探究性實驗的設計和教學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