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琴
摘要:“園本運動文化”,是指在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積極拓展、延伸園所的戶外運動空間,開辟園所周邊的草坪、茶山、坡地等自然運動資源,與社區公共運動場所共同構成一個支持幼兒全方位、全時空參與的運動空間。在“園本運動文化”中,我們借助資源支持、貫通空間、菜單選擇、引導模型、野趣體驗等實施機制,為城市幼兒建構起一個融體鍛、游戲、活動于一體的戶外運動系統,整體提升幼兒的戶外運動質量,實現全面增強幼兒體質的體鍛目標。
關鍵詞:幼兒園;園本運動文化;運動習慣
引言
當前,幼兒園的教育教學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教師不再單純以照顧孩子,幫助幼兒掌握一些學前必備的知識為主,而是要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對幼兒的親社會行為進行發展。須知,增加幼兒年齡之間的厚厚的壁障,抑制幼兒與他人進行交往的天性,一方面會減少幼兒從他人可取點中學到對自己成長和發展有用的知識、經驗的機會;另一方面也難以促進幼兒責任心、關心愛護他人等品質的良好提升??梢?,助力幼兒親社會行為的發展是幫助幼兒未來更好地適應社會所必需的。而要實現這一目的,開展戶外混齡運動是必不可少的。戶外混齡運動打破傳統的班級和年齡的界限,將不同年齡的幼兒在一個戶外運動的環境里一起游戲、學習,為幼兒提供了向其他年齡段幼兒學習的機會,促進幼兒親社會行為的發展。
一、幼兒運動的重要性
我國現在越來越關注幼兒身體健康監測,根據近些年3~6歲幼兒身體監測中發現,幼兒體質呈下降趨勢,這為國家健康發展與幼兒教育等敲響了警鐘。信息化時代,科學技術交替更新,幼兒身心健康方面也需要考慮到電子產品的影響。幼兒階段,尤其是3~6歲,是心智發育的關鍵階段,但是幼兒對外界抵抗誘惑的能力不夠,過度沉迷電子產品,不僅使幼兒心理健康受到影響,同時幼兒的身體素質也會下降。對幼兒身體健康監測中發現,現階段幼兒肥胖率明顯增加,心肺功能則呈下降趨勢,長此以往,必然會影響到幼兒的身心健康。根據幼兒教學改革,尤其是《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表明幼兒期屬于幼兒教育的關鍵階段,也是兒童智力發育的關鍵階段,這期間必須加強兒童身心健康的關注。幼兒期幼兒都處于活潑好動的狀態,對外界充滿好奇,并且具有非常強的模仿力,雖然能夠集中注意力,但是無法保持很長時間。
二、幼兒園園本運動文化培養幼兒的運動習慣
(一)平衡運動
平衡運動對于幼兒來說,是一項較為單調無聊的鍛煉項目,通常教師會設置一些獨木橋或平衡樁,供幼兒行走,完成體鍛目標。自從孩子們在茶林發現了許多田埂后,田埂便代替了獨木橋這一運動器材,“茶林救小鳥”也是幼兒最期待的戶外活動之一。茶林中分布的很多條縱橫田埂是孩子們喜歡的地方。每次到茶林,孩子們第一件事情就是穿越各條田埂,基礎類運動便在孩子的不經意間完成。于是,教師加大挑戰難度,提供竹梯、輪胎等器材,根據幼兒需求設置相應的情景。在“救小鳥”游戲中,孩子們爬竹梯、過小河、爬山坡、滾輪胎,教師依次增添竹梯、輪胎以增加挑戰難度,有的孩子正向爬行;有的孩子倒退爬行;還有的孩子雙手打平,站立行走,不斷挑戰自己,激發自身的運動潛能。《指南》指出,發育良好的身體、愉快的情緒、強健的體質、協調的動作、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兒身心健康的重要標志,也是其他領域學習與發展的基礎。我園的“園本運動文化”有效打通了自然、園所、社會三維空間,建立起自然運動資源、園內基礎性運動資源和社區公共運動資源的完整資源運動系統,同時借助“三自”調控策略、“四梯”推進模式及“五項”野趣體驗,為城市幼兒的全方位、全時段、個性化參與戶外運動架構了一個全新樣態的運動平臺,拓展了幼兒戶外運動時間和空間,保障了增強幼兒體質目標的實現。
(二)田徑運動
從一定程度上講,幼兒園內的空間、設施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幼兒趣味田徑運動的開展。因此,幼兒教師在開展幼兒趣味田徑運動之前,應當努力地為幼兒創設優良的田徑活動體育情景,從而充分調動幼兒參與田徑活動的積極性。在實踐過程中,幼兒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首先,幼兒教師可以在戶外創設跨越障礙區。例如,幼兒教師可以通過自制飲料瓶、自制小跨欄等作為跨越障礙區的障礙物。其次,幼兒教師可以通過在室內地板上張貼荷葉的方式創設跳躍區。再次,幼兒教師還可以通過建設模擬碉堡的方式創設投擲區等。除此之外,幼兒教師還應當以幼兒的喜好為基礎,推動多樣化游戲情景的創設,從而有效激發幼兒的積極性。從一定程度上講,幼兒教師肩負著培養祖國下一代的光榮使命。因此,幼兒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應當努力進行引導,使每一個幼兒都積極投身于田徑運動的學習中。當然,幼兒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一方面不能忽略學習情景的創設,另一方面應當重視自身綜合能力的發展。在日常工作過程中,幼兒教師要努力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并不斷創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從而盡可能地滿足幼兒的心理需求和認知需求,并使幼兒保持高度的熱情,投身于田徑運動中。
(三)足球運動
幼兒通過足球運動,身體協調能力將得到明顯提高。作為腳步運動為主的運動形式,足球運動中需要幼兒能夠有效控球,并且看準時機及時傳球,這些都對幼兒身體協調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僅如此,足球運動中幼兒需要左右觀察,做到進攻與防守兼顧。足球運動中變化因素多,隨著運動環境的改變,幼兒的身體協調性也需要做出調整。雖然幼兒對控球、傳球等專業術語無法理解,但是在游戲比賽中,幼兒會通過動作的協調性,展示出對控球、傳球技巧的掌握。通過身體各個部位之間的協調運動,順利完成足球游戲。足球運動對幼兒身體協調能力進一步強化,并且以游戲的方式,增加足球運動的親和性,既可以增加足球運動趣味,又能夠鍛煉幼兒對身體運動的控制能力,指導幼兒掌握運動技巧。
結束語
總而言之,應該從幼兒的主體出發引導幼兒發展,將幼兒的親社會行為的培養融合在幼兒的運動中、一日生活里。為了社會的文明與進步,為了幼兒的健康成長,教師有責任讓他們學會愛、懂得愛、付出愛。
參考文獻
[1]謝雯.用園本運動文化培養幼兒的運動習慣[J].中華少年,2018(35):62.
[2]高陽.用園本運動文化培養幼兒的運動習慣[J].兒童與健康,2017(06):10-11.
[3]李春.構建特色班本課程促進幼兒健康發展[J].成才,2015(04):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