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晶
摘要:隨著現代鋼琴教學理念的不斷革新,數碼鋼琴集體課成為普通高校、師范類高校的鋼琴課程。與其它類型的鋼琴集體課教學目標不同,由于師范類高校非鋼琴專業的培養對象是未來非鋼琴專業的音樂教育者、研究者或實踐者,所以在鋼琴集體課教學目標的設立方面既要體現出師范類教學的共性,又要根據個體的差異在共性教學的基礎上體現個性。本文欲結合師范類高校非鋼琴專業培養對象的職業理想、鋼琴集體課的教學理念、音樂專業知識能力等方面,探討高校數碼鋼琴集體課教學目標設立的共性與個性。
關鍵詞:高校數碼鋼琴集體課? 非鋼琴專業? 教學目標? ?共性? 個性
中圖分類號:J62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2)04-0133-03
數碼鋼琴課的優勢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學校和教師認可,不僅是因為其本身科技化、人性化的性能,更是因為集體學習的形式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另外,數碼鋼琴集體課還可以通過小組學習的形式最大程度地發揮教師的引領作用。當然,受到傳統鋼琴教學模式的影響,這種課程本身也存在一定問題,主要體現在“以偏概全”“重技巧、輕技能”等方面,學生無法在課程中各取所需。尤其對于我國師范類高等院校非鋼琴專業的學生來說,他們中的大多數屬于零起點,不適當的教學內容與形式會直接影響到他們在短時間內對鋼琴的應用技能與理論知識掌握情況。筆者認為,問題的關鍵在于教師對鋼琴集體課教學目標的認識。
一、教學目標設立的共性
本文提出的教學目標的共性主要指教學的總體要求。上海師范大學李美格老師在她編寫的《全新數碼鋼琴集體課教程》中指出:“集體課教學的宗旨就是培養學生對鍵盤的綜合運用能力”。其中培養鋼琴的“運用能力”是關鍵詞,即是說,讓學生通過學習數碼鋼琴的形式,獲得運用音樂知識的能力。這樣來看,學習鋼琴作為達成教學目標的一種形式,要求學生掌握鍵盤的程度只需達到“為我所用”而非“駕輕就熟”。所以筆者認為,教師在教學中要以這樣的共性目標為指導,引導學生通過學習鋼琴普遍獲得綜合性的音樂能力。
筆者認為,共性教學目標為數碼鋼琴集體教學提出了總體要求,但鋼琴應用能力分很多種,具體側重哪種能力的培養還要根據不同學群的需求具體來定。對于師范類高校非鋼琴專業的學生來說,他們主要來自兩個學群,師范專業、非師非鋼琴演奏專業,筆者認為,這兩個專業學生的音樂基礎不同,對于鋼琴應用能力的需求也不相同。師范專業的學生有一定鋼琴基礎,從就業方向來看,他們主要以中小學音樂教師為主,需要具備即興伴奏、視奏、彈唱的鍵盤應用能力。非師非鋼琴演奏專業的學生基礎比較薄弱,對于他們來說,鍵盤類樂器可能與他們的未來就業選擇沒有直接聯系,但數碼鋼琴作為多聲部電子樂器,能夠更全面地訓練提高學生的音感、配器以及作曲等多方面音樂能力。當然,從目前社會人才價值取向來看,“一專多能,多才多藝”的求職者會有更大的選擇空間。所以筆者認為,與其說我們要在課程中以“培養學生對鍵盤的綜合運用能力”為教學目標,不如說通過數碼鋼琴集體課的形式,培養學生綜合音樂素養以及對音樂的應用能力。
有了明確的教學目標,才能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筆者認為,無論是師范專業還是非師范非鋼琴演奏專業,在數碼鋼琴集體課的基礎教學階段,一定要圍繞提升學生綜合音樂素養以及鍵盤應用能力來選擇教材。如《高等師范院校試用教材——鋼琴基礎教程》一書,該書集合了趣味、技巧、實用等特性,被廣泛應用于高等師范院校鋼琴基礎課程中,書中不乏拜厄、車爾尼等有利于提高手指靈活性的練習曲,以及帶有抒情性、應用性的樂曲。其中,曲目的應用性對于鋼琴基礎教學來說非常重要,這是指樂曲的和聲、伴奏音型、調性等具有代表性且易于掌握的特性,學生通過練習樂曲能夠“舉一反三”,為以后單聲部旋律編配簡易伴奏,以及視奏的學習奠定基礎。筆者認為,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不僅要引導學生注重技巧練習,還要將伴奏音型、和聲功能與樂曲的情緒結合起來,拓寬學生音樂視野的同時,為進一步提高音樂的應用能力打下基礎。
