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水娟
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大新縣婦幼保健院 廣西 崇左 532300
兒童語言發育遲緩是指在發育期兒童由于多種原因,導致在語氣時期無法與正常兒童同樣用語言符號進行語言表達與理解,也就是兒童語言發育落后于實際年齡水平[1]。近年來臨床數據顯示,語言障礙兒童已經逐年增加,兒童語言障礙發病率高達15%。該疾病的出現導致兒童無法與正常同齡兒童交流,影響患兒健康與身心發展。有研究顯示[2],6歲以前對兒童進行語言訓練是最佳時間,能夠幫助患兒實現言語康復治療,但長期被動康復訓練,會使得訓練內容枯燥,甚至產生厭煩心理,導致積極性不高[3]。而游戲對小兒吸引力較強,患兒可在游戲期間配合訓練,相比單純言語訓練效果更佳;因此本文通過將游戲結合言語訓練納入研究,報道如下。
將30例我院2021年7月-2021年12月收治的語言發育遲緩兒童作為研究組,并選擇2020年7月-2020年12月收入的30例語言發育遲緩兒童作為對照組。納入標準:①均符合《實用兒科學》[4]診斷標準;②經兒童語言發育評定法(S-S法)確診;③均符合我院倫理委員會認可。排除標準:①存在遺傳或先天性嚴重疾??;②智力發育落后較嚴重者;③伴有先天性耳聾、聽力障礙。研究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為2-6歲,平均為(3.64±0.54)歲;對照組:男15例,女15例,年齡為2-6歲,平均為(3.32±0.51)歲。上述基本資料之間,無差異,P>0.05,可研究。
對照組采取常規訓練方式:1.注意力訓練:通過可發出聲音的微型玩具車,引起兒童注意,訓練對活動事物的注意力。2.記憶力:將物品放置在不同位置,囑患兒自行尋找。3.視線接觸:進行逗笑、舉高,增加與患兒實現接觸機會,促進意識傳遞。4.事物識別:指導對小兒身邊事物用途了解,學習事物外部屬性,將顏色大小不同小球分組。說出物品名稱,引導患兒選擇,進行理解訓練,并通過物品的數量增加,使得訓練難度增加。5.擴大詞匯量:將物品圖片放置在一起,對兒童進行分類學習,并使用簡單動作,指導患兒進行體態學習,囑咐患兒通過體態語表達。并進行語言學習,學習有多個詞匯的句子,鼓勵患兒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句子,對簡單的圖片進行表述。
研究組實施游戲結合言語訓練:1.理解能力:進行兒歌拍手游戲,與家長一起邊拍手邊進行拍手兒歌,患兒在聽到后需要與家長一起互動,進行拍手,并理解兒歌。同時對兒歌進行教學,尋找兒歌的韻律與節奏,逐字逐句教學。2.事物概念:準備紙盒子,裝入不同大小形狀玩具,將玩具擺放在兒童面前,說出玩具名稱,兒童熟悉后放入百寶箱,并指導后陸續拿出不同的玩具,依次進行,對多個玩具進行找尋。3.事物符號:將不同的玩具與事物對應,選擇3個玩具進行對應,需要在說出不同事物后,指導患兒拿起不同玩具。4.簡單組句:準備簡單的龜兔玩偶道具,進行角色扮演,在訓練期間實施造句,引導患兒自我開發新的語句。
(1)采用Gesell發育法與Gesell語言評分,其中發育診斷≤75懷疑有精神發育遲緩,其中低于70分為語言類不合格,正常值為76-85分,得分越高患兒的智力殘疾、語言水平越好[5]。
(2)結合S-S語言發育遲緩與我院實際情況,對患兒語言理解、語言表達、操作能力主要進行評價,單項總分均為25分,得分越高恢復情況越好[6]。
(3)療效判定標準[7],顯效:患兒語言發育改善,已經達到同齡人基本的口語表達能力;有效:語言發育有一定改善,對基本符號基本了解,口語能力不足;無效:無明顯改善??傆行?(顯效+有效)/例數×100%。
(4)口部運動分析采取簡易口部運動量表,包括唇口部、舌口部與下頜口部運動,單個項目均為5級,均在0-4分之間,共132分,得分越低患兒口部運動能力越差[8]。
本研究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對本文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干預前發育診斷與語言評分無差異,P>0.05,干預后研究組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發育評分[n=30,(分)]
干預前兩組S-S語言發育各項評分無差異,P>0.05,干預后兩組均出現好轉,且研究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S-S語言發育[n=30,(分)]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93.33%高于對照組80.00%,差異顯著,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效果[n=30,(%)]
干預前兩組患兒口部運動無差異,P>0.05,干預后兩組評分均出現升高,且研究組均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口部運動[n=30,(分)]
近年來臨床兒童存在語言發育遲緩的比例呈逐年升高趨勢,發病因素較多,家屬未能予以重視并及時采取干預措施,可影響患兒社交能力、適應能力及學習能力,嚴重甚至導致患兒因無法表達而形成自閉,不利于身心健康[9]。主要是由智力發育遲緩、構音障礙、語言環境不良、聽力障礙等多種原因導致小兒語言表達、理解能力低于同齡小兒的發育水平。通過言語干預,能夠加強兒童認知與交流,引導患兒主動訓練,提高語言學習能力,增加社會適應能力[10]。
由于單純進行言語訓練,會使得患兒自我訓練期間耐心不足,導致訓練期間不積極的情況,因此針對小兒這一特點,通過加入游戲結合訓練,結果顯示:兩組干預前發育診斷與語言評分、S-S語言發育評分無差異,P>0.05,干預后研究組評分高于對照組;干預后兩組S-S語言發育均出現好轉,且研究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93.33%高于對照組80.00%;P<0.05。結果證實在游戲結合訓練后,患兒整體語言功能出現好轉,且治療期間有效率較高。在2-6歲期間進行訓練,通過玩具與游戲結合后,使得患兒在游戲中加深理解與記憶,積累了語言經驗,語言發育均出現好轉[11]。在語言訓練中,加強感知與認知,能夠有效知道患兒的口語運動訓練,對患兒語言、適應能力有一定提高,保證了語言溝通能力提升[12]。兒童天性在于玩,因此在游戲中會處于放松狀態,愉悅進行活動,通過主動有目的的活動,使得患兒更容易接受。游戲期間確保家長參與,掌握技巧與方法后,將訓練日常化,最大程度的發揮家庭與父母的作用,促進語言發育,提高發育商[13]。干預后兩組口部運動評分均出現升高,且研究組均高于對照組,由于機體動作與行為本體感覺,是指身體各個部位肌肉與關節控制身體感覺,依靠這種感覺可進行肌肉收縮松弛,在進行訓練后,對于本體感不足的患兒,大腦對舌頭、嘴唇控制不靈活,造成語言障礙,因此在訓練中,使得肌肉進行緊張收縮運動,有利于中樞神經系統本體感覺信息輸入,對兒童原因發育具有重要意義[14]。陳海等[15]學者指出,言語訓練治療兒童語言發育遲緩療效明顯,總有效率為95.45%;與本文結果存在一致性。
綜上所述,2-6歲語言發育遲緩兒童通過游戲結合言語訓練,能夠提高語言功能,語言表達理解能力均好轉,治療效果較好,值得應用。后續臨床可加大樣本容量,并增加指標進行分析,并延長研究時間,確保研究結果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