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燕
摘要:案例教學將理論與實踐有效結合,在中學生生涯涯規劃課程教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有助于中學生交流與合作能力的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以及對現實生活的適應能力的提高。首先對案例教學的特點和中學生涯課程中的案例教學現狀進行了闡述,最后探討了案例教學在具體生涯課堂中的運用和實施。
關鍵詞:生涯規劃;案例教學法;中學生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2)14-0054-03
一、引言
案例教學是指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的要求,運用精選出來的案例材料,讓學生進入某一特定的事件和情境之中,并通過組織學生對事件的構成進行積極主動地探究,從而提高學生創造性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一種教學模式。案例教學是由哈佛大學法學院前院長克里斯托弗·哥倫布·蘭代爾提出的一種教學方法,它最早應用于法學教育,后來被廣泛用于醫學、經濟學、社會學等學科,是一種深受學生喜歡的教學方法。
中學生生涯規劃課程是為中學生開設的一門生涯選修課,通過生涯課程的學習,幫助中學生正確認識自我,了解社會需求,樹立生涯目標,評估和修正生涯規劃。案例教學能夠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輕松的教學實踐情境,把真實的典型問題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積極地觀察、思考、分析、討論和歸納。在中學生生涯規劃課程中引入案例教學,有助于激發學生對生涯探索的興趣及提高分析和解決生涯問題的能力。
二、目前案例教學在中學生生涯規劃課程中應用的現狀分析
中學生生涯規劃課程重在以學生的生涯發展為主線,啟發他們認識自我,了解社會,能夠結合自己的興趣、個性與社會發展需求,明確自身發展的目標和路徑。課程不僅為學生選科和高考填報志愿提供相關的科學量化依據,從長遠來看,通過生涯規劃目標的制定與實施,可以推動中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和塑造積極向上的健康心理。當前,我國中學生生涯規劃課程尚處于起步和發展階段。
案例教學作為提高學生生涯規劃課程教學質量、培養學生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查閱已有文獻發現,不少高校都在努力嘗試進行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案例教學,但在中學的生涯規劃課程中進行案例教學則少之又少。因此,對中學生生涯規劃課程進行案例教學的實踐探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現實性。
三、案例教學在中學生生涯規劃課程中應用的意義
案例教學與單方面“灌輸”、封閉式的、單向的、理性的、注重直觀思維判斷的傳統教學方式相比,更加民主、開放、多元化,更注重學生自身的體驗、感受、領悟和思考。具體來說,案例教學法有以下三個特點。
(一)互動性強,有助于中學生交流與合作能力的提高
案例教學最大的特點在于,把傳統的單向信息溝通變成全方位的多向溝通。在案例分析過程中,對某一具體案例,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互相交流看法,互相啟發,一起拓展思路,以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在不斷的分析、思辨及反思過程中,中學生的交流與合作能力逐漸得到提高。
(二)參與性強,有助于中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
案例教學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思索、鑒別的奮進精神,它致力于提高學生探索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中的案例由于是實際生活中曾面臨或正在面臨的情形,因而能使學生直面真實而具體的現實問題,同時,情景模擬的方式進一步讓他們置身于案例所描述的特定場景中,并運用所學的知識獨立地觀察、思考、分析問題,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
(三)現實性強,有助于中學生對現實生活的適應能力的提高
一般而言,案例教學中的案例是現實的縮影,案例的內容真實,表現直觀、形象、具體、豐富,沒有任何虛構的成分。因此,通過案例教學,會讓學生有更多的思考空間,也提高了他們對學術問題的興趣,促進了內在學習動機的提升和個性品質的加強,這將有助于學生對社會生活的體驗、對現實生活的領悟,從而提高對現實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
四、案例教學在中學生生涯規劃課程中的應用
(一)案例播放,導入新課
案例播放是通過播放一段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案例視頻,形象、直觀地引出教學內容,強化學生的感知,提高課堂興趣。在選擇視頻案例時,需考慮三個方面:(1)緊密聯系教學內容,通過案例順勢導入課程。(2)教學緊密聯系時代背景和社會發展,要選擇近期發生的典型案例。(3)緊密聯系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真實案例。其中,案例的來源可來自電視或網絡,亦可由教師或學生自己收集、整理、編輯、制作。
例如我在講授中學生生涯規劃課程的“評估興趣與個性”一課時,課程開始前先播放視頻《學霸棄北大轉技校:稱沒興趣痛不欲生》。該視頻講述了3年前,從北京大學退學,轉學到北京工業技師學院的周浩的經歷。在當年的高考中,周浩考出了660多的高分,他從小喜歡機械,本想報考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這個想法遭到了家人和老師的一致反對,最終就讀北大生物學專業。但沒想到,這一妥協整整困擾了他兩年。沒有興趣的專業讓周浩痛不欲生,經過深思熟慮,周浩心生了一個瘋狂的想法,從北大退學,去讀北京工業技師學院。畢業后,他留校任教,在自己的專業領域獲得了很多榮譽和成績,他的職業生涯發展證明他當時的決定是對的。
