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明芬
欽州市第一人民醫院 廣西 欽州 535000
小兒支氣管肺炎屬于臨床發病風險較高的呼吸系統疾病,好發于嬰幼兒及兒童時期,患兒主要表現為咳嗽、咳痰及呼吸困難等,病情嚴重時會出現發熱及呼吸衰竭等癥狀,該疾病易反復發作,病程較長,給患兒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1-2]。引發小兒支氣管肺炎的病原體較多,主要是由支原體、衣原體、革蘭陰性菌、病毒及化學物理等病因而引發。臨床主要采用抗感染及化痰止咳等治療,可使患兒癥狀緩解,得到一定療效。但部分患兒會出現病情復發及肺部體征持續等情況,療效并不理想。中醫秉承“標本兼治,辯證治療”的治療原則,可充分發揮中醫的優勢同時能彌補對癥治療的不足[3-4]。近年來,穴位貼敷在臨床多種呼吸系統疾病治療中的應用得到廣泛認可,其具有調和氣血及溫通經絡,促使臟腑功能得到改善的作用[5]。本文分析將穴位貼敷應用于該疾病患兒治療中的療效及護理體會,現總結如下:
選取我院60例支氣管肺炎患兒,其均就診于2019年1月-2021年6月,依據隨機排列法將其分為參照組及研究組。參照組男、女比例為18:12,年齡:6 個月 -4 歲,平均(1.56±0.43)歲,病程 5h-3d,平均:(1.87±0.56)d;研究組男、女比例為19:11,年齡6個月-4歲,平均(1.59±0.46)歲,病程:5h-3d,平均:(1.92±0.58)d,兩組基礎資料一致,P>0.05。本研究已取得我院倫理組織委員會批準并予以執行。
納入標準:均符合小兒支氣管肺炎的診斷標準,伴有發熱、咳嗽及呼吸急促等癥狀;經肺部聽診,可聞及中細啰音;經肺部X線檢查,提示兩肺可見斑片狀陰影;患兒年齡6個月-4歲;參加研究前未接受過其他藥物治療。
排除標準:嚴重肺部感染、呼吸循環系統疾病;并發腦炎及心衰等;對本次研究藥物過敏者;患兒家屬配合度較差;臨床資料不完整者。
參照組予以常規治療,即對患兒實施抗感染、抗病毒、止咳、平喘及化痰等藥物,同時予以霧化吸入治療。研究組在此基礎上予以患兒穴位貼敷,藥方組成:金銀花、厚樸及荊芥各200g,麻黃、連翹、薄荷、法半夏、桔梗、苦杏仁、甘草及細辛各100g,研成細末,后加入適量食醋,調制成膏狀,干濕適中。貼敷部位為膻中、大椎及神闕穴。方法:將調好的藥膏制成1.5x1.5cm的藥餅,置于無菌貼上,對所貼穴位進行消毒,后貼敷于相應的穴位上,時間根據患兒的年齡及耐受程度而定,1次/d,6-8h/次,膚嫩及過敏者可適當減少貼敷時間,剛敷完皮膚出現微微發紅屬于正常現象,次日即可恢復。護理干預:(1)基礎護理,囑家屬為患兒做好保暖工作,防止受涼,注意休息,避免劇烈活動,被褥要輕、暖,穿衣寬松,以免影響呼吸;勤換尿布,保持皮膚清潔干燥,以利于休息,盡量使患兒安靜,以減少機體的耗氧量;護理人員需保證患兒就診環境的干凈、舒適,溫濕度適宜,在墻面張貼卡通壁紙,播放卡通動畫或兒歌,轉移注意力,在開展治療前需做好充足的準備,確保治療順利進行,在取穴時應盡量避開肋骨,以促進藥物的吸收,提升療效;根據患兒的年齡確定貼敷時間,年齡較小的患兒可適當縮短時間,防止其皮膚出現紅腫的情況;(2)心理干預,對于具有良好溝通能力的患兒,護理人員可增加與其交流,了解患兒感興趣的話題,以提升其舒適度;為患兒家屬講解疾病相關知識、穴位貼敷的方式、目的及意義,以減輕其心理壓力,避免不必要醫療糾紛的發生;(3)飲食護理,指導家屬為患兒選擇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清淡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如稀飯、爛面條及雞蛋湯等,并應少食多餐,鼓勵患兒多飲水,適量喝新鮮果汁;做好口腔護理,嬰兒可在進食后喂適量溫開水,年長兒應在晨起、餐后及睡前漱口,禁止辛辣及生冷等刺激性食物的攝入;若無法進食,則需靜脈輸液等治療;(4)維持呼吸道通暢,①輕拍患兒背部、促使痰液排出。拍背力量要適中,以不使患兒感到疼痛為宜,拍背時間為10min左右,宜在飯前進行,拍背后30min方可進食,也可在飯后2h進行;②若呼吸道分泌物較多而排出不暢時,可進行體位引流,使呼吸道分泌物借助重力排出。引流時輕拍背部,可囑間歇深呼吸進行咳嗽,引流過程中應注意觀察患兒的病情變化,若患兒出現發紺及呼吸困難等現象,應立即停止;(5)退熱護理,高熱患兒,每隔4h測量1次體溫,松解衣物幫助散熱;體溫>38.5℃時,采取物理降溫,如體溫仍較高,可遵醫囑予以患兒退熱藥物;(6)家庭護理,囑患兒出院后應注意保暖,根據季節變化增添衣物,避免感冒,室內應保持良好的通風,不可使用羽絨等被褥,囑家屬禁止在室內吸煙,囑患兒適當進行戶外鍛煉,以增強機體抵抗力及免疫力。兩組均治療5d。
(1)比較癥狀改善時間,包括氣喘、發熱、咳嗽及啰音消失時間。
(2)比較呼吸功能各項指標,包括血氧分壓(PaO2)、用力肺活量(FVC)、二氧化碳分壓(PaCO2)及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
(3)比較血氧飽和度,采用動脈血氣分析儀實施測定。
(4)比較臨床療效,觀察患兒癥狀及檢查結果情況,參照《中醫兒科病癥診斷療效標準》進行評定,治愈:患兒癥狀消失,體溫恢復正常,聽診提示肺部啰音消失,X線提示病灶吸收;有效:癥狀有所改善,體溫基本恢復正常,聽診提示肺部啰音明顯減輕,X線提示病灶部分吸收;無效:臨床癥狀未得到改善甚至加重。總有效率=(治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x100%。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2,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各癥狀改善時間均較短,P<0.05,如表1:

