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華
摘要:歷史是一門以培養學生的歷史知識素質為目的的課程,它對提高學生的歷史認識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信息化的大環境下,把信息技術引進到教學課堂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文章從實際出發,對現代信息技術如何與初中歷史教育有機結合進行了深入的探討,為初中歷史教育提供了科學的理論基礎。
關鍵詞:信息技術;初中歷史;融合;策略
初中歷史教學是以培養學生的歷史素質為目標,它對學生的發展和進步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信息化技術已經在各個領域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并在實際教學中得到了最大的體現。圖、文、聲、像兼備的特色,使得課堂上的教學更加豐富。將信息化技術引進到初中歷史課上,是一種與現代教育理念相適應的新方式,可以明顯提高初中歷史教學的效果。
一、信息技術與初中歷史教學融合的必要性分析
(一)教育理念發展層面的需要
教育觀念是教師理解教學發展的重要內容。在新的教育觀念下,老師們對“教與學”的理解更為深入。新的教學思想是為了提升教師的素質,促進學生的學習。而要做到這種提高,就必須在提高教學手段的基礎上,不斷地充實和完善自己的教育方式。而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則能為教學增添更為廣闊的資料,教師也能運用信息技術呈現出豐富的教學內容。當前,教學觀念的發展是當前教育改革的焦點,把信息化技術引入課堂,可以為教師的教學思想的創新與發展開辟新的途徑。再加上有了信息技術,可以讓學生更多的投入到教學之中,真正做到以人為本的課堂,讓新的教育觀念得以落實。
(二)實踐教學開展層面的需要
從目前初中歷史教學實踐來看,目前初中歷史教育的實施存在著許多問題,即:在目前的初中歷史教育實踐中,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效率低下,使得學生的學習質量很難得到提高,因此必須從教育戰略上進行變革,推動教育的發展。首先,通過運用信息技術來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讓學生在信息技術的指導下,提高學習熱情,并能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指導。其次,把信息化技術引入到歷史課堂中,可以為學生提供更為生動、豐富的教材,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課堂上的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信息技術可以使歷史課的內容變得豐富多彩,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教師的教學效果。
二、信息技術與初中歷史教學有效融合的策略
(一)融合信息技術,創設歷史情境
在初中歷史課的傳統教學中,老師往往采用“滿堂灌”的方式,將歷史知識傳遞給學生,造成了教學方式單調、課堂氛圍沉悶、學習熱情低下。情景創設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它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對歷史的學習感興趣。教師可以把現代信息技術融入初中歷史,運用信息技術的直觀、生動的優勢,營造出一種能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在實踐中,老師可以適當地用圖片、動畫、視頻等來烘托歷史事件,使之更具真實性,不僅能使學生身臨其境,體會到歷史演進的奧秘,同時也能加深對歷史的認識,逐步養成歷史的核心素養,從而建立起有效的課堂。
比如,在《鴉片戰爭》的教學中,老師可以通過播放《鴉片戰爭》等相關的影視、圖片,引導學生進入虎門銷煙的歷史場景,讓學生如同“看電影”一樣去了解歷史,讓課堂生動有趣、生動、形象,從而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其次,以中國近代歷史為先后次序,始終把影像或圖片資料結合起來,讓學生能與時間、空間、事件形成具體的、形象的概念。通過觀看錄像,可以使學生產生對歷史的聯想,使學生能夠體會到近代中國的歷史發展與變化,進而把握近代中國事件與現象之間的關系。這樣,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創造的教學環境,既可以促進信息技術與初中歷史教學的深度融合,也可以培養初中歷史的歷史觀念、時空觀念等核心素養,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二)融合信息技術,挖掘歷史資源
在傳統的歷史教學模式下,老師們顯然只能從教科書中的知識來解釋歷史發展,但是由于歷史文獻資料的限制,很難對歷史事件、現象進行全面、客觀的論述,使學生不能合理地表達自己對歷史事件的看法。而在現代信息技術的環境下,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從課堂中發掘史料,增加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認識,并培養學生對歷史事件的客觀判斷。
以《時代特點鮮明的明清文化》為例,對明清時期的審美、服裝改變進行了討論,老師們可以利用信息技術來搜集有關明清文化的紀實;將歷史文獻、調查圖片、資料等資料導入 PPT教學。運用多媒體手段,將明清服飾、詩詞、瓷器等文化要素的特點展現出來,使學生能夠更直觀地認識明清時期的歷史特點,并能從表面上看到問題。這樣,把信息技術融入到課堂教學中,通過對歷史相關知識的挖掘,不僅可以使教學與時俱進,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
(三)融合信息技術,變換學習方式
以往的教育活動,大部分老師都是用“文科”的文風,引導學生在“默背”、“記住”重要內容的基礎上,通過死記硬背等方式記住知識,對學生歷史核心的培養具有不利作用,影響學生的長期全面發展。在信息社會,信息技術的普及,讓老師們在設計教學策略的時候,運用網路的方式,改變學生的學習空間和操作,摒棄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提升學生的課堂教學效果。
比如,在《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的教學中,教師首先進行了教案的設計,然后運用互聯網技術,把“工業化的開始”、“三大改造”、“社會主義的探索之路”等進行了零碎的加工,并把各個章節的核心知識做成了一個短片。其次,老師通過微信群、QQ群等方式將教學視頻上傳到班級群,制作教學任務,通過打卡的方式,讓學生在線化的基礎上,通過老師在線化地給予指導。最后,利用短片短片對歷史概念進行解釋,讓學生對歷史事件、人物有一個客觀的認識,從而形成歷史價值觀念。這樣,利用小視頻的方式,既能為學生提供方便、有趣的學習方式,又能使教育與信息技術的深度結合,同時也能提高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提高教學效率。
結束語
總之,正確、高效地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可以促進教學的總體優化,改革傳統的“以師為本”的教學模式,實現教學方法的根本轉變,使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性、主體性、創造性都得到充分體現,進而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
參考文獻:
[1]蔡瑞仙.淺析現代信息技術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整合[J].考試周刊,2018(8): 127.
[2]張開雄.初中歷史教學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的整合小議[J].信息產品與流通,2019(07): 249.
[3]郭元元.淺析現代信息技術在初中歷史課堂中的應用[J].讀寫算(教師版):素質教育論壇,2017(25):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