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有洹 崔勝利
“雙減”背景下我國中小學課外體育活動研究回顧與展望
朱有洹1崔勝利2
(1.福建師范大學 體育科學學院,福建 福州 350117;2.三明學院 體育學院,福建 三明 365004)
運用文獻資料、邏輯分析等方法對近10年來我國中小學課外體育活動現有研究成果從研究主題與內容、研究方法運用情況等方面進行分析與述評,以期為“雙減”政策背景下中小學課外體育活動發展提供借鑒。研究表明:近10年來我國中小學課外體育活動研究愈加深入,為中小學課外體育活動的開展進一步充實了理論夯實了基礎,但研究還有一些不足之處:(1)從研究議題來看,由于對學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的人文關懷的缺乏,導致存在議題視角單一失衡現象;(2)從研究方法上看,研究方法更新不足,以量化研究方法為主的同時也存在研究方法運用不夠規范問題;(3)從研究的總體價值來看,描述性研究較多,深度缺失與實效性不足是該領域研究的一大痛點。建議:(1)立足“雙減”背景,均衡拓展課外體育研究議題,拓寬研究視角;(2)加強研究方法的更新與規范;(3)以解決實際問題為抓手突破研究深度從而提高研究的價值與實效性。
中小學;課外體育活動;雙減
不合理的作業負擔和過熱的校外培訓,使中小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時間銳減,間接導致近年來青少年體質問題日益凸顯,近視率、肥胖率居高不下而力量、耐力、速度等身體素質卻下降明顯,中小學生體質健康整體狀況也呈不斷下滑趨勢[1],青少年體質健康問題是橫亙在建設體育強國道路上的一塊絆腳石。在此背景下,2021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其要求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課業負擔,提高課后服務質量和水平,學校體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課外體育活動對中小學生體質、身心、運動技能等發展具有積極作用,但課外體育活動開展依舊面臨諸多困境[2],未發揮應有之用。藉此,研究聚焦于課外體育活動,梳理前人研究成果,分析其中存在的不足,以期為后續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并對推動“雙減”落實具有積極意義。在中國知網上以“中、小學課外體育活動”等為主題,檢索2010年1月-2022年9月以來國內學者發表的中小學課外體育活動相關成果,排除不相關文獻后,將學位論文151篇、核心期刊論文52篇和會議論文7篇等共210篇納入分析,以了解近10年中小學課外體育活動研究動向。
2021年“雙減”政策中提到要努力提升學校課后服務質量:一是為在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答疑解惑;二是為學有余力的學生拓展學習空間,開展豐富的科普、文體藝術、勞動技能學習等活動,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進入21世紀以來體育越來越受重視,許多政策(如表1)對促進學校體育開展改革以及課外體育活動的發展起到積極作用。隨著“雙減”的頒布,課外體育活動必將成為促進學校體育改革的發力點與增進學生體質健康的落腳點。
表1 近十年有關課外體育活動政策
課外體育活動是在學校體育課以外,學生群體參與的體育鍛煉活動,具有形式多變、內容豐富、趣味性強的特點。但當前中小學生的課外體育活動存在時空閉塞、內容保守等問題[2]。“雙減”政策明令禁止學科培訓,調整書面作業時長,小學1-2年級取消作業,3-6年級控制在60min內,7-9年級控制在90min內,為課外體育活動增加了時間的保證。倡導“家校社”互動聯結,也拓寬了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的空間。
