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群 馮文靜

關鍵詞:乳腺纖維瘤;環乳暈切口術;并發癥發生率;瘢痕評分;美觀程度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10--01
乳腺纖維瘤為乳腺外科常見疾病,以單發性腫塊為主要臨床表現,好發于育齡女性。值得注意的是,雖乳腺纖維瘤為常見良性腫瘤,但仍存在癌變風險,因此,還需積極治療[1]。縱觀臨床,針對該類患者治療,主要以手術治療為主,如放射狀切口手術應用廣泛,能有效切除瘤體,降低癌變風險。但不可忽略的是,該治療方式切口較大,術后瘢痕明顯,嚴重影響女性乳房外觀,且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高,不利于患者術后康復[2]。此次研究,為進一步探析乳腺纖維瘤治療中環乳暈切口術應用效果,選取相應患者展開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本院2019年11月-2021年5月收治118例乳腺纖維瘤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各58例。對照組,年齡24~50歲,平均(37.65±1.35)歲,腫瘤直徑1.00cm~3cm,平均(2.03±0.63)cm;觀察組,年齡25~49歲,平均(37.60±1.40)歲,腫瘤直徑1.10cm~3cm,平均(2.01±0.65)cm。兩組基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均知情研究,簽署《同意書》。
1.2 入選和排除標準
入選標準:(1)均確診為乳腺纖維瘤患者[3]。(2)均接受手術治療。(3)臨床資料完善。
排除標準:(1)合并傳染性疾病者。(2)肝腎功能異常者。(3)處于妊娠或哺乳期者。
1.3 方法
對照組放射狀切口手術治療。應用乳腺超聲定位腫瘤,以患者乳頭為中線,行放射狀切口處理,沿大乳管走向充分剝離腺體與乳房表面皮膚及瘤體,瘤體完整切除后,應用電凝止血,選擇可吸收線逐層縫合乳腺組織,常規放置引流管,加壓包扎。
觀察組環乳暈切口術治療。采取全麻干預,指導患者處仰臥位,乳腺超聲定位腫瘤并標記,以距腫瘤最近處乳暈邊緣,采取手術刀以弧形方式切開皮膚,保障切口長度能通過術者食指(或等于腫瘤最小直徑),便于瘤體完整取出。遂切開皮下組織至患者腺體表面,游離皮瓣到腫塊邊緣,針對淺表腫塊,可將其及周圍腺體推至切口處,沿包膜整體切除后,采取電凝止血。
1.4 觀察指標
(1)觀察臨床療效。按照相關療效評估標準進行臨床療效判定[3]。顯效:瘤體完全切除,乳房形態維持良好。有效:瘤體切除80%以上,術后切口愈合良好,患側乳房有輕度變形。無效:瘤體切除率低于70%,瘢痕明顯,患乳不對稱。
(2)觀察手術相關指標。包括切口長度、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
1.5 統計學分析
以統計學軟件SPSS 21.0處理數據,計量/計數資料以(x±s/n、%)表示,用t、X2檢驗,組間差異顯著為P<0.05。
2 結果
2.1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94.83%)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81.0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觀察臨床治療乳腺纖維瘤手段發現,仍以手術治療為主,其中常用手術方式為放射狀切口手術、環乳暈切口術,此次研究,即對本院對照組、觀察組應用到上述治療方式治療,對其進行分析[4~5]。放射狀切口術確定切口時,切口位置與患者乳腺導管平行,有效減輕對乳腺腺管損害,且手術視野較廣,利于術者操作,能最大程度將瘤體切除。但需注意的是,該術式亦存在一定不足之處,即術中出血量較多、切口較大,導致術后瘢痕大、乳房外形美觀不佳情況出現,年輕女性接受度較低。且最為重要的是,該術式術后切口感染、局部血腫、皮下瘀斑等并發癥發生風險較高,進一步影響手術效果,增添患者痛苦[6]。
綜上,環乳暈切口術在乳腺纖維瘤患者治療中療效較佳,且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低,利于患者術后更快恢復。
參考文獻:
[1]李楠,王暉,胡學慶.保留乳頭乳暈復合體乳房切