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生活一年多來,沒在意過二寶要吃多少,沒訓練過她走路,不會刻意讓她天天聽雙語兒歌,我們家老二沒有得到太多關注,卻成長得很好。
和照顧老二相比,回想起當年照顧老大,真的沒有這么從容。第一次為人父母,期盼讓孩子有好的發育和成長,我開始接觸各種科學育兒知識。
當有了標桿,如果沒有達到,就會開始焦慮。事后想來,科學是科學,但要結合每個人的實際情況。
此前看到有人用“哭聲免疫法”讓孩子睡整覺。我也用過同樣的方法,怕孩子產生依賴,不讓孩子和大人一起睡,不抱著哄睡。那時推崇的育兒理念是,孩子要從小訓練獨立、延遲滿足。摔倒了也得哭著站起來,不能馬上抱。但是后來得知,越是從嬰兒時期就得到充分情感回應的孩子,長大才會有安全感,才真正獨立。
育兒方法的對錯真的是需要時間來證明的,有了老二后,回想當時的一些做法,就是“用力過猛”,生怕錯過什么好的方法,結果適得其反。給我感觸最深的是關于輔食喂養問題,老大在能吃輔食后,為滿足營養均衡,每日挖空心思去做,現在看來,精細喂養帶來的問題是,挑食、咀嚼能力差。再看老二,在輔食上我沒有花太多心思,沒有過度強調精細喂養,他反而不挑食,也吃得好??茖W育兒應該是一個參考,而不是一個標準,大可不必被“科學育兒法”所裹挾。(據澎湃新聞 溪苒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