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企業越來越感覺招工難;政府越來越感覺養老金支付壓力大;人們越來越感覺養老難。不管我們是否情愿,不可回避的現實是我們一起進入了一個“未富先老”的新時代——人口老齡化社會。遼寧省情況尤其突出。進入“十四五”階段,我省該如何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這一國家戰略呢?本文從問題入手,分析遼寧省情,提出淺見和對策。
關鍵詞:遼寧;人口老齡化;對策
聯合國關于“中度人口老齡化社會”的標準是60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超過20%,或者65歲比例超過14%。根據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遼寧省60歲及以上人口為10954467人,占25.72%,而65歲及以上人口為7417481人,占17.42%,可見遼寧省已經提前進入了中度老齡化社會,向重度邁進。
一、遼寧省人口老齡化的現狀
比起全國各個省份,我省人口老齡化問題十分突出,歸納起來體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一)人口構成“兩高一低”
1. 企業退休職工占比高,退休金待遇低。遼寧省如今60歲以上的老人,大約有180萬人是20世紀末國企改革退休或下崗的職工,他們的退休待遇很低(月工資2000-3000元),這部分老人生活較困難。
2. 農村老齡人占比高,生活條件較差。我省農村人口中,老年人大約有400萬,這部分老人領取農村養老保險,每個月200元左右,這些老年人生活條件很差。
3. 兒童出生率低,兒童數量少。2021年遼寧人口出生率僅為0.52%,遠低于全國0.85%,并且0-14歲人口為4737939人,占11.12%,遠低于全國0—14歲人口占比的17.95%。
(二)普適性老年公寓發展較慢,條件較差
1. 數量不足。截止2020年,遼寧省養老機構共有1838個,床位數有166755張,可是老年人口742萬,民政部調查顯示,全國約5%比例的老年人有入住養老機構的意愿,遼寧約有371000的病床需求,由此可見,即使全省的床位全部得到利用,缺口仍有約21萬張。
2. 質量不高。遼寧省的養老機構能滿足老年人基本生活,但是無條件老人的精神需求、醫養康養等高端需求;此外,對于高齡失能老人的特護照料亟待加強。
3. 人才不足。由于養老服務工作的特殊性,加上薪酬制度不完善,人員晉升途徑不暢,連普通的服務人員、護工人員都有大量不足, 而中層以上的管理者,特別是高級管理人員十分缺乏。
(三)養老模式單一,互聯網應用不足
1. 養老模式以“居家養老+養兒防老+養老院”養老為主。
一是農村的老人多數居家養老,靠兒女每個月給點生活費,如今國家會給養老金,但是也是杯水車薪。尤其是生病住院,高額的費用讓農村的老人難以承受。
二是農村的養老院條件簡陋,管理不善,基本上都是鰥寡孤獨的老人會在那里艱難度日。
三是個別城鎮地區在嘗試“社區養老”、“時間銀行”、“醫養康養”等新模式,但是沒有得到普及。
2. “互聯網+養老”應用不足。
我省目前的養老服務行業仍然停留在傳統的人工護理、人工服務的階段,與5G和互聯網、物聯網等現代化、科技化平臺的結合的很少,遠遠沒有建立“互聯網+物聯網+養老”的新模式。
二、解決遼寧省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基本思路
(一)堅持黨總攬全局,為積極應對老齡化提供堅強保證
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發揮遼寧省和各市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加強頂層設計,凝聚社會共識,團結全省人民,積極行動起來,為推動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獻計獻策。
(二)堅持積極作為,把握戰略先機和主動權
要以積極的態度、積極的作為應對人口老齡化。要提前謀劃,加強制度頂層設計,統籌全省人力物力財力,把握人口老齡化戰略機遇和主動權。
(三)引導政府、企業、個人參與老齡社會的共建共治共享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涉及領域廣、參與主體多,要由政府牽頭,協調各方資源和市場主體,形成齊抓共建的局面,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協調統一,互助和諧的新局面。
(四)堅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科學精準施策
我省人口老齡化存在顯著的地區差異、城鄉差異。因此,全省要根據省情,考慮財政承受能力,既要因地制宜,又要量力而行,從實際實效出發,科學精準施策。
三、對策和建議
(一)完善養老保障體系,健全監管制度
在基本養老保險方面,一是“擴容”。探索新的養老保險繳費方式,鼓勵更多人加入到養老保險的事業中來。二是“保值升值”。讓專業的團隊來運作這筆“保命錢”。在企業年金方面,完善政策,鼓勵更多的企業為職工繳納年金。在個人商業保險方面,完善制度,擴大宣傳,把好事做好。同時要完善監督機制,設立第三方的監督檢查機構。
(二)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要制定長期規劃,實施人口均衡發展國家戰略;要引導生育水平提升并穩定在適度區間,增加勞動力供給;要完善0—20歲連續補貼政策,緩解家庭教育撫養孩子的后顧之憂;要提高出生人口和新增勞動力素質。
(三)構建“居家養老+日間中心+養老社區+醫養康養+互聯網物聯網”養老新模式
要建立老人分級制度,以居家養老為主,輔助高齡老人日間中心托管、養老社區集中照料,建立醫生和護理保健人員普遍參與的,應用互聯網和物聯網及大數據智慧平臺,實現新的有中國特色的養老模式。
(四)完善“義工”制度,推行養老人才培養新機制
要推行“義工”制度,讓所有的學校和養老機構結成對子,同時把升學、就業、考公務員、事業編與“義工服務時長”相關聯,營造人人“愛老、敬老、孝老”的社會主義新風尚。要加強養老專業人才的培養。在中專、高職、大學增設護理專業和課程,并且注重教學和實踐的結合,讓大學生去養老機構實習,修學分。
(五)開發老齡人力資源,發展銀發經濟,推動養老事業和產業協同發展
要支持老年人老有所為,繼續創造社會財富;要健全配套政策措施,支持大齡勞動者和老年人就業創業;要建立健全老年人社會保障體系,讓老年人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推動完善內需體系;要樹立新發展理念,緊跟老年消費需求變化,深化老年產品市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鼓勵高新技術和適老化技術產品研發,推動銀發經濟大發展,實現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政策措施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
參考文獻:
[1]王霞,馮澤永,李秀明,等醫療服務融入居家養老服務模式中的探討[]].醫學與哲學,2015,2(36):58.
[2]伍海霞.“人口老齡化與養老服務業發展“學術研討會綜述[J].中國人口科學,2015(4):124-125.
[3]馬宇峰.養^地產CCRC模式對北京A項目應用研究[D]. 北京理工大學,2017.
[4]美國養老地產的3種模式及典型案例[J].中國房地 產,2019(29):22-26.
[5]杭州和容養老產業發展有限公司.中國式持續照料養老社區 開發全流程解析[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20 (10〉.
作者簡介:錢福東,1980-04,副教授,遼寧省委黨校,研究方向為公共管理和商務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