周浩用實際行動告訴大家,無論做什么,興趣是永遠的老師,只要本領過硬,“是金子遲早會發光”。在觀看完這個視頻后,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視頻討論:在生涯規劃中,興趣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怎樣去發現自身的興趣點?從而引出本節課的主題。
(二)案例講述,驗證觀點
案例講述是由教師或學生用口頭語言講解或敘述一個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案例,通過案例闡釋理論及觀點。生動而典型的案例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生涯規劃的理論內涵,并由認知理論向實踐行動轉化。
在案例講述教學中,應注意選擇與教學內容緊密聯系的典型案例。案例講述的語言宜簡潔、生動,可由教師口述案例,也可選學生代表進行案例講述。也可先由教師陳述觀點,再由教師或學生講述案例,證明觀點。或先由教師或學生講述案例,再由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討論、總結,最后形成觀點。
例如我在講授中學生生涯規劃課程的“自我認識”一課時,通過講述張藝謀職業生涯發展的案例,闡釋自我認知對自身的生涯規劃和職業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1968年,初中畢業的張藝謀在農村插隊勞動,后成為一名棉廠工人。但是他對電影一直保持著熱愛,1978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學習,畢業后作為攝影師拍攝了影片《黃土地》。在從業過程中,他發現自己更想作為導演去拍攝電影,1987年,他導演的電影《紅高粱》得到了一致好評。正是這部電影讓張藝謀成功地實現了轉型,并以一個成功導演的角色進入公眾視野,奠定了張藝謀作為成功導演的位置。正是由于張藝謀導演對自己一步步地認識和生涯調整,成就了今日的他自己。
(三)案例討論,擊破難點
案例討論首先呈現一個典型案例,教師或學生結合案例提出一些問題,然后學生分組對問題進行討論或辯論。在討論和辯論中加深理解,鞏固學習效果,最后進行總結。
在案例討論教學中,應注意案例同樣要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并具有一定的啟發和激勵作用。討論的問題應難度適中,并事先做好分組準備,讓學生明確任務及具體要求。討論及展示時要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例如,我在講授中學生生涯規劃課程“7選3決策”一課時,選用了高二某學生的選課案例。案例呈現了該生在高二選課時面臨的具體問題,接著學生分小組討論:該生應該選哪三門,為什么?然后各小組選派代表陳述討論成果,最后師生共同總結。在討論交流中,學生更清晰地了解了,選課時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去著手并如何進行選擇。
(四)案例扮演,強化體悟
案例扮演是把現實生活中的某些與課程內容相關的場景編寫成案例,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學生在貼近生活的實際活動中獲得知識、發展能力,從而形成正確的擇業觀和職業認識,在演練中體悟生活的道理。
在進行案例表演教學時,應注意創設與學生未來職業生活密切相關的教學情境,學生是導演和演員,教師是導師和助手。還要認真做好案例表演前的準備,并安排組織好表演后的討論。
例如我在講授中學生生涯規劃課程“專業技能與素養”一課時,在課前準備好案例表演的素材——求職案例劇本,然后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有的學生扮演招聘者,有的學生扮演應聘者。通過在求職過程中的具體案例表演,讓學生感受求職的模擬場景,表演后,再組織學生討論求職時的個人素養和專業技能,最后教師對學習要點及活動情況進行總結。
(五)案例示范,導之以行
案例示范法,是指通過提供典型案例作為范本,供學生模仿,從而為學生架起從理論到實踐的橋梁。在案例示范教學中,應注意提供的示范案例要典型、合理。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先分析、討論案例,再進行模仿,要引導學生不僅停留在模仿的層面,還要根據自身的特點和條件,在模仿的基礎上創新、完善,進行個性化處理。
例如我在講授中學生生涯規劃課程“生涯發展與目標”一課時,呈現一份上屆學生設計的優秀生涯規劃發展案例,引導學生分析討論案例:(1)他的近期目標和長遠目標分別是什么?(2)階段目標四要素在他的設計中是如何體現的?接著由學生模仿示范的案例,為自己設計一份生涯規劃發展書,并將自己的規劃書分享給身邊的父母、老師、同學,朋友等,征求他們的意見。通過生涯課堂上的案例示范教學,大部分學生都設計出了一份符合自身特點的較為合理的生涯規劃書。
總之,在中學生生涯規劃課程中,運用案例教學能起到多方面積極的作用,但是就目前的現實情況而言,在實施過程中仍存在很多問題,效果有時并不理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教學工作者進一步深入探討。
參考文獻
[1]黃衛國. 案例教學模式在教育學課中的運用[J]. 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S1):98-99.
[2]朱迪·H·舒爾曼.教師教育中的案例教學法[M]. 郅庭瑾,譯.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陳蓓. 案例教學法的價值追尋及實踐反思[J]. 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2(6):20-22.
[4]黃善華. 淺談職業道德與職業指導課案例教學法[J]. 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7(4):146-149.
編輯/張國憲 終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