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識一位老師,她說遇到過很多聰明的學生,反應特別快。但是他們碰到困難時一定會繞道走,否則不是白聰明了嗎。
在漫長的成長過程中,一知半解的皮毛外功是容易取得的,尤其是聰明的孩子。不過,有許多事物除去表面的難易之外,深究起來都有一個巨大的精進空間。
所謂聰明就是離杰出比較近的那些人,他們是最有條件登頂的人,因為沒有耐心磨煉自己,于是離目標越來越遠。
而很多做出優異成績的人,看上去也不算精明能干,有些還很木訥,可是他們能把一件事做得讓我們嘆為觀止。我想除了內秀和才華之外,核心競爭力就是他們選擇了跟困難死磕,反反復復,去體會纖毫之間的差異或變化,然后把精確度調試到最佳狀態。所以我們對于事業有成人士的贊揚,一般都是沉穩、包容、大智若愚等等。
有時候我看到一個十分聰明的孩子被家長拼命培養,非要叫他在人前表演才藝,博得掌聲,都會有點輕度不適,因為聰明帶來的負作用真的不容忽視。而且一個孩子如果覺得自己很聰明,多半都會沾沾自喜吧,這可能恰恰是阻礙他進步的絆腳石。
(摘自《生活報》 張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