表1 癥狀改善時間對比(n=30,d)
治療后研究組用力肺活量(FVC)、血氧分壓(PaO2)及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值較高,二氧化碳分壓(PaCO2)較低,P<0.05,如表2:

表2 呼吸功能對比(n=30)
治療后研究組血氧飽和度較高,P<0.05,如表3:

表3 血氧飽和度對比(n=30,%)
研究組總有效率較高,P<0.05,如表4:

表4 臨床療效對比(n=30,例)
支氣管肺炎屬于臨床兒科常見呼吸系統疾病,嬰幼兒的患病率更高。有研究表明[6],我國兒科支氣管肺炎的發病率在50%左右,而嬰幼兒的發病人數是學齡前患兒的近40倍。該疾病是由細菌、病毒及支原體等感染引起,主要表現為咳嗽、氣喘及咳嗽等,多在春、冬兩季發病,若未得到及時的治療,易導致肺炎、肺心病及肺氣腫等發生,嚴重危害患兒身心健康。目前臨床上對該疾病尚無特效治療藥物,常采取解痙、平喘及抗炎等治療,以使患兒的癥狀得到改善,但部分患兒在接受常規治療后會出現明顯不良反應,其安全性備受爭議,無法得到家屬的信任及配合。
小兒支氣管肺炎屬于中醫學“肺炎喘嗽”范疇,中醫治療強調肺、腎功能的調節,以降氣平喘及化痰清熱為主[7]。本次研究通過予以該疾病患兒穴位貼敷治療可在較短的時間內使其臨床癥狀得到明顯緩解,同時能改善患兒肺功能及血氧飽和度,療效顯著。穴位貼敷治療安全性較高且療效理想,集中藥理、經絡穴位原理為一體,藥物通過皮膚滲透、吸收,可直接作用于病灶,從而實現改善臟腑功能及扶正固本的目的[8-9]。穴位貼敷藥方中麻黃可發揮宣肺平喘的作用,白芥子具有溫肺豁痰的功效,地龍可通絡平喘、黃芪發揮清熱解毒的作用,姜半夏能化痰散結,諸藥合用發揮止咳化痰及宣肺平喘的作用[10-11]。藥物合理配伍及選擇合適穴位能起到止咳平喘及潤肺化痰等作用,從而使患兒的肺功能得到明顯改善。穴位貼敷主要通過皮膚血管及神經感受器進行傳導,使神經沖動傳遞至中樞神經,后通過神經-體液調節,使肌體免疫系統激發,從而更好的控制病情進展。第7頸椎棘突下背正中有大椎及肺俞等穴位,將中藥敷貼該處,可通過穴位、經絡的傳導,較迅速地作用于肺組織發揮其藥效。由于小兒身體發育情況不一,臨床癥狀具有較大差異,臨床在予以患兒積極治療的同時需結合相應的護理措施聯合干預,以促進療效的提升,同時能避免相關不良情況的發生。相關研究發現[12],患兒對陌生的醫院環境及醫護人員會產生恐懼及害怕等心理,本次研究針對這一現象,為患者布置舒適溫馨的治療室,張貼卡通壁紙,播放兒歌或卡通視頻,轉移其注意力,以消除患兒的不良情緒,提高其治療依從性及積極性。
綜上所述,予以該疾病患兒穴位貼敷治療可在較短的時間內使其臨床癥狀明顯緩解,同時能改善其肺功能及血氧飽和度,療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