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敏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醫院 廣西 南寧 530021
靜脈采血在臨床屬于常見的護理技術,也是各種血液檢測的首要步驟,采血大多需要保持空腹的狀態,而有些患者在采血的過程中會產生一定的心理反應,其中比較典型的癥狀便是暈血暈針[1]。暈血暈針主要的癥狀是當針頭扎進患者的靜脈血管中時,患者精神過于緊張、焦慮而產生的面色蒼白、頭暈、心悸等癥狀,情況比較嚴重時還會出現暈厥的情況,不利于患者身心健康,也影響護理人員順利采血。暈血暈針發生的主要機制為患者受到疼痛刺激,從而引起脈搏加快、血壓上升,使得周邊血管舒張,使代償功能失衡,進而使迷走神經過度興奮,使得脈搏減慢、血壓降低,使大腦供血不足,進而導致意識逐漸減弱,嚴重還會喪失,最終引發暈厥[2]。因此為了最大限度的減少暈血暈針情況的發生,需要探尋有效的抗暈療法。基于此,本研究為探討“三步”抗暈療法在門診靜脈采血暈血暈針患者中的應用效果,選取本院2020、9-2021、12收入的200例門診靜脈采血患者為研究對象,報道如下。
選擇本院門診2020年9月-2021年12月收入接待的200例門診靜脈采血患者,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有100例。對照組,女52例,男48例,年齡18-65歲,均數為(40.59±5.15)歲。觀察組,女51例,男49例,年齡19-66歲,均數為(40.02±5.06)歲。兩組年齡、性別等資料基本保持一致(P>0.05)。納入標準:(1)均要進行靜脈采血;(2)既往有面色蒼白、心悸、頭暈等暈針癥狀;(3)得到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4)患者對本研究全部知曉同意。排除標準:(1)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等重大疾病者;(2)聾啞人;(3)認知、精神存在障礙者。
對照組:實施常規的靜脈采血操作,不給予任何干預措施。觀察組:實施“三步”抗暈療法,其中“三步”分別指音樂播放、穴位按壓和角色互換發音。音樂播放:指導患者保持身心放松的狀態,將各種搶救物品和藥品準備好,在靜脈采血前為患者播放柔美舒緩的輕音樂,音量保持在35-60分貝,護理人員正面坐在患者的面前,核對患者的各項抽血信息。穴位按壓:護理人員主動與患者溝通交流,例如討論其個人愛好、感興趣的事等,同時還要給予患者內關穴、合谷穴等穴位按壓,每個穴位分別按壓30秒,力度以患者感覺到稍微疼痛為度。角色互換發音:護理人員確定好準備采血的靜脈,與患者互動做拼音游戲,護理人員模仿老師,患者模仿學生,護理人員首先喊:a、o、e,患者閉合眼睛模仿老師喊出:a、o、e。護理人員快速扎好止血帶,對穿刺部位進行消毒,當患者將眼睛閉住喊出“a”時,護理人員快速對其進行靜脈穿刺,在穿刺的過程中還要對患者進行語言的鼓勵,鼓勵其多次喊出“a、o、e”。當抽血過程完成之后,護理人員要按壓患者的內關穴,還要與患者交流一會,轉移患者對疼痛的注意力。
(1)兩組暈血暈針發生情況相比,輕度:頭部或者身體出現輕微的不適感,主要出現惡心、耳鳴、視力模糊、心悸、面色蒼白等癥狀;中度:不適癥狀較為嚴重,出現胸悶難受、頭疼、惡心、身體輕微搖晃不穩定等癥狀;重度:不適癥狀比較嚴重,患者突然出現暈厥的癥狀,面色逐漸灰白,出現雙眼上翻等癥狀[3]。(2)兩組靜脈采血滿意程度相比,評價標準為本院自制的滿意度調查問卷,其中劃分為滿意、一般滿意和不滿意三個級別,評分分別為90分以上、70-89分、70分以下。總滿意率=(滿意+一般滿意)/總例數X100.00%。
全文數據均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計算分析,其中均數±標準差(±s)用于表達計量資料,x2用于檢驗計數資料,其中P<0.05表示數據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暈血暈針總發生率為2.00%,低于對照組18.00%(P<0.05)。見表1:

