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思聞
摘要:中國水墨畫在誕生之初就已經顯示出了表現主義傾向,如在《唐朝名畫錄》中曾提及“圖出云霞,染成風雨”,水墨畫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傳統繪畫的人文主義氣質。通過對西方繪畫領域席勒以及蒙克等比較具有代表性的表現主義藝術家繪畫作品的觀察,可以發現在不同的時期,畫家的藝術風格會有很大的差異,但是總的來說,對于藝術的認識在不斷的深入,畫家在創作的過程中已不僅僅滿足于對客觀事物的臨摹,在作畫的過程中更加審視自己的內心世界,并通過畫作來呈現內心世界。本文主要對西方表現主義以及中國水墨人物畫的寫意精神進行了比較分析,通過探究盧陳先生以及周思聰等畫家的藝術經歷和代表畫作,了解當中水墨人物畫的發展。
關鍵詞:德國表現主義 ?水墨人物畫 ?表現力 ?藝術語言
中圖分類號:J2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2)06-0001-03
當代水墨畫建立在傳統寫意人物畫的基礎上,在發展的過程中吸收了個別藝術流派的藝術觀念,同時受社會影響。從當代水墨人物畫的發展來看,表現主義對于其藝術風格的形成具有較大的影響,通過研究當代水墨人物畫與表現主義的關聯,對于當代水墨人物畫發展趨勢的研究預測具有重要意義。水墨人物畫具有天然的表現特質,宣紙以及水墨是水墨人物畫的基本作畫材料,在應用這類材料進行作畫時,往往會讓畫面呈現出不一樣的效果,因此水墨畫往往具有比較大的表現優勢。當代水墨人物畫的發展需要從水墨人物畫的特征出發,探究表現主義在水墨人物畫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在此基礎上尋求藝術的創新發展。
一、中國傳統寫意精神概述
對傳統中國畫來說,寫意是其共同的藝術觀點,傳統中國畫的創作包括塑造形象、意匠經營、意趣表現的過程,體現了意象畫作的基本原則。在中國傳統繪畫中,“意”的范圍十分寬泛。所謂的“意”,既可以是畫家的個人思想,內心世界;也可以是畫作本身的神韻,在藝術表現上體現了含蓄或者凝練的特征。中國古典哲學強調“文以載道”,引申到繪畫領域就是“得意忘形”,在創作的過程中,需要突破造型的限制,重點突出畫作的意蘊,畫作的造型往往服務于意蘊的傳達,而這種審美意趣對于中國畫具有深遠的影響。
在傳統中國畫創作過程中,畫家與創作對象建立精神交流至關重要,這就需要畫家對創作對象進行細致的觀察,從而通過創作對象的外部特征,尋找出創作對象的意蘊特征,當畫家與創作對象建立起精神交流后往往具有較強的表現欲,同時畫家也能從創作對象的本質特征出發,更為直觀的對物象的特征加以提煉,并將自身的精神融入其中。對于當代水墨人物畫來說,在創作的過程中也需要重視這種特性以及精神內涵的繼承。
《潑墨仙人圖》為目前可考證的最早傳世的水墨人物畫,從該作品的特征來看,具有比較強的表現主義傾向,人物造型瀟灑豪放,對于人物長衫的處理主要應用大筆揮灑,整體人物造型一氣呵成,造型簡約,但是卻不失大氣,人物五官應用細筆勾勒,口鼻聚攏,額頭寬大,整體形象較為夸張,但是卻較好的突出了人物的神態。從整體上來看,人物身體部位的大筆與五官部分的小筆勾勒,形成了較明顯的反差,這也正是這幅畫的亮點所在。畫家在筆墨的處理上張弛有度,也體現出畫家較為豁達的精神。
二、西方表現主義概述以及特征
表現主義的理論體系成型于西方,但實際上早在原始文明中,人類壁畫就存在比較強的表現性。表現主義涉及不同的藝術門類以及思想領域,在20世紀主要活躍于德國。而德國表現主義較為復雜,表現主義藝術家往往通過藝術手段來表現當時城市發展的進程以及對社會的不滿,其作品往往體現出對人性的壓抑,在發展的過程中吸收了東方以及非洲藝術。
從藝術發展的進程來看,表現主義實現了藝術領域對人性的反思,其藝術理論受佛洛依德潛意識理論的影響,表現主義藝術作品在表現人的內心世界方面具有很深的思考,以全新的藝術視角進行創作,在這個過程中也實現了對傳統藝術的批判。
