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勇芳 陳敏麗 磨雪玲 李明松


關鍵詞:腦卒中;肩手綜合征;針刺肌筋膜觸發點治療Mulligan動態關節松動術
【中圖分類號】R2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10--01
肩手綜合征(SHS)是腦卒中后病人常見的并發癥,其發生率為12.5%~70.0%,其中約74.1%發生在發病后1~3個月期間[1]。其臨床癥狀為偏癱側肩痛、手腫、被動活動時疼痛加劇,以及活動受限,后期會出現手部及肩胛周圍肌肉逐漸萎縮,導致手功能喪失等[2]。SHS若不及時治療,不僅會影響患肢的功能恢復,嚴重時還會導致肩和手指的永久性畸形,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日常活動。中醫大多采取針灸及燙熨治療為主,中西醫結合在腦卒中后康復治療上具有明顯優勢。本文將2020年8月~2022年1月采用肌筋膜觸發點聯合康復訓練治療的28例SS患者的臨床觀察總結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8月~2022年1月本院接受治療腦卒中后出現肩手綜合征患者56例。隨機將以上患者平均分為對照組及研究組,各28例。對照組男15例、女13例,年齡42~80歲,平均(65.32±6.51)歲;研究組男17例、女11例,年齡55~85歲,平均(62.34±7.28)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標準:首次發病,病程<6個月;相關診斷符合第四次全國腦血管病會議制定診斷標準,為肩手綜合征Ⅰ期、Ⅱ期的患者,年齡30~80歲;頭顱CT或MRI診斷為腦梗死或腦出血;患者及家屬同意本次干預方式。
1.3排除標準:(1)既往有肩關節疼痛等相關疾病者;(2)存在嚴重意識障礙或有精神類疾病者;(3)合并嚴重心、肺、肝等疾病,或生命體征不穩定者;(4)肩部皮膚感染破潰者;(5)患者依存性差中途退出研究者。
2治療方法
2.1基礎治療:兩組患者均根據《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3]給予降壓、降糖、降脂、改善循環、營養神經等常規基礎治療,且兩組康復醫師均為受過專業培訓的治療師。
2.2對照組:使用燙熨結合康復訓練,具體干預方法如下:①良肢體位擺放。指導患者正確擺放各個肢體位置,避免患肢受壓;②主動運動。雙手掌心相對,十指交叉相握,在醫師幫助下上肢伸展舉過頭頂;③被動運動。患者側臥,在不增加疼痛程度情況下,醫師對患側肩、肘、腕以及手指等關節進行輔助運動,活動程度由小及大,活動過程中適當按摩肩部肌肉群。每日進行40~50min,2次/d,連續治療6d后休息1d后繼續。兩組治療時間均為60d,治療后比較療效。
2.3 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結合肌筋膜觸發點治療聯合Mulligan動態關節松動術的操作方法:
2.3.1針刺肌筋膜觸發點治療具體實施:針刺肌筋膜觸發點(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MTrPs)針灸取穴,在偏癱側上下肢選取痙攣部位壓痛點、條索狀物、硬結處以及阿是穴。在背部,按足太陽膀胱經內、外經線、督脈經線和華佗夾脊穴線上,探尋腰部壓痛點、條索狀物、硬結處以及阿是穴,配合膀胱經穴、督脈經線、華佗夾脊穴。穴位常規消毒后,采取一次性針灸針針刺所取穴位,待得氣同時該肌肉產生抽搐顫動,針刺強度中等,使抽搐顫動消失為準,每次針刺觸發點6~9個,每天1次,6次為1個療程,共2個療程[6]。療程間休息1天。
2.3.2 Mulligan動態關節松動術:(1)胸鎖關節松動術:患者取仰臥位,拇指置于鎖骨近端前面,囑咐患者行肩關節后縮,上舉,下沉動作,同時治療師拇指向上,向后,向前滑動。(2)肩鎖關節松動術:患者取端坐位,雙手自然下垂,治療師站于患者后方,以一側手固定患者肩峰,另一手拇指置于鎖骨后方,囑患者用力聳肩的同時治療師拇指將鎖骨向前下方推動。(3)盂肱關節松動術:患者仰臥位,治療師站于患側,一手托住患者肘關節,另一手置于肱骨上方,囑患者主動屈曲肩關節,同時治療師推動肱骨頭向外向后滑動;囑患者主動外展肩關節,同時治療師推動肱骨頭向外向后滑動;要以患者感受不到疼痛為主。(4)肩胛胸壁關節松動術:患者取坐位,治療師站與患者后方一手托住患側上臂,另一手置于肩胛下角,囑患者進行肩關節的前屈、外展、后伸,在肩關節進行主動活動時進行肩胛骨的上旋、下旋、前突和后縮活動。康復醫師和患者相互協助分別對胸鎖關節、肩鎖關節、盂肱關節、肩胛胸壁關節等部位進行動態關節松動。每個手法10個1組,治療3組,每次30min,每日1次,2周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2.4 療效觀察2.4.1觀察指標①臨床療效。關節疼痛水腫等癥狀消失,無明顯活動受限,手部小肌肉群未發現萎縮;有效:關節水腫消退,疼痛緩解,關節活動輕度受限,手部小肌肉群萎縮不明顯;無效:治療后未達到以上效果甚至病情加重[4];②治療前后患側活動及疼痛程度:治療前后使用簡化Fugl-Meyer量表(FMA)評價患肢運動功能,使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價肩關節疼痛程度,得分范圍0~10分,得分越高說明疼痛越明顯[5]。
2.4.2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結果
3.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經不同干預后,研究組總有效率96.43%,高于對照組的71.43%(P<0.05),見表1。
