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欽藝,孟祥林,王 艷
(1.宜賓市第二人民醫院藥學部;2.宜賓市第二人民醫院臨床藥學;3.宜賓市第二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四川宜賓 644000)
冠心?。╟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一種臨床常見的缺血性心臟病,主要是由冠狀動脈粥樣硬化造成的器官病變,好發于中老年人群,男性居多[1]。患者多在體力勞動或情緒激動后出現壓榨樣胸痛癥狀,部分患者在短暫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可暫時緩解,但隨著發作次數的增多,疼痛癥狀的加劇及持續時間的延長,可引發心肌梗死、休克或心衰等并發癥,對患者的生命構成嚴重威脅,因此加強CHD患者的防治,緩解臨床癥狀,控制病情發展,對挽救患者生命,改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2]。既往臨床用于CHD的藥物多以改善心肌缺血、減少心肌耗氧、抗血小板聚集和抑制心絞痛發作等為主,其中他汀類藥物是當前治療CHD最常用的藥物之一,一般需要根據患者的病情特點來選擇用藥。阿托伐他汀是一種羥甲基戊二酸單酰輔酶A(HMG- coA)還原酶抑制劑,可有效降低膽固醇水平,具有良好的抗氧化作用[3]。但該藥在用藥劑量的選擇上至今仍存爭議[4]。對此,本研究選取40例CHD患者為研究對象,旨在探索阿托伐他汀用于CHD的最佳藥物劑量,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宜賓市第二人民醫院收治的40例CHD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5例;年齡30~68歲,平均年齡(48.63±4.77)歲;病程3個月~6年,平均病程(3.14±0.55)年。觀察組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6例;年齡31~69歲,平均年齡(48.72±4.85)歲;病程3個月~6年,平均病程(3.18±0.61)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宜賓市第二人民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均對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符合《內科學》[5]中CHD的診斷標準,并經冠狀動脈造影等影像學檢查確診;②研究開始前3個月內未服用過他汀類藥物或阿司匹;③患者伴有心悸、乏力、胸悶等典型癥狀;⑤無藥物治療禁忌證者。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心臟疾病患者;②惡性腫瘤患者;③肝、腎功能不全者;④合并其他可引起血脂水平異常的疾??;⑤合并精神疾病的患者;⑥并發心肌梗死或心力衰竭的患者。
1.2 治療方法 入組患者均給予擴血管、抗血小板聚集、吸氧及利尿劑等治療。兩組患者加用不同劑量阿托伐他汀(北京嘉林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90258,規格:10 mg/片)口服治療,觀察組患者20 mg/次,1次/d。對照組患者10 mg/次,1次/d。兩組患者均治療2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心功能指標。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系統進行評估,包括室間隔厚度(LVST)、左室舒張期內徑(LVEDD)、左室收縮期內徑(LVESD)和左室射血分數(LVEF),分別在患者用藥前和用藥2個月后進行評估。②比較兩組患者血脂指標。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2個月后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深圳邁瑞生物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粵械注準20172400118,型號:BS-230)測定患者的血脂指標水平,包括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③比較兩組患者不良反應。包括肝功能異常、消化道不適、頭痛頭暈、腹痛等。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行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行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心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LVST、LVEF、LVESD、LVEDD水 平 比 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LVST、LVESD、LVEDD水平低于治療前,LVEF水平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LVST、LVESD、LVEDD水平低于對照組,LVEF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心功能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心功能指標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LVST:室間隔厚度;LVEF:左室射血分數;LVESD:左室收縮期內徑。LVEDD:左室舒張期內徑;
?
2.2 兩組患者血脂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血脂指標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TG、TC和LDL-C水平均低于治療前,HDL-C水平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TG、TC和LDL-C水平均低于對照組,HDL-C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血脂指標比較(mmol/L, )
2.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增高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比較[例(%)]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飲食和作息習慣的改變,且老齡化加劇,我國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日益遞增[6]。CHD作為臨床最常見的心腦血管疾病,已成為人們廣泛關注的健康問題。目前關于CHD的發病機制已經明確,但亦有學者提出,血脂異常也是CHD患者常見的致病因素,高脂血癥更是CHD患者發病的獨立危險因素,因此降低CHD患血脂水平也成為控制病情發展、改善預后的關鍵所在[7-8]。他汀類藥物是目前臨床應用最廣泛的調脂類藥物,而阿托伐他汀更憑借其良好的調脂功效被臨床廣泛應用,能有效降低機體血清膽固醇與脂蛋白水平,改善臨床癥狀[9]。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后TC、TG和LDL-C水平低于對照組,HDL-C水平高于對照組,說明選擇劑量為20 mg/d的阿托伐他汀可有效控制患者血脂,分析原因,阿托伐他汀是一種選擇性、競爭性的HMG-CoA還原酶抑制劑,主要作用于肝臟,通過抑制膽固醇合成來降低脂蛋白和膽固醇含量,當膽固醇水平得到控制后,細胞表面的肝臟LDL受體增加,心血管功能得到保護,使其冠狀動脈斑塊也處于穩定,此時配合相應治療促進血管內皮損失修復,以免再次出現惡性循環,從而改善心臟功能[10-11]。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各項心臟結構指標顯著低于對照組,而左室射血分數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20 mg/d劑量的阿托伐他汀臨床治療效果顯著。
此外,阿托伐他汀在治療過程中也存在一定不良反應,包括肌痛、皮膚瘙癢、肝功能異常、消化道癥狀[12]。使用阿托伐他汀后會對肌肉組織造成一定破壞,降低肌力,導致疼痛感,表現出彌漫性或局部性疼痛,但此癥狀并非不可逆轉,發現異常后停藥即可恢復[13-14]。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肌痛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另外,用藥后可出現一過性皮膚過敏,導致皮膚干燥瘙癢,可逐漸消失,本研究顯示,兩組患者皮膚瘙癢的發生率較低。服藥后會對胃腸功能造成輕微刺激,出現一過性消化道癥狀,如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等。服藥后藥物通常經肝臟代謝,具有一定的肝毒性,增加細胞膜通透性,從而導致轉氨酶升高,但此類反應的出現多為暫時性,停藥處理即可恢復正常,多數無明顯臨床癥狀[15]。在本研究中顯示,觀察組患者肝功能異常的發生率稍高于對照組。而在趙培等[16]的研究則顯示,治療前后患者肝功能、腎功能、心肌酶譜無明顯變化,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與本文相悖,推測其原因可能與兩項研究中的樣本量和對肝功能異常的定義不同有關。
綜上所述,與劑量為10 mg/d的阿托伐他汀治療效果比較,采用20 mg/d劑量的阿托伐他汀治療冠心病可取得更好的效果,能更好地穩定血脂水平、改善心功能指標等,且未明顯增加不良反應,但對于肝、腎功能異常的患者,需加強用藥不良反應的監測,以免不良反應的發生影響療效。但本次研究仍有一定的不足之處,如納入的樣本總數不多,且病例均是來源于一所醫院,同時受研究時間限制未對兩組患者開展遠期隨訪,還需未來進行大樣本、多中心隨機對照試驗,深入分析兩組患者遠期療效,得到更為客觀、全面的研究結果,更好地指導臨床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