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方明



關鍵詞:中醫手法正骨;伸直型橈骨遠端骨折;散寒活血止痛油膏;小夾板外固定
【中圖分類號】R6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10--01
橈骨遠端骨折通常發生在距離橈骨遠端關節面3cm之內的位置,成為骨科常見類型,由于該位置的解剖性質較為薄弱,一旦受到暴力或者撞擊后,極易造成骨折,并產生疼痛、腫脹、麻木甚至活動受限等癥狀,直接降低患者的生存質量[1]。若未能夠盡早提供科學性治療,隨著癥狀不斷加重,患者腕關節可能出現僵硬,嚴重者還可產生典型畸形姿勢,導致患者手部功能衰退。目前臨床治療方式較多,可分成保守治療與手術治療兩大類,其中保守治療中以手法復位、夾板固定為主,雖然能夠改善患者的腕關節活動度,但治療時間較長,治療期間疼痛較為明顯,導致患者預后較差[2-3]。散寒活血止痛油膏是由散寒活血止痛散調配而成,具有活血祛瘀、消腫止痛、溫經散寒等作用,適用于跌打損傷患者的治療[4]。本研究在常規中醫手法正骨及小夾板外固定治療的基礎上給予散寒活血止痛油膏治療,取得較好效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經過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80例伸直型橈骨遠端骨折患者均為我院2019年8月-2020年8月所收治,以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研究1組與研究2組各40例,均經過患者知情同意,基礎資料差異無意義(P>0.05),見表1。
納入標準:(1)具有一定的認知能力,可進行正常的語言交流。(2)自愿作為受試者對象,承諾完成全部研究。(3)所有患者均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橈骨遠端骨折的診斷標準[5],并經過X線、CT等檢查確診為伸直型。
排除標準:(1)哺乳期、妊娠婦女。(2)近期急性、慢性感染者。(3)無法完成本次實驗,中途退出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由同一位中醫骨科醫師,按照牽抖復位法進行中醫正骨。首先患者坐起,屈肘 9 0°前臂中立位;一助手握住患肢上臂,復位醫師雙手緊緊握住患者手腕部,雙手拇指放置于骨折遠端的背側,觸摸準確后持續牽引,再加大成角,解除嵌插,重疊矯正后,再過度掌屈及尺偏,糾正移位使骨折復位。經復查X線正側位片,達到解剖復位或者臨床復位標準。研究1組給予在復位后予以外敷散寒活血止痛油膏(獨活、紅花、白芷、生川烏、自然銅、細辛、生草烏、白薇、香加皮、生天南星、生半夏、莪術、川牛膝、三棱、姜黃、當歸、桃仁、赤芍、續斷、大黃、骨碎補、姜黃、澤蘭、梔子),配合小夾板外固定制動。研究2組在復位后予外敷滑石粉,配合小夾板外固定制動。兩組均隔日更換外敷藥物,并調整外固定松緊度。
1.3 觀察指標
(1)對兩組優良率進行評價,并記錄并發癥發生率,分別在干預前后進行臨床癥狀積分調查,最后記錄所有患者治療后的尺偏角、掌傾角、橈骨短縮,對比兩組治療結果。
(2)優良率:治療后相應癥狀消退,經檢查骨折完全復位,關節功能、日常活動能力恢復正常為優;治療后相應癥狀減輕,經檢查骨折復位較好,關節功能、日常活動能力好轉為良;治療后未獲得以上結果為差[6]。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對全文數據進行計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總有效率、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在總有效率上,研究1組為97.50%,研究2組為82.50%,兩組相比差異顯著(P<0.05),在并發癥發生率上,研究1組為5.00%,研究2組為25.00%,兩組相比差異顯著(P<0.05),參考表2。
2.3相關指標對比
治療后,研究1組尺偏角、掌傾角均高出研究2組,但橈骨短縮低于研究2組(P<0.05),見表3。
3 討論
相關數據中顯示[7],橈骨遠端骨折的發生率約占全身骨折的10%左右。其中距離橈骨遠端關節面的骨皮質較為薄弱,極易因為骨質疏松、暴力或者外力沖突等因素出現骨折,從而降低患者的尺偏角以及掌傾角,同時導致橈骨長度縮短,加上橈關節不平,甚至限制日常活動,使腕關節活動障礙,因此盡早選擇科學合理的治療方案至關重要。
臨床既往多選擇保守治療,通常選擇夾板對其骨折位置進行妥善固定,不僅延長治療時長,同時導致患者早期無法開展功能鍛煉,直接影響關節能力的康復,且不少報道顯示,治療后患者骨折再移位的發生率較多,導致預后較差,不利于病情快速穩定。傳統中醫骨傷在手法正骨方面有獨特的療效,我院積極發揮中醫藥特色,將橈骨遠端骨折設為中醫優勢病種,在整體觀念/辯證論治原則的指導下,堅持動靜結合、筋骨并重、內外兼治、醫患合作的治療原則,并應用中醫手法整復及小夾板外固定,定期換藥,指導患者加強功能活動鍛煉,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本文研究顯示,在總有效率上,研究1組為97.50%,研究2組為82.50%,兩組相比差異顯著(P<0.05),在并發癥發生率上,研究1組為5.00%,研究2組為25.00%,兩組相比差異顯著(P<0.05),治療后,研究1組尺偏角、掌傾角均高出研究2組,但橈骨短縮低于研究2組(P<0.05),分析原因:散寒活血止痛油膏是用我院自制的散寒活血止痛散配以植物油調配而成,具有活血祛瘀、消腫止痛、溫經散寒等作用,適用于跌打損傷患者的治療,方中獨活味辛、苦,性微溫,善于祛風除濕、痛痹止痛,為君藥,配以紅花、當歸、桃仁、大黃、莪術、三棱破血逐瘀、活血通絡,為臣藥。佐以細辛、生川烏、生草烏、香加皮、生天南星、生半夏、姜黃溫經散寒,使以赤芍、續斷、骨碎補、姜黃、澤蘭、梔子、白芷、自然銅、白薇、川牛膝等滋補肝腎、接骨續筋。諸藥同用,以奏活血祛瘀、消腫止痛、溫經散寒之效。
綜上所述,對伸直型橈骨遠端骨折患者采取散寒活血止痛油膏聯合中醫手法正骨及小夾板外固定治療后,可顯著提升療效,改善臨床癥狀,并發癥少,療效確切,此方法可廣泛應用于臨床。
參考文獻:
[1]汪志炯,李國棟,華臻.消腫膏聯合中醫正骨手法治療老年橈骨遠端骨折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急癥,2020,29(4):698-699,703.
[2]鐘林寬,吳信仿,毛飛.中醫手法復位對橈骨遠端骨折患者復位質量與腕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19,16(5):251-254.
[3]曹舸飛.中醫綜合療法治療橈骨遠端骨折與手術治療的療效比較[J].四川中醫,2019,37(8):159-161.
[4]何和與,吳開弟,黃澤曉, 等.中醫手法復位治療橈骨遠端骨折Fernandez Ⅰ型損傷的臨床療效分析[J].創傷外科雜志,2018,20(5):381-384.
[5]梁泳聰,李偉強,歐曉丹, 等.正骨十四法結合中醫熏洗對老年橈骨遠端骨折腕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8,34(6):1161-1164.
[6]江志俊,單志軍,王磊, 等.尺骨變異對中醫手法復位橈骨遠端骨折預后的影響[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19,27(10):39-42.
[7]劉金豹,李剛.老年人橈骨遠端閉合骨折的中醫治療與康復[J].山東中醫雜志,2018,37(3):198-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