當然,共性教學目標的設立不僅在高校的音樂課堂中,它還貫穿了我們所有階段的音樂教育。筆者認為,我們不能把教學目標的設立局限在學生一種能力的掌握當中,還要以整體音樂教育的理念為指導。《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提出了十大音樂教育的基本理念:“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重視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提倡學科綜合,弘揚民族音樂,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評價機制。”筆者認為,新課標的提出為音樂學科總體教學目標的設立提出了要求,作為高校音樂學科的一個分支,數碼鋼琴集體課應將新課標的理念落實在每一個教學環節。
二、教學目標設立的個性
本文所指的個性教學是學生在接受統一教學內容時表現出來的獨特藝術創造力與表現力。作為教師,我們要考慮到學生的個性不僅僅是個人天賦,還受到一定的教育以及教育環境的影響。師范類高校非鋼琴專業的學生,他們大多數沒有受到過專業的鋼琴技巧訓練,所以難以將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很好地體現在鍵盤上,所以在課堂中教師不能單憑演奏來判斷學生的音感、記憶等能力,還要把關注點放在學生的思維以及其它音樂能力上,換句話說,要以學生其它方面的能力、特長為指導,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進而提高學生對數碼鋼琴的演奏能力。如在指導聲樂專業學生時,他們會遇到無法順利演奏原譜的難題。
《啊,我的太陽》是一首耳熟能詳的意大利美聲歌曲,選自《鋼琴基礎教程2》。筆者認為,我們不應把教學重點放在引導學生完整地演奏原譜上,而應放在簡單的和聲編配以及彈唱配合上。首先,這首樂曲巧妙地運用了一些基礎和聲學理論,其中不僅有一級、二級、四級和五級和弦的連接法,還涉及到終止式的運用,此外分解式伴奏音型的選擇也更加襯托了主旋律的明朗與悠揚。所以,當學生演奏原譜比較困難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遵循曲子的和聲,用雙手練習簡單的無旋律分解式伴奏音型,邊彈邊唱。值得一提的是,伴奏音型以及和聲的選擇見仁見智,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盡量豐富地介紹一些伴奏音型,以及不同類型的和聲連接,讓學生自己選擇。即使學生還不能順利地演奏原譜,卻獲得了簡單即興伴奏的能力,筆者認為,這對于非鍵盤演奏的學生來說更加重要。
當然,除了無旋律伴奏彈唱,我們也能通過簡化左手伴奏音型的方式,引導學生順利地雙手彈奏。如果雙手彈奏依然有困難,還可以采用一些高效的教學方法,如引導學生利用數碼鋼琴的儲存系統性能將左手伴奏錄下來,然后跟著錄音唱主旋律,先協調單手與腦的配合,再協調雙手;或是引導學生利用數碼鋼琴的控制系統性能進行小組內的配合練習,組員之間相互彈唱、彈奏,引導學生通過這種形式提升演奏的流暢、完整度,進而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
當然,教材不是固定的,筆者認為,要根據學生基礎的不同情況來選擇,才能更好地激發他們的創造潛能。李美格老師編寫的《全新數碼鋼琴集體課教程》就體現了這樣的教學理念,如書中提及獨奏與重奏的教學方法,這是將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器樂作品用鍵盤理論來編排講解,將鋼琴演奏法以及其它器樂演奏技巧相結合,教師可以根據作品需要選擇全班講解或是分組學習,同時還可以引導學生創意配器。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在重視發展個性教學的同時,不能忽略它與共性教學間的聯系。個性,即個體的特殊性,是共性群體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就是說,個性與共性之間是既依存又獨立的關系。所以,我們除了要在“一專”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多能”,還要引導學生在“多能”的獲得中提升“一專”。
三、對教學目標設立的反思與發展措施