從表現主義藝術的創作來看,畫家在作畫的過程中深度挖掘藝術的表現性以及情緒的可能性,相對于反映客觀事物,更加強調內心世界的表達,所應用的藝術表現手法往往較為夸張,通過對創作對象進行扭曲變形處理來促進內心情感的宣泄。表現主義藝術家善于利用畫作揭露生活的黑暗一面,以及對當下生活的困惑,在創作的過程中應用主觀意識主導畫面的處理,有意的摒棄了理想與客觀的分析。
三、中國傳統寫意精神與表現主義的共通性
(一)哲學思想以及產生背景的共通性
中國傳統寫意人物畫在發展的過程中受道家思想影響較深,畫作創作的目的在于抒情,因此往往追求神似,不追求形似,筆墨是表現畫家思想的載體,在創作之前需要對創作對象進行觀察,進而通過描繪創作對象的氣質表達畫家自身的主觀情感。畫面所呈現的精神既是一種“意”,也是一種“道”,體現世間萬物的一種狀態以及氣韻。因此在欣賞中國傳統寫意人物畫時,往往能夠感受到畫家的情緒,畫作具有較強的感染力,能夠與人的直覺共通。唐代張璪提出“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所說的就是作畫的本質并不是對客觀對象的模仿以及再現,而是對客觀對象的抒情,以及主觀思想情緒的表達。因此中國傳統寫意人物畫產生于道家“道”的思想下,重視主觀感受以及主觀體驗,通過畫作表現畫家的主觀思想。
西方表現主義畫派在發展的過程中受佛洛依德潛意識理論影響較大,在作畫的過程中,也較為強調個人意識的表達,從個人的主觀情緒出發進行畫面線條、色彩以及造型的處理。西方繪畫藝術中對于直覺以及個性的看重始于印象派。克羅齊的直覺說認為,藝術即是直覺。在中國傳統寫意畫中,不僅重視畫家直覺的應用,同時也需要加強畫家的情緒與畫面進行有機融合,通過畫作表現畫家的品性以及心境。因此無論對于西方表現主義還是中國傳統寫意人物畫,都將直覺作為創作的主要引導力量,通過較為直率的方式表達畫家的內心情感。
(二)創作手法上的共通性
從中國傳統水墨人物畫以及西方表現主義畫作的創作來看,二者在進行創作時都是十分主觀的,并不將對客觀事物的再現作為主要的作畫目的,而是通過畫作表現內心世界。在傳統寫意人物畫中,筆墨是創作的核心,隨著文人畫的興起,筆墨畫意趣的價值得到了進一步凸顯。從創作技法上來看,中國傳統筆墨畫的創作技巧分為兩個部分,分別是用筆和用墨,用筆主要包括“勾、勒、皴、擦、點”等技法;用墨主要包括“烘、染、破、潑、積”等技法。在西方表現主義畫作的創作中,并沒有勾勒的概念,但是西方表現主義畫作在創作的過程中比較講求筆觸的應用,通過不同的筆觸體現畫面的質感以及想要表達的情緒,在作畫的過程中,通過控制用筆的粗細以及力度,實現對畫面效果的調整,因此畫面往往能夠表現出一種主觀性、抒情化的特點,并不僅僅是對客觀事物的簡單再現。從這個角度來看,二者在創作的過程中,都通過對畫面基本元素的調整實現情緒的輸出,在情緒表達的技法上具有一定的共通性。
四、西方表現主義對于中國水墨人物畫的影響
在建國初期,我國繪畫藝術領域受蘇聯繪畫體系影響較大,這一時期的畫作主要發揮政治宣傳以及教育功能,具有典型性,用戲劇化的畫面內容來歌頌勞動人民,將革命現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進行結合。從表現主義傾向水墨人物畫藝術家周思聰夫婦的畫作來看,自改革開放以后,他們夫婦以及其他藝術家的繪畫風格有了很大的改變,在這一時期,畫家創作的內容從革命題材政治題材逐漸向社會題材、民俗題材轉變,畫面表現不再一味的追求寫實,更加注重畫面的主觀性以及多元化藝術表達形式的應用。在85思潮以后,西方美術體系對中國畫壇產生了較大的沖擊,在這一背景下,盧沉在創作的過程中大膽應用了現代派的表現手法,在畫面中突出力,比如:力量美、動態美、古拙美,畫作整體呈現出一種抽象性。與此同時,周思聰也在積極探索新的繪畫形式語言,在作畫的過程中往往通過應用多種繪畫手段營造畫面的意境,使畫面有了更強的整體性以及單純性,作畫的精力在很大程度上放在了意境創設以及藝術語言的創新上。比較典型的作品如《礦工圖》,其借鑒了日本畫家丸木位里的《原爆圖》以及德國表現主義手法,對人物進行擠壓變形處理,進一步突出畫面陰暗壓抑的氛圍,同時利用焦墨構建出比較硬朗的線條,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畫面視覺張力,從畫面中就能透露出一種痛苦和抑郁的情緒。
