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蕙君
近日,一則“夫妻無肉不歡雙雙查出直腸癌”的新聞登上熱搜,杭州的一對夫妻3個月內先后被查出直腸癌,醫生表示,夫妻倆沒有家族史,主要是日常飲食和生活習慣引起,倆人平時都是無肉不歡。
不良飲食習慣是禍根
河南省腫瘤醫院普外科副主任李智表示,跟杭州這對夫妻一樣的“夫妻病例”并不罕見,這不是因為癌癥“傳染”,而是因為不良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
“目前在全世界范圍內,結直腸癌的發病占惡性腫瘤的第2位,越是經濟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其發病率越高。”李智介紹,流行病學觀察和實驗研究表明飲食在結直腸癌發生中具有決定性地位,脂肪消耗量的增加與結直腸癌發病率的上升是成正比的,消耗脂肪量高的人群,其結直腸癌的病死率也高。飲食中另一個與結直腸癌發生有關的因素是纖維素,攝入纖維素較少,大腸癌的發病率相對較高。李智進一步解釋,高脂肪飲食,特別是含有飽和脂肪酸的飲食,可促進膽固醇代謝物及次級膽酸的生成,有致癌作用;而食物纖維不足則會增加致癌物質和大腸黏膜接觸的機會。
早期腸癌并非絕癥
臨床上,百分之八十左右的人第一次診斷出大腸癌的時候已經都是中晚期了。李智表示,大腸癌不僅僅發病率驚人,死亡率也在攀高。更為可怕的是,大腸癌開始呈現出低齡化趨勢。
“結直腸癌的發生是從息肉—腺瘤—腺癌的多階段過程。息肉和腺瘤是一類消化道良性病變,有腸息肉的患者要及時切除。”李智介紹,一旦結直腸息肉發生腫瘤性病變,通常會表現為排便習慣和性狀的改變,如排便次數減少或增多,大便變細,大便帶血,便中帶有黏液,排便不盡感或有與排便相關的腹痛等,有的患者還會出現不明原因的消瘦或貧血。當發現上述癥狀時,要及時進行腸鏡檢查。早期腸癌并非絕癥,如果盡早診斷、能盡早就醫還是可以治愈的。目前早期患者根治性切除術后,5年生存率可高達90%以上。
“腸壽”的關鍵是定期體檢
大多數結直腸癌的發展需要10-15年,這為早期檢測、成功清除癌前病變和治療早期癌癥提供了機會。《中國結直腸癌篩查與早診早治指南》給出建議,推薦一般人群40歲起接受結直腸癌風險評估,推薦評估為中低風險的人群在50~75歲定期接受結直腸癌篩查,推薦評估結果為高風險的人群在40~75歲定期接受結直腸癌篩查。
李智強調,預防腸癌平時就應多關注自己的身體,比如積極防治直腸息肉、肛瘺、潰瘍性大腸炎及慢性腸道炎;對多發性息肉,乳頭狀息肉,一旦診斷明確應盡早手術切除,以減少癌變的機會。“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也是預防腸癌的關鍵。”李智說,應該做到戒煙限酒,不偏食、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特別是富含維生素A和維生素C的黃綠色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