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冶磊
摘要:良好的學習習慣直接關系到初中學生對語文知識吸收的效果。對于初中生而言,養成正確的語文學習習慣可以受益終生,這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積極地指導。在實際語文課堂的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首先要培養初中學生善于自主預習教學內容的習慣,幫助其更加從容地面對即將講解的知識點。其次要重視規范初中學生的閱讀學習中的行為習慣,鼓勵其以開放性的學習態度和作者達到情感共鳴。最后教師要強化初中學生在課堂上大膽質疑的學習態度,養成遇到問題及時解決的良好習慣。
關鍵詞:初中語文;學習習慣;教學策略
對于語文學科的學習,初中學生的良好習慣形成并不是一簇而就的,是在持續不斷地學習過程中不知不覺產生的。教師要深知學生習慣養成的這一特點,在日常教學中要有針對性和有耐心地培養學生自主預習、規范閱讀以及敢于質疑的學習習慣,并做好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學生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教學過程中,能夠發現自身存在的不利于學習的因素,從而會自發地產生想要改正錯誤習慣的想法,增加對良好學習習慣的強化意識,形成正確的價值態度觀念。
一、培養自主預習習慣
預習環節對提升語文課堂的教學效果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力,積極良好的預習能夠為語文課堂教學奠定基礎,消極地預習方式則會阻礙教學活動的開展。因此,語文教師要重視對初中學生正確自主預習習慣的培養,確保學生都可以用正確的預習方式提前學習相關內容,同時避免學生使用錯誤、消極的預習方法認為已經進行預習,在上課時候不必聚精會神聽課的錯誤觀念。教師對學生自主預習習慣的培養,能夠幫助學生正確看待語文知識的學習過程,提高其綜合學習品質。
例如,在教學《秋天的懷念》的語文知識之前,教師首先通過羅列預習目標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預習。教師將整個的預習目標分為朗讀理解、情感分析、拓展延伸等多個方向,在明確的目標指引下再讓學生合理地開展預習活動。在完成預習任務以后,語文教師還要針對制定的預習目標和學生進行交流,以便觀察學生通過預習所取得的效果如何。通過這種靜態和動態的預習引導方式,學生在經過一段時間鍛煉后能夠養成正確預習語文知識的習慣,提高學生在預習環節中的自主學習意識。
二、培養規范閱讀習慣
閱讀在初中語文學科教學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規范的閱讀方式有利于學生快速把握文章主旨,感受作業情感以及學會具體的藝術手法,間接地提高初中學生在寫作方面的水平。因此,語文教師要注重對學生閱讀行為的規范和指導,幫助學生在學習之初便養成正確閱讀文本的良好習慣。在這個過程中,語文教師同樣需要不斷地提升自身的文學素養,在不斷學習中盡可能的為學生探尋多種閱讀途徑,幫助學生在規范的閱讀模式下潛移默化地建立良好的閱讀習慣。
例如,在教學《濟南的冬天》的教學內容時,語文教師首先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大聲地朗讀,注重朗讀過程中哪些詞語需要加強語氣,哪些句子需要用平和的語調讀出,在朗讀方面規范學生的行為習慣。其次再以精讀分析的方式,讓學生對已經熟讀的文章中老舍的情感進行深入領悟,體會到其對濟南冬天“溫情”的描寫方式。通過教師對學生從初讀到精讀地引領過程中,讓學生明白了想要規范的閱讀需要在不斷的反復閱讀過程中實現,增加學生美好的閱讀體驗感。
三、培養敢于質疑習慣
初中學生要有敢于質疑的意識,小的質疑會產生小的進步,而大的質疑則會有大的進步。質疑的學習習慣滿足我國當下新課標中的創新理念,提倡在學習過程中以質疑的方式開展探究活動。因此,語文教師要不斷的降低自身在課堂教學中的權威性,盡可能以平易近人的態度和初中學生進行相處,在嚴格和慈愛之間能夠靈活的轉變,和學生成為良師益友。除此之外,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在遇到問題時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并對學生的質疑提出表揚,促使其增加在探究課堂上學習的自豪感。
例如,在對學生進行教學《錢塘湖春行》的閱讀內容時,教師在上課之初首先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了有關“錢塘江春景”的視頻,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理解仔細地進行觀看。接下來教師以問題“同學們,通過觀看春天錢塘江的景色,你們有什么感想呢?”來引導學生圍繞教學內容展開激烈地討論。在學生踴躍回答和發表意見的過程中,教師不要過多地干擾學生的思路,鼓勵學生無論對錯都可以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見解。這種寬松的課堂討論環節,能夠提高學生發表自身想法的勇氣,有利于學生敢于質疑學習習慣的養成。
總而言之,培養初中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不僅僅能夠有效地提升語文閱讀課堂的學習效果,還能夠幫助學生建立正確學習語文知識的認知體系,幫助學生更加全面地發展。在這一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要從學生的自主預習習慣、閱讀習慣和質疑習慣等多方面加以強化,根據初中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因材施教。這樣,學生在教師規范的引領下可以快速地察覺自身的問題,從而針對不良的學習習慣進行及時地改正,對正確的學習行為可以有目的地加以強化。
參考文獻:
[1]石永平.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J].新課程,2021(29):205.
[2]劉言鳳.培養初中學生自學語文習慣和能力的探究[J].學苑教育,2020(24):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