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秀梅
摘 要:民本思想至漢代以來成為封建王朝治國的主導思想。西周到唐代,它經歷了不同時期思想家、政治家們的發揚與豐富,思想體系不斷成熟。唐朝中前期的帝王們皆在不同的領域對民本思想加于強化,為盛世局面的出現奠定基礎。
關鍵詞:? 民本思想、? 大唐社會
一、民本思想的概念及發展
民本思想是指把“天地之間人為貴”的價值觀落實到理論學說上形成的仁學,落實到治國上形成的重民尊君、“德治”、“仁政”、“王道”等元素所組成的傳統政治哲學。它發端于商周神權衰落之際,“百家爭鳴”時期成為儒家“仁政”學說的核心內容,并隨著儒家思想正統地位的確立而成為封建正統治國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西周至唐代,經歷了不同時期思想家、政治家們的發揚與豐富。
孔子創立了儒學,并為儒學建立了以“仁”為核心、以維護“禮治”為目的思想體系。他主張“仁愛”,提倡“德治” ;強調統治者克制私欲,愛惜民力;“以德服人,取代“以力服人” 。孟子提出“仁政”學說,認為國君治理天下只有通過實施仁政,才能達到使人心服的目的。取得了民心,國家社稷也就擁有了最強大的保護力量,故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荀子進一步發展孔孟的民本思想,提出了“上之于下,如保赤子;下之視上,歡如父母”的父母官思想,;“民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上之立君,以為民也”的君民平等觀;“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等重要論斷。董仲舒更進一步把孔孟荀的民本思想賦以天道論,形成了“陽德陰刑”論。他把國君的權利附以天命,從而使統治者為了敬天而注重自身品行的修養,很好地控制了統治者的欲望。另外,董仲舒還以《春秋》儒家經典論著斷案,使民本思想與法律很好的融合,將法律儒家化。從此,中國古代的法律正式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使民本思想的影響力更為博遠。
總之,民本思想的核心是視民眾為國家社稷的根本。要求統治者以“仁政” 、“德治” 、“重民、保民、教民、養民”等民本理念治國。唐朝統治者們深受這些思想的影響以及吸取了隋亡的經驗教訓,在統治中實施了一些愛民、惠民、保民的政治措施,使民本思想得到不斷強化。
二、唐朝民本思想強化的背景
政治上,唐初帝王們實施了較為開明的政治統治。在此氛圍中組建的官僚集團,形成了臣下勇于進諫,君上善于納諫,政治清明的局勢。這種政治局勢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權的專斷,使政治統治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另一方面,唐代科舉制、罰俸制、三省六部制、封駁制等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完善也為民本思想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保障。經濟上,唐朝是建立在隋末農民戰爭廢墟上的新政權,建國之初可謂:“黃河之北,則千里無煙;江淮之間,則鞠為茂草”的衰敗之象。保護民力成為穩定社會秩序、恢復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農耕經濟經高祖至玄宗的勵精圖治和老百姓的辛勤勞動下得以恢復和發展。經濟發展需求為民本思想的強化提供了客觀的條件。 文化上,唐文化氣勢恢宏、兼容并包。不僅儒文化得到高度的發展,而且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也在唐代得到空前的發展。這些文化中存有大量民本觀念。如,儒家有“民為邦本,本固邦寧” ;道家有“以清靜無為,與民休息” ;佛家有:“去殺”、“上天有好生之德”、“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等悲天憫人、愛惜人命的思想。這些思想都對唐統治者的民本思想產生了潛移默化的作用,為民本思想的強化奠定了思想基礎。
唐代政治開明、經濟繁榮、文化開放的大環境下使民本思想得到不斷的強化。唐初能洞察社會發展需求的明智之君們科學地把民本思想深入貫徹到政治、經濟、法律等各個領域,使民本思想政治化、經濟化、法律化。
三、唐朝民本思想強化的表現
政治中,民本思想要求統治階級認清被統治階級在國家發展中的重要性。對自身的行為加以適當的約束,以緩和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秩序。唐統治者們通過政治制度的改革來擴大政治統治中的民意地位。如,武則天統治時期,在舉賢才方面打破了門第觀念,大力選拔中下層人才;發展科舉制,并使人才選拔制度化;更可貴的是她能不拘一格使用人才。這些改革措施為能代表廣大中下層民眾意愿的能人參與政事搭建了舞臺。另外,限制官吏權力的罰俸制、限制皇權的封駁制。這些政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權和官權,加強了政治統治中的民主成分。經濟中,民本思想在經濟領域要求統治者要主張富民與取民有度。民眾的生產勞動創造了國家的物質財富,這是君主朝廷官僚機構和國家軍隊存在的根基。統治階級只有去奢從簡、輕徭薄賦、選用良吏,使民衣食有余才能得到民眾的支持,才能維護國家機器的運轉。唐太宗曾說:“凡事皆須務本,國以人為本,人以衣食為本。凡營衣食,以不失時為本。夫不失時者,在人君簡靜乃可致耳。若兵革屢動,土木不息,而欲不奪農時,其可得乎?”可知,統治者強調要遵循農業發展的規律,不奪農時,讓人民安居樂業,才能讓百姓富起來,才能使百姓支持自己的統治。可見,唐朝對民本觀的重視程度。法律中,民本思想在法治領域要求把“重民、保民、教民、養民”等民本理念貫徹到具體的律令制定中,從而使民本思想中提倡的“慎刑”、“中正”、“恤刑”等傳統的法律思想更具實踐性。唐代的帝王們科學地把它們融入到唐律死刑的定律及完善過程,使民本思想在法律方面得到具體化。首先,“慎刑”思想強調“明德慎刑”的主張。唐代對死刑的立法中采取各種簡化和限制措施,使唐律死刑制度較已往律法更具民本性。其次,“中正”思想追求定罪量刑準確適當。唐代的法制中形成了“罪刑法定” ,即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的原則。第三,“恤刑”思想強調以“‘好生之德,治于民心,而不能以暴虐之心待民。”唐律明文規定了對老幼、廢疾以及其它特殊人群犯罪的優待政策。
綜上所述,唐王朝在其特定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下,對民本思想加以強化,并以民本思想來指導社會政治、經濟、法律的發展 ,使社會呈現出濃厚的人本性、法定性、仁義性和謹慎性,為盛世局面的出現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 高中歷史部編新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 :柴榮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的“人權”因子》[J].社會科學研究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