學校體育資源包括:體育師資、場地器材、學校的政策支持等,但體育資源在不同的地區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總體上呈:東部好于中部,中部好于西部;城鎮好于農村的趨勢[3]。“雙減”提出要提高學校整體辦學質量,均衡城鄉、區域、校際差距,體育資源將得到有力保障,為促成學校教育文體兩開花,均衡學校教育發展,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提供保障。
課外體育活動指學校學生在課余時間進行的體育鍛煉活動,是促進學生體質健康、身心發展、形成終身體育意識有力手段。近10年相關研究愈加完善,取得豐碩成果。研究從研究議題與研究方法兩個方面對課外體育活動研究成果進行回顧與分析。
對相關文獻進行歸納梳理,近10年中小學課外體育活動研究議題大致聚焦在:(1)課外體育活動現狀與對策研究;(2)課外體育活動與相關因素研究;(3)課外體育活動與相關問題實證研究。
表2 近十年議題論文數變化統計(N=210)
表2所示,現狀與對策、相關因素研究是課外體育活動研究的主要議題,占比達52.4%、29.5%。其次是課外體育活動與相關問題的實證研究占18.1%。從整體看,近10年現狀與對策研究比例逐漸下降,各類相關因素研究與實證類研究的比例逐漸上升,這一趨勢體現體育學科學術發展趨勢,彰顯課外體育活動領域研究者深耕課外體育活動的發展過程。
2.2.1 課外體育活動現狀調查與分析研究
近10年現狀與對策研究比例逐漸減少,但仍有一定規模,此類研究大多對學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的內容、組織模式、動機、態度、影響因素等現狀進行調查,并提出對策,屬于描述性研究范疇。其中較有新意的有:對特殊群體的關注,如留守兒童、外來務工子女等[4,5]、全國范圍的抽樣調查報告,如章建成等人對全國8座城市青少年課外體育鍛煉進行調查,分析影響因素,并提出建議[6]。其余研究主要在調查的范圍、地區以及群體上稍有變化。
2.2.2 課外體育活動與相關因素研究
梳理研究發現議題聚焦于:一、以學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為媒介,探究課外體育活動對學生各方面的影響。如對課外體育活動與學生偏差行為關系、學業成績等探析[7,8]。二、延伸課外體育活動的空間,探討“家校社”三者關系對學校體育與課外體育活動的多重影響。如李啟迪等提出構建以學校為主,家庭為輔,社會參與的“家校社”多方聯動的新時代以體育人新模式[9]。三、對國外課外體育活動政策、模式、動力機制等進行研究,探尋對我國的啟示[10]。
除上述議題外,近年來有學者對民國時期中小學課外體育活動的特征、歷史意義、價值取向之變遷進行研究,以此為切入點探析近代學校體育思想走向與民國時期社會面相變化[11]。隨著民俗傳統體育愈發受到重視,亦有學者探析課外體育與體育非遺傳承的融合發展[12]。
2.2.3 相關實證研究
實證類研究近年來比重逐漸上升,議題聚焦于在課外體育活動中引入某一運動項目,通過對課外體育活動內容進行創新,探討增強學生體質或糾正學生不良體態的新方法,如有學者探討在課外體育活動中引入健身氣功八段錦、五禽戲等項目對學生身體素質與不良體態的影響,得出了很好的應用效果[13]。另一趨勢是借鑒心理學的理論與方法,通過體育運動干預,以量表來檢驗研究理論假設[14],這類研究一定程度上豐富了課外體育活動的研究方向,為課外體育活動的創新提供新思路。
2.3.1 研究方法應用概況
“器”利而事半功倍也,研究方法是研究的“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選擇研究方法時也要注重研究方法的科學性、嚴謹性,不能為了研究方法而研究方法。對近10年我國中小學課外體育活動研究方法運用情況進行統計,如圖3所示,文獻資料法、數理統計、邏輯分析、訪談與問卷是中小學課外體育活動研究中應用最多的,平均百分比達到了88.4%。
表3 研究方法頻次統計(N=210)
2.3.2 研究方法應用特征
表3顯示,近10年關于中小學課外體育活動研究中文獻資料、訪談與問卷調查是采集資料最常見的研究方法,數理統計與邏輯分析是分析資料常用的研究方法,其他學科研究方法也在該領域得以運用。近10年來,數學的模型分析、統計學的因子分析、回歸分析等運用[6]也體現出近10年課外體育活動研究在方法應用上多樣化特征。另一方面研究課外體育活動領域的學者能夠緊跟體育學科基本方向發展的步伐,所以研究取向從描述性研究逐漸轉向解釋與探索性研究,因此實證主義研究方法比例漸漸上升,并借鑒其他學科如心理學、運動人體科學等研究方法,使各類定性、定量或是二者結合的分析方法在研究中得以應用,展現出在研究方法運用上的厘革特征。