3.2兩組治療前后FMA及VAS評分比較治療前,兩組FMA及VAS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FMA及VAS評分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4討論
肩手綜合征一般發生于腦卒中疾病后的1~3個月,如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導致患側肌肉萎縮以及關節畸形等,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6]。目前對于肩手綜合征發病機制尚未清楚,治療方法一般為藥物營養等,未具有針對性治療。西醫認為肩手綜合征多為反射性神經營養不良,由于腦循環衰竭導致患者交感神經功能受損,血管舒縮功能改變,引起肢體營養功能障礙。
Mulligan動態松動術主要是治療關節錯位和關節功能障礙,恢復關節正常滑移,促進無痛范圍的關節活動,緩解疼痛,增加關節活動度,改善因疾病引起的關節力量下降[7]。與傳統的放松療法相比,Mulligan動態關節松動術是一種被動關節松動加上患者主動活動的康復治療手法,它結合了常見的生理活動,這種生理活動與持續的關節滑動結合,治療過程中無疼痛,在主動運動的同時治療師給予關節松動術,增強關節本體的感覺訓練,能充分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更好地使患者接受。這種松動術可松解黏連,增加了關節活動的面積,解除血管神經束引起的卡壓現象,以改善病變處的血液循環,消除無菌性炎癥反應,有效緩解疼痛,增加無痛握力,恢復關節活動[8]。
肌筋膜觸發點(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 MTrPs),舊稱扳機點,又稱為激痛點或激發點,依據國際公認的MTrPs臨床診斷標準,確定活化的疼痛觸發點,滅活這些觸發點可以有效解決運動康復中的多種臨床實際問題,尤其在處理常見急慢性運動損傷以及關節功能障礙等問題上具有獨特且顯著的優勢[9]。這些方法操作簡單、有效,康復治療的周期短,且復發率低,因此歐美國家物理治療師已逐漸將該理論體系應用于日常骨骼肌疼痛的緩解、運動功能的受限及障礙的康復和運動疲勞的消除等方面[10]。本文通過對本組患者的治療作者認為受累的三角肌、肱二頭肌長期的痙攣、短縮限制了肌肉的活動,肩關節的活動受限,經過肩關節周圍肌肉觸發點疼痛的針刺治療及牽張鍛煉使縮短的、痙攣的肌結放松,肩關節的疼痛明顯緩解,肩關節活動得到了恢復。
該研究結果表明,針刺療與Mulligan動態關節松動術相 結合治療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治療后VAS、肌筋膜觸發點治FMA、肩關節 活動度等各項指標均優于單純的松動術組,這表明針刺肌筋膜觸發點治療結 合Mulligan動態松動術治療效果更佳,是較好治療腦卒中后 肩手綜合征的方法之一,二者結合能夠緩解腦卒中后肩手 綜合征患者的疼痛腫脹等癥狀,可提高患者患側肢體功能, 改善肩關節活動度。限于該研究樣本含量較小,患者遠期治療效果不能得到確認,日后臨床上需擴大 樣本含量,進一步深入分析研究針刺肌筋膜觸發點治結合Mulligan動態關節 松動術對肩手綜合征的影響,推進Mulligan動態關節松動術 更好的應用于臨床康復。
參考文獻:
[1] Qin S,Xu Y,Zeng X.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bservation of stellate ganglion block treatment on shoulder -hand syn- drome[J].Life Sci J,2014,11(11):727-731
[2]陳祥芳,喬波,刁殿軍.綜合康復療法治療中風后肩手綜合征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6,35(3):266-270.
[3]饒明俐.《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摘要[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05,22(5):388-393.
[4]謝芹,莊禮興,賀君,等.靳三針療法結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的療效研究[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7,26(8):720-723
[5]桑德春,紀樹榮,張纓,等.Fugl-Meyer量表在社區腦卒中康復療效評定中的應用[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7,22(3):264-265.
[6]黃雯.自制中藥結合綜合康復治療中風后偏癱肩痛的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藥科技,2016,23(1):102-103.
[7]劉琳,黃強民,劉慶廣,等.肌筋膜觸發點理論及其在運動康復臨床實踐中應用的研究進展[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6,22(10):1167-1170.
[8]龍佳佳,莊小強,言麗燕.針刺肌筋膜觸發點治療中風后痙攣50例[J].廣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15(4):38-39.
[9]梁木榮,石慧芳,龔聲敏.沖擊波肌筋膜疼痛觸發點治療頸肩肌筋膜疼痛綜合征的療效觀察[J].醫學理論與實踐,2020,33(14):2311-2312.
[10]舒永進.針刺肌筋膜疼痛觸發點聯合肌肉牽伸治療頸肩腰背肌筋膜疼痛綜合征的效果評價[J].中外醫學研究,2019,17(35):15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