表1 兩組暈血暈針發生情況相比(n=100,例)
觀察組靜脈采血總滿意率為99.00%,與對照組80.00%相比顯著更高(P<0.05)。見表2:

表2 兩組靜脈采血滿意程度相比(n=100,例)
靜脈采血是門診護理工作中的主要工作之一,需要護理人員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確保一次性采血成功,進而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但是有部分患者在采血前容易出現恐懼、緊張等不良情緒,容易導致在采血中出血暈血暈針的情況,因此加強對采血患者的護理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4]。目前臨床隨著醫學模式的不斷轉變,既要有傳統醫學的治療方法,又要具備人性化的呵護,不僅能夠有效緩解醫護人員與患者之間緊張的關系,還有助于醫護人員工作的順利進行,緩解患者就診時的緊張感,有助于維護患者的身心健康[5]。
有研究得出,門診靜脈采血患者中實施有效的抗暈療法有助于維持各項生命體征指標的穩定,減少暈血暈針情況的發生,護理滿意度高[6]。本研究結果與文獻一致,得出觀察組暈血暈針總發生率2.00%,比對照組18.00%低(P<0.05);觀察組靜脈采血總滿意率99.00%,較對照組80.00%高(P<0.05)。“三步”抗暈療法主要包括音樂播放、穴位按壓和角色互換發音三步,其中第一步為患者者播放舒緩輕柔的輕音樂,舒緩的音樂有助于緩解患者在采血前緊張的情緒,能夠幫助其放松身心,提高其情緒表達,進而使得全身的機能和肌肉都處于極其放松的狀態中,進而對交感神經進行調節,使其趨于平穩的狀態,并且同時還能夠激活副支交感神經,促使患者心跳、呼吸和血壓保持平穩的狀態,有助于緩解患者的心理情緒,進而減少暈血暈針發生的風險[7]。穴位按壓是一種對特定穴位進行刺激的方法,能夠達到通經活絡、促使機體保持陰陽平衡的目的。我國傳統的中醫理念認為人體的身體與精神、心理為一個統一的整體,表現出疾病正是由于陰陽不平衡導致的機體紊亂癥狀[8]。穴位為神經系統中神經末梢和神經束比較集中的位置,因此穴位療法主要是以恢復部位功能和結構完整性為目的,進而調和部位的陰陽平衡。內關穴位于曲澤和大陵的連線之上,是機體經氣運轉的必經部位,按壓該穴位能夠起到安神鎮定、止痛順氣的功效,進而有助于改善患者出現的頭痛頭暈癥狀,穩定患者的各生命體征指標[9]。合谷穴按壓時能夠產生鎮靜止痛、清熱解表、通經活絡的功效,同時還能夠起到醒神、止吐的作用,按壓后能夠有效改善患者因腦部供血不足引起的各癥狀。將以上兩種穴位同時交替按壓有助于對迷走神經過度興奮產生暫時性的抑制作用,進而能夠對因精神過度緊張產生的緊張不安等癥狀進行調節,能夠大程度的改善患者暈血暈針癥狀[10]。發音為機體神經系統和運動系統進行密切配合后形成的結果,能夠對發聲相關的器官和神經產生直接影響,因此發育療法有助于改善迷走神經過度興奮的情況,并且還能夠有效轉移患者的注意力,達到減輕其疼痛感的目的[11]。當患者有暈血暈針癥狀出現時會出現疼痛、恐懼的情形,一般的癥狀為消極沉默或者緊張疲憊,導致機體過度緊張,進而會不斷的刺激神經內分泌系統,使交感神經和迷走神經處于過度興奮的狀態。但是機體的神經系統調節性比較強,當患者大聲發出聲音時,迷走神經和交感神經受到的刺激便會相應減小,因此患者的恐懼和緊張感也會相應減輕。同時患者在大聲發出聲音時不僅能夠有效增強心理的調控能力,還有助于舒緩身心,使身心達到愉悅的狀態,同時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放松機體的肌肉和精神系統[12]。觀察組實施“三步”抗暈療法后患者暈血暈針發生率得到顯著減低,相應的患者對靜脈采血的過程更加滿意。
綜上所述,給予門診靜脈采血患者“三步”抗暈療法能夠降低暈血暈針發生率,提高靜脈采血滿意度,值得臨床進一步應用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