綜上,近10年來中小學課外體育活動研究議題逐漸拓展深化,從描述性的現狀研究,轉向解釋性與探索性研究,并嘗試借鑒不同學科如運動人體科學、心理學等理論、視角、方法,去探索課外體育活動中的問題與現象,以解決實際問題為抓手,通過教學實驗以及國外優秀經驗、理論的借鑒,揭示國內課外體育活動開展的更多可能性。在研究方法的運用上也呈現出多樣化與厘革特征,體現在跨學科研究方法的交叉融合下,共同挖掘課外體育活動的深刻價值與實踐作用。碩果累累,但研究尚有一些不足。
2.4.1 研究議題存在的不足
從研究議題統計來看,課外體育活動研究議題分布失衡,對課外體育活動現狀描述性議題較多,對各類課外體育活動的關系、規律、個案及改革的解釋性和實證類研究少。研究從人文主義視角出發的研究議題幾乎沒有,學生在課外體育活動中的真實感受、個人運動需求得不到彰顯,亦導致對課外體育活動的排斥、以及喜歡體育運動卻不喜歡體育課的現象頻頻出現。
2.4.2 研究方法存在的不足
研究方法更新不足。質性研究方法在學校體育領域早有應用[15],但質性研究方法在課外體育活動研究中應用不多,該方法強調研究需要在自然的環境中進行,以研究者自身為工具,融入到被研究者中,傾聽最真實的心聲,以獲得較為真實的資料。因此運用質性研究方法探索學生在參加課外體育活動過程中的情感、運動需求比量化研究方法獲得的資料更具真實性。其次研究方法運用不夠規范,課外體育活動是一個充滿主觀能動的復雜身體活動,而現有研究對資料收集方法多為問卷等量化方式,所獲取資料的真實性欠佳。問卷調查法作為課外體育活動研究中采集資料主流的方法之一,許多研究存在問卷設計不夠嚴謹及問卷的信效度缺失問題。第三分析方法簡陋,對數據的分析僅停留在表層,許多研究在分析數據時采取簡單描述的方式,缺少深入剖析,繼而形成自己的觀點。
2.4.3 研究價值方面不足
研究成果缺少實效性,與實際實踐相脫離,學術成果的利用率、說服力和對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實際改善作用較小,由此造成其整體研究價值的實效性缺失。比如在已有研究中描述性研究較多,多數研究基于現狀淺嘗即止,僅僅對調查數據進行簡單描述性統計分析后,草率地提出建議。導致其對策實際運用意義不大,普適性較低,價值不高。
在課外體育結合“雙減”議題研究中應加強“雙減”政策下以課外體育活動為抓手更好地讓課外體育活動服務于學生運動技能學習、增強體質健康、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實驗類、探索性、解釋性的實證研究。如探索一些新型體能訓練方式融入課外體育活動當中如功能性訓練、CrossFit訓練等;在課外體育活動中增加傳統體育項目、新興體育項目等,既能夠促進優秀民俗體育項目的發展,又可促進在學校體育學習的多樣性,豐富課外體育活動內容,打破傳統課外體育活動的弊端;拓寬研究視角,加強運用質性研究的范式彰顯對課外體育活動中學生主體的個人案、特殊人群等的人文關懷,如采用質性研究視角追蹤體育后進生是如何成為體育優秀生,分析其特征;采用質性研究方法收集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的真實訴求從而推進課外體育活動改革等。
研究方法的更新,則需研究者不斷加強自身的學科素養,掌握更加完備的系統知識,緊跟體育學科發展前沿,不斷移植與借鑒前沿研究方法在中小學課外體育活動研究上的運用,關注母學科領域的理論基礎,如此不僅為中小學課外體育活動研究奠定方法論基礎,也將注入新鮮活力,從而推動研究方法的更新與完善。具體來講研究者需要實時關注學校教育與學校體育兩個上位概念中的新型研究方法的運用,如在學校體育研究中質性研究已經逐漸被認可,在國外也取得一定研究成果,因此后續研究者可以嘗試采取質性研究的方法去研究課外體育活動。其次在研究方法的運用上要做到最基本的規范與完整,即完整按照某一學科的方法規范地進行研究與運用。
