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發進 張微

關鍵詞:慢性主觀性頭暈;眩暈寧;頭暈;痰濕中阻;中醫癥狀積分
【中圖分類號】R2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10--01
慢性主觀性頭暈是臨床常見綜合征,表現為頭暈、頭脹,嚴重者伴有步態不穩感,精神緊張,焦慮,每天持續存在或頻繁發作。臨床體檢及實驗室檢查均無明顯神經、前庭功能異常,即沒有明確的器質性病因,僅僅以病人主觀癥狀突出,因此,2004年—2005年美國學者將這類眩暈命名為慢性主觀性頭暈(CSD)[1-2]。由于頭暈持續不能緩解,給病人造成極大困擾,影響工作和生活。慢性主觀性頭暈的治療包括心理治療、前庭康復治療、行為干預及抗焦慮藥物治療[3]。由于非藥物干預的方法目前國內還不夠成熟,病人對抗焦慮藥物副作用的過分擔憂,特別是部分病人并無明顯精神癥狀,使抗焦慮藥物的應用受到限制。即便使用抗焦慮藥物,仍然有1/3病人療效不明顯,有較多的不良反應[4],該病治療方法仍有待完善。但中藥治療眩暈有豐富的理論和臨床經驗,針對不同病因引起的相同證候進行治療,可以彌補現代醫學基于單一病因病機而進行治療的不足。臨床應用眩暈寧片治療慢性主觀性頭暈取得了較好療效。本研究采用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的方法,治療組眩暈寧片,對照組給予安慰劑,評價兩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2020年1 月—2021年6月我院腦病科門診、住院部確診的慢性主觀性頭暈病人。
1.2 分組與樣本量
符合納入標準的病人均可作為受試者,擬納入80 例痰濕中阻型慢性主觀性頭暈病人,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樣本量計算采用PASS10 軟件,設定α=0.05,β=0.10。治療組和對照組按1∶1 分配,根據前期研究,8 周后眩暈殘障程度評定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評分治療組降低90%,對照組降低80%,估算樣本量為32例,控制失訪率為20% ,則每組40例,共80 例。
1.3 診斷標準
1.3.1 慢性主觀性頭暈的診斷標準 參照文獻[5]中慢性主觀性頭暈的診斷標準。
1.3.2 中醫臨床辨證分型標準 參照《中醫內科學》5版眩暈痰濕中阻型診斷[9]。痰濕中阻型:眩暈耳鳴,頭痛,頭脹,遇勞,惱怒加重,失眠多夢,腰膝酸軟,或面紅,舌紅苔黃,脈弦細數。
1.4 納入與排除標準
1.4.1 納入標準 ①符合慢性主觀性頭暈診斷標準;②符合眩暈的痰濕中阻型診斷標準;③年齡18~80歲;④簽署知情同意書。
1.4.2 排除標準 ①前庭系統相關的器質性疾病;②具有嚴重心、腦、肝、腎、造血系統、內分泌系統疾病病人;③妊娠期、哺乳期或準備受孕的女性;④過敏體質者,如對兩種以上(含兩種)藥物或食物過敏;已知對本藥成分過敏。
1.4.3 剔除標準 ①誤診;②納入后發現不符合納入標準,或符合排除標準者;③未按照試驗方案規定服藥;④無任何檢測記錄者;⑤對剔除的病例應說明病因,剔除病例不做療效統計分析。
1.4.4 脫落標準 ①在試驗過程中,受試者依從性差,影響有效性評價者;②發生嚴重不良事件、并發癥和特殊生理變化者;③試驗過程中自愿退出者;或因其他各種原因療程未結束退出試驗、失訪或死亡的病例。脫落病例予以詳細記錄原因。
1.5 方法
1.5.1 試驗藥物 ①眩暈寧片(桂林三金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Z45020605)。②安慰劑。
1.5.2 治療方法 治療組予以眩暈寧片, 3片/次,3次/天。對照組予以安慰劑,每天每劑沸水200 mL 溶解,每天分2次口服。兩組病人均提供疾病的合理解釋,并予以安慰、鼓勵等支持性心理教育治療,以及鼓勵適當的日常鍛煉,如快走、慢跑等。
1.6 觀察指標
以4 周為觀察周期,觀察時間點分別為治療前、治療4周、8周。①視覺模擬量表(VAS)[7]。在紙上畫一條10cm的橫線,指導病人畫垂直線來標出自己的主觀感受,適用于評價病人眩暈程度。0分為無眩暈,10 分為眩暈十分嚴重,難以忍受。②DHI 量表[7]。DHI 量表是臨床采集眩暈病史較為廣泛應用的一種癥狀性評估量表,該量表能夠從整體水平來評估眩暈主觀癥狀的嚴重程度,不但可以定量還可進一步提供定性線索。③綜合醫院焦慮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7]。HAD 量表主要應用于綜合醫院病人焦慮和抑郁情緒的篩查。④匹茨堡睡眠指數(Pittsburgh Sleep QualityIndex,PSQI)。用于評估最近1個月病人睡眠質量,滿分為21 分,分值越高表明睡眠質量越差。⑤疲勞嚴重度量表(Fatigue Severity Scale,FSS)[7]。FSS量表采用問題和視覺模擬定級相結合,主要用于疲勞嚴重度及其對日常功能影響的評價。⑥中醫癥狀評分表。中醫癥狀評分表的制定是通過對慢性主觀性頭暈的文獻研究,并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
1.7 中醫證候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002版。臨床痊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證候積分減少≥95%;顯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70% ~<95%;有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證候積分減少30%~<70%;無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均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證候積分減少不足30%。計算公式采用尼莫地平法,證候積分減少百分率=[(治療前證候積分總數-治療后證候積分總數)÷治療前證候積分總數]×100%。