在周思聰夫婦后期的藝術生涯中,盧沉將藝術探索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水墨的構成上,從而挖掘更多的藝術表現可能性,而這種探索也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水墨人物畫的藝術創作形式。而周思聰在這一階段對藝術創作的題材再次調整,將主要的創作題材轉向了少數民族人物以及荷花上,可以說這次轉變也是周思聰的藝術生涯轉折點。在以往的藝術創作中,周思聰先生往往傾向于較為沉重的歷史題材,而在這一階段她的藝術創作愈加平實寧靜,對于這種轉變,藝術界存在不同的看法。但是筆者認為,在不同的時期,藝術家的心境會有所不同,站在表現主義的角度來看,畫作是表達作者內心情緒的重要載體。周思聰先生早年經歷了很多事情,因此往往創作一些較為沉重的題材宣泄內心的情緒,進入晚年后,她的內心愈加平和,已經沒有強烈的情緒需要宣泄,在這一階段,她主要尋求心靈的解脫以及釋放,不浮躁不造作,體現了女性畫家特有的細膩以及溫柔。
五、當代寫意人物畫表現主義風格分析
當代水墨畫產生于改革開放后,85思潮是當代水墨畫誕生的重要契機,在85思潮后,西方繪畫藝術理論系統性的進入中國,西方藝術流派的前衛以及大膽對于中國傳統藝術思想造成了很大的沖擊,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各藝術領域開始創新,其中水墨人物畫首當其沖。另外隨著工業化以及城市化的發展,改變了中國傳統社會的鄉土格局,水墨畫所描繪的對象不僅僅局限于山川河流、農耕勞作,新興的都市生活以及都市人物也成為了重要的描繪對象。這其中畫家李孝宣所創作的水墨人物著重對城市畸形生活狀態以及人的荒誕境遇進行表現和批判,揭露了工業化以及城市化發展過程中被異化的都市人群以及焦慮心理。在畫面表現上,人物往往扭曲變形,產生一種時空錯亂的感覺,整體畫面色彩較為單一,體現了畫家較為強烈的主觀情感以及批判態度。而畫家劉慶和則主要站在中立的觀點上通過畫作來呈現都市的生活狀態,劉慶和的作品往往能夠呈現出比較強的臨場感,仿佛畫家站在都市的街邊以一顆平和的心態來看待周邊的人和物,但是細細品味也能感受到周遭環境的壓迫感,以及一種無可奈何的心態。除了李孝宣以及劉慶和這兩位畫家以外,紀京寧也是一位比較具有代表性的表現主義傾向的水墨人物畫畫家。紀京寧創作的題材主要取材于身邊的人和事,整體風格較為素雅和諧,帶有慵懶氣息,同時也體現了女性畫家的細膩,以及當代女性的生命氣息和生命活力。
六、結語
中國當代水墨人物畫的創作繼承了傳統水墨畫寫意的特點,同時也吸取了西方表現主義畫作創作特點。從現實生活出發,以自身的創作意識以及思想情懷為主導,深刻反映社會生活以及內心訴求,在繪畫語言形式上不斷創新發展,體現了中國畫家積極探索學習,用于創新的藝術品質以及藝術追求,也凸顯了新時期中國藝術領域開放包容的態度。
參考文獻:
[1]羅賽琪.論德國表現主義繪畫與中國寫意油畫的異同[J].藝術大觀,2021(21):42-43.
[2]何晨虹.傳統寫意人物畫與德國表現主義繪畫的審美比較[J].美與時代(中),2021(07):34-35.
[3]葉茂林,蔡詩琪.中國當代表現性水墨人物畫的特色與發展[J].國畫家,2021(04):70-71.
[4]肖靜姝.淺析藝術形式的跨文化交融——以抽象表現主義為例[J].文藝論壇,2021(02):115-121.
[5]王志娟.德國表現主義繪畫在中國的傳播和影響探究[J].美術文獻,2021(01):28-29.
[6]張方白.論中國傳統繪畫中的表現主義傾向[J].中國美術研究,2020(04):90-92.
[7]孔瑩瑩.表現主義繪畫的藝術特征淺析[J].美術觀察,2020(11):61-62.
[8]胡程.德國新表現主義繪畫與中國實驗水墨畫的比較研究[D].廣州:廣州大學,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