實效性指實施的效果也可以理解為實施的可行性和目的性,后續研究者在研究中小學課外體育活動時應盡量避免僅對中小學課外體育活動現狀進行研究,應該在現狀的基礎上進一步探求課外體育活動對學生體質、身心發展與運動技能學習鞏固等效用的實證探索式研究。研究應以解決實際問題出發,立足于學生主體在參與課外體育活動中產生的實際問題,針對問題進行研究。如學生上了9年體育課與體育活動卻未能掌握一項運動技能、學生喜歡體育卻不喜歡體育課和校內課外體育活動的現象、參加課外體育活動學生體質卻未見提高等。以提高研究的針對性,突破研究深度缺失與實效性不足的痛點。
近10年我國中小學課外體育活動研究,為中小學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提供了寶貴的建議,進一步夯實了理論基礎。但仍存在研究議題單一失衡、研究方法更新與運用不規范等問題。“雙減”為學校體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學校體育不能沒有課外體育活動,其已再次來到改革的關鍵點,提升課外體育活動研究不但是學術研究的需要,更是促進學生體質、身心發展的需要。
[1]馬德浩,季瀏.我國中小學生體質健康中存在的問題、致因及其對策[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7,34(2):182-188.
[2]趙霞,王帥,等.對我國傳統課外體育活動的反思[J].體育學刊,2019,26(4):106-109.
[3]郭建軍,楊樺.中國青少年體育發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4]張文婷.留守兒童課外體育活動的現狀與對策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7,37(4):116-119.
[5]尹小蘭.外來務工子女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現狀的分析[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4.
[6]章建成,張紹禮,等.中國青少年課外體育鍛煉現狀及影響因素研究報告[J].體育科學,2012,32(11):3-18.
[7]唐斌斌,劉林平.課外體育運動與初中學生的偏差行為:基于CEPS數據的工具變量分析[J].體育與科學,2019,40(4):35-45.
[8]向祖兵,張燕泥,落云柯,等.課外體育鍛煉對青少年學業成績的影響:基于門檻回歸模型的實證研究[J].體育學刊,2021,28(6):119-125.
[9]李啟迪,李朦,等.我國學校體育“家校社共育”價值闡析、問題檢視與實踐策略[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1,44(9):135-144.
[10]鄭旗,程風美.中國與歐洲課外體育活動比較分析[J].體育學刊,2016,23(6):108-111.
[11]吳禮劍.民國時期我國中小學課外體育運動的特征及歷史意義[J].體育文化導刊,2019(3):99-104.
[12]張勤.課外體育活動與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的融合發展[J].湖北師范大學學報,2022,42(2):38-42.
[13]尹鵬程.健身氣功·五禽戲課外體育活動對小學生脊柱發育影響的實證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21.
[14]吳煒.流動兒童的課外體育活動與社會融合[J].體育與科學,2017,38(5):37-43.
[15]齊靜,夏秀禎,等.質的研究方法概述及其在學校體育研究中的應用[J].體育科學,2011,31(6):74-80.
Review and Prospect of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ie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ZHU Youhuan, etal.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117, Fujian, China)
朱有洹(1999—),碩士生,研究方向:體育教學。
崔勝利(1984—),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