總有效率=[(臨床痊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8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5.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定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 )表示,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兩獨立樣本的比較采用成組t 檢驗;定性資料應用構成比(%)進行統計描述,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Wilcoxon 秩和檢驗。統計檢驗均采用雙側檢驗,以P <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資料分析采用依從方案受試者分析(PP)。
2 ?結果
2.1 兩組基線資料比較
共入組80例,治療組40例,對照組40例,最終完成療效分析72例。其中治療組完成39例,脫落1例(脫落率2.5%);對照組完成33 例,脫落7例(脫落率17.5%)。脫落病例中有5例因服藥4周后眩暈未明顯改善中斷治療,3例失訪。PP 分析顯示,治療前兩組性別、年齡、病程、DHI積分、中醫癥狀積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中醫證候療效比較(見表1)
3 討 論
眩暈一證,病變臟腑多責之于肝、脾、腎三臟,眩暈與肝關系最為密切,與精神情志有關的慢性主觀性頭暈與肝關系更為密切,平肝息風、疏肝解郁是慢性主觀性頭暈的根本法則。
眩暈寧片作為一種中成藥,是在總結祖國醫學諸家對眩暈病因病機論述的基礎上,將漢代《金匱要略》的“澤瀉湯”,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的“二陳湯”和明代《證治準繩》的“二至丸”有機化裁而成。其主要成分為: 白術、茯苓、澤瀉、半夏、陳皮、女貞子、菊花等,方中澤瀉、白術、茯苓、陳皮、半夏具有健脾利濕,升清降濁,調理氣機,化痰開竅的功效;女貞子、旱蓮草、牛膝則具有補益肝腎,活血養血,使精髓充足,清竅得養的功效;配菊花平肝明目潛陽。諸藥相伍,具有使濁淤得消,虛者得補,升降有序,腦髓充盛,則眩暈自止的功效。有文獻報道,眩暈寧片具有中樞鎮靜,增加椎基底動脈供血的作用,有助于增強腦血流量的作用,能起到很好的降低血液黏度的效果,可有效改善改善腦循環,降低血脂,改善微循環[10]。因此,兩藥聯合使用一方面可以起到預防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性眩暈的發生,另一方面,即使出現眩暈癥狀,也可迅速緩解臨床表現,改善眩暈癥狀。
本研究采用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的方法,治療組給予眩暈寧片,對照組給予安慰劑,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為74.4%,對照組總有效率為33.3%,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 <0.05)。治療第8 周,治療組VAS、DHI、HAD、PSQI、FSS、中醫癥狀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 <0.05),提示眩暈寧片可以減輕眩暈癥狀,提高生活質量,調節情緒和睡眠,緩解疲勞,改善中醫癥狀。治療第8 周,對照組VAS、中醫癥狀評分較治療前降低(P <0.05),提示安慰劑對眩暈癥狀和中醫癥狀評分有一定改善作用;治療組中醫癥狀評分(主癥和次癥)、VAS、HAD、FSS 評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0.05),提示眩暈寧片在改善慢性主觀性頭暈痰濕中阻型病人頭暈癥狀、調節情緒、緩解疲勞、改善中醫癥狀評分方面明顯優于安慰劑。
參考文獻:
[1] STAAB J P,RUCKENSTEIN M J.Which comes first psychogenicdizziness versus otogenic anxiety [J]. Laryngoscope, 2003, 113:1714-1718.
[2] STAAB J P,RUCKENSTEIN M J,AMSTERDAM J D.A prospectivetrial of sertraline for chronic subjective dizziness[J].Laryngoscope,2004,114:1637-1641.
[3] HUPPERT D,STRUPP M,RETTINGER N,et al .Phobic postural vertigo--a long-term follow-up(5 to 15 years) of 106 patients[J].J Neurol,2005,252:564-569.
[4] 張琴,朱永平,張燕,等.用不同方法治療慢性主觀性頭暈的效果對比[J].當代醫藥論叢,2019,17(3):30-32.
[5] 張伯臾.中醫內科學[M].5 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04-207.
[6] 王寧華.疼痛定量評定的進展[J].中國臨床康復,2002,6(18):2738-2739.
[7] 丁雷,劉暢,王嘉璽,等.眩暈殘障程度評定量表(中文版)的評價[J].中華耳科學雜志,2013,11(2):228-230.
[8]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06-109.
[9] 王仙偉,雷虹,柯紹發,等.慢性主觀性頭暈中醫證型與焦慮、抑郁相關研究[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19,29(1):40-42.
[10] 朱琳.眩暈寧治療前庭性偏頭痛的效果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2022,38(03):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