通過分析高校數碼鋼琴集體課教學目標的特性,我們發現,師范類高校基礎教育音樂課程與基礎教育音樂課有著緊密的聯系,即“以審美為核心、音樂創造為課程”的共同教學理念。從發展時間上來看,數碼鋼琴課程開展時間較短,但其教學模式中強調學科綜合、重視素質教育與學生個性發展的理念,體現了整個高等師范院校提倡的音樂教育理念。為了適應不斷革新的鋼琴教育理念,這種新的教育模式對高校鋼琴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教師除了能夠掌握專業的鋼琴教學手段,還要能夠熟練地操作高科技數碼設備;除了能夠駕馭課堂,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還要能夠根據學生的個性發揮他們的音樂創造力與表現力;除了具備鋼琴教學所需的理論基礎,還要具備指揮、作曲等更深厚的理論知識;除了要具備教材運用與處理能力,還要能夠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內容靈活地延伸與拓展等。為此,筆者認為,各大高校不但要鼓勵開展數碼鋼琴集體課教師培訓,為教師搭建交流的平臺,實現資源整合、開放共享,更要在鼓勵教師教學創新的同時完善已有的教學體系,真正地將數碼鋼琴課堂教學與學生的鍵盤應用能力有機結合,進而促進學生綜合性音樂應用能力的提高。
(一)設立科學規范化的教學目標
為了使數碼鋼琴集體課教學能夠順利發展,設立科學規范化的教學目標是基礎因素。高校鋼琴集體課教學的主要教學任務是培養出具備較高職業能力的教師,同時還要求學生們具有較高的實踐操作水平。因此教師可以根據學生自身的學習能力,為學生設立科學規范化的教學目標,還能通過提升學生對于數碼鋼琴的興趣,有效提高數碼鋼琴教學效率。同時在高校數碼鋼琴集體課教授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枯燥的音樂理論與數碼鋼琴技能教學相融合,從而激勵出學生對于數碼鋼琴的學習興趣。在進行數碼鋼琴集體課的教授時,教師應當著重注意教學內容縱向與橫向相結合,教導學生進行數碼鋼琴的演奏方式時,教師應當了解準確的演奏方式,培訓學生的基礎實踐操作能力,通過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相結合,才能夠使學生合理有效的進行自主思考,使學生的積極性與學習性都被帶動起來,推進高校學生對于數碼鋼琴的掌握與了解程度。
(二)釋放學生們的自由創作力
在當前的數碼鋼琴集體課程開展環節,其主要是讓更多學生可以在一起進行學習與交流溝通,教師應當運用鋼琴集體課的集體學習優點,提高學生們的團隊合作技能,通過這種集中學習的方式,教師不但可以及時察覺學生對數碼鋼琴掌握不足的地方,還可以提升學生對數碼鋼琴的實踐操作能力,通過運用集中學習的方式,還能使學生之間形成互幫互助的氛圍,增進學生之間的友誼,并通過互相交流數碼鋼琴知識,能夠彌補雙方的不足之處。合理有效的使用資源,激勵出學生們的自由創作能力,同時還可以擴展學生們吸納知識的吸收范圍,能夠合理有效地規避教學時產生重復的環節,提升學生們的整體教學水平。在采用集中學習的方式過程中,教師可以多與學生交流,目前大多數學生對于教師有著敬畏心理,導致大部分學生在上課時心神不定,影響到上課時自身對理論知識的吸收,因此在集中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幫助或是引導學生學習,從而使得學生學習進步。
(三)創設并革新教學方式
在數碼鋼琴集體課程教學的過程中,不單單只是學習樂譜,同時也應該對數碼鋼琴的基礎理論知識進行了解。教學方式包含著豎向梯度與水平梯度的分階,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數碼鋼琴的教導時,需要及時革新教學理念和創設新式的教學方式,采用針對性的方式完善課堂內的教導活動,可以使學生們從不同的角度來了解數碼鋼琴的理論知識與技能,同時還有助于激勵學生對于數碼鋼琴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們在學習數碼鋼琴課程時能夠與教師配合學習,在之后的學習與實踐的過程中具備一定的基礎。
綜上所述,作為高校數碼鋼琴教師,要通過建立共性教學目標使教學過程更加理性與科學,通過建立個性教學目標使教學更加藝術與鮮活,二者不可偏廢。
參考文獻:
[1]徐德.新課程新教材新教法——從全新數碼鋼琴集體課程談起[J].新書評介,2007(02):27.
[2]申莉娜.數碼鋼琴集體課對鋼琴教師素質的要求[J].藝術教育,2006(04):35.
[3]沈恒.“鋼琴基礎”課程建設與改革的思考[J].鋼琴藝術,2004(07):26.
[4]耿玉琴.趙沨的高師音樂教育思想[J].音樂研究,2006(03):56.
[5]郭淑君.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中數碼鋼琴集體課教學研究[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