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康龍,林國參,曾 楊
(1.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輸血科;2.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小腸內鏡科,廣東廣州 510655)
結直腸癌是消化系統常見的惡性腫瘤,可發生于直腸至結腸的任何部位,其中以直腸和乙狀結腸多見,好發于中老年人,臨床可有大便性狀改變、便血、腹痛等表現[1-2]。結直腸癌發病率和死亡率較高,對人們健康造成極大的威脅[3]。手術切除病灶是治療結直腸癌的主要手段之一,由于癌細胞侵蝕造血干細胞,癌癥患者多有貧血癥狀,在圍術期表現更甚,異體輸血是治療癌癥患者貧血的主要手段,可改善患者貧血狀態,提高其手術耐受力[4]。近年來有研究提出,異體輸血可能會導致患者不良預后,但其主要作用機制并不明確[5-6]。異體輸血的不良反應可能會抑制機體免疫功能,從而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反應,影響患者預后,為進一步證實這一觀點,本研究探討圍術期異體輸血對結直腸癌患者術后免疫功能及預后的影響,為臨床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0月至2020年8月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115例行手術治療的結直腸癌患者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其圍術期是否輸血分為輸血組(66例)和無輸血組(49例)。輸血組患者中男性34例,女性32例;平均年齡(56.35±13.45)歲;腫瘤分期:0~I期2例,IIa~IIc期20例,IIIa~IIIc期25例,IV期19例;腫瘤分化程度:高分化5例,中分化54例,低分化7例;淋巴結轉移:有轉移27例,無轉移39例。無輸血組患者中男性34例,女性15例;平均年齡(57.87±11.86)歲;腫瘤分期:0~I期7例,IIa~IIc期23例,IIIa~IIIc期12例,IV期7例;腫瘤分化程度:高分化8例,中分化39例,低分化2例;淋巴結轉移:有15例,無34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腫瘤分期、分化程度及有無淋巴結轉移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均符合《中國早期結直腸癌篩查及內鏡診治指南(2014年,北京)》[7]中結直腸癌的診斷標準并行手術切除病灶者;②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腫瘤者;②有凝血功能障礙者;理,滿足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③有免疫功能障礙者;④術前2周內有放化療史者。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符合手術指征,并做好術前準備,于腹腔鏡下行病灶切除。輸血組患者均于術中或術后接受異體輸血。無輸血組患者僅給予補液。兩組患者手術均順利進行,術后均給予營養支持、維持性放化療等對癥治療。維持性化療均采用一線XELOX化療方案,即奧沙利鉑[齊魯制藥(海南)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3167,規格:50 mg/瓶]130 mg/m2行靜脈注射,1次/d,卡培他濱片(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33365,規格:500 mg/片)每次口服1 250 mg/m2,2次/d,治療2周后,停藥1周后繼續服用。3周為1個療程,共治療8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免疫功能及凝血功能。于輸血及補液前后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離心(3 500 r/min轉速,時間5 min)后,取上清液,采用免疫熒光法檢測患者的T細胞亞群指標(CD3+、CD4+、CD8+、CD4+/CD8+)水平;采用全自動凝血分析儀(沃芬公司,國械注進20163150119,型號:ACL TOP 750 LAS)檢測凝血功能指標[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時間(TT)、纖維蛋白原(FIB)]。②比較兩組患者腫瘤標記物陽性率。于手術前后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離心(3 500 r/min轉速,時間5 min)后,取上清液,采用酶聯吸附法檢測患者血液中癌胚抗原(CEA)和糖抗原CA-199的含量,設定CEA≥5.0 ng/mL或糖抗原CA-199≥37 ng/mL為陽性,比較兩組患者的CEA和CA-199陽性率。③比較兩組患者總生存率。自患者入院確診之日起開始通過電話、門診治療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隨訪,隨訪時間截至2021年1月,比較兩組患者總生存率。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1.0軟件進行數據處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Kaplan-Meier分析異體輸血對預后生存的影響,行Log-rank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輸血組患者的CD3+、CD4+百分比及CD4+/CD8+比值顯著低于輸血前,CD8+百分比高于輸血前,無輸血組患者補液后CD4+百分比顯著低于補液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輸血組患者輸血后CD3+、CD4+百分比及CD4+/CD8+比值均低于無輸血組,CD8+百分比高于無輸血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注:與同組輸血或補液前比較,*P<0.05。
?
2.2 兩組患者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輸血或補液后兩組患者PT顯著高于輸血或補液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PT、APTT、TT、FIB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患者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注:與同組輸血或補液前比較,*P<0.05。PT:凝血酶原時間;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TT:凝血酶時間;FIB:纖維蛋白原。
?
2.3 兩組患者腫瘤標記物陽性率比較 術后兩組患者腫瘤標記物陽性率顯著低于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術后兩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腫瘤標記物陽性率比較[例(%)]
2.4 兩組患者總生存率比較 隨訪截至2021年1月,輸血組患者總生存率為81.82%,無輸血組為79.59%,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HR=0.965,P=0.934,95%CI=0.413~2.253),見圖1。

圖1 兩組患者總生存曲線
結直腸癌病死率較高,可能與飲食、遺傳、生活方式等因素有關,好發于中老年人群。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的改變,發病呈年輕化趨勢[8-9]。因癌細胞的侵蝕、患者自身營養狀態不佳、放化療等因素,導致患者多有慢性貧血的表現,故在圍術期采取輸血的方式來維持患者血紅蛋白含量,以改善患者貧血癥狀,提高患者的手術耐受性,異體輸血是臨床常用的干預措施之一[10-11]。
既往有研究顯示,異體輸血可導致患者產生一系列免疫反應,但其免疫反應對患者的利弊臨床尚無統一結論[12-13]。T細胞介導的免疫細胞因子在抗腫瘤作用中具有重要地位[14-15],CD3+、CD4+、CD8+是其具代表性的免疫細胞亞群,CD3+水平變化可反映機體總體免疫功能狀態;CD4+屬于輔助性T細胞,具有協助細胞及體液免疫功能;CD8+與CD4+作用相反,具有殺傷或抑制T細胞免疫作用,正常情況下,兩者處于平衡狀態,而CD3+、CD4+水平異常下降,CD8+水平異常上升提示患者可能存在免疫功能紊亂[16-17]。
本研究顯示,輸血后輸血組患者的CD3+、CD4+百分比顯著低于輸血前,CD8+百分比顯著高于輸血前,且輸血組患者的CD3+、CD4+百分比低于無輸血組,CD8+百分比高于無輸血組,且無輸血組補液前后CD4+/CD8+比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輸血組患者的免疫功能可能下降,孫小純等[18]研究中也指出,采取異體輸血的腫瘤患者免疫功能受到負面影響。分析原因,異體輸血可使患者產生免疫應激反應,使其免疫細胞活化受到抑制,阻礙免疫調節,導致免疫功能下降。且在病灶切除后,可能會有癌細胞的殘留,其是導致患者復發的主要因素,而異體輸血所導致的免疫抑制可能影響機體免疫系統對殘留癌細胞的清除作用,促進其腫瘤復發[19]。張春麗等[20]研究也發現大量輸血可能會降低凝血功能,本研究顯示,兩組患者輸血前后凝血功能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能與本研究患者輸血量相對較少有關。本研究顯示,兩組患者術后腫瘤標記物陽性表達率及兩組患者的總生存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與張冬霞等[21]研究存在差異,可能與研究對象及隨訪時間存在差異有關。異體輸血與腫瘤患者預后的關系仍需進一步進行探討。
綜上所述,異體輸血可能會對患者產生免疫抑制,損害患者免疫功能,臨床醫師應對患者的機體免疫狀況進行綜合評估后,確定是否需要進行異體輸血,以減少損害患者的免疫功能。但本研究為回顧性研究,樣本選取較少,在結果呈現上可能存在選擇性局限,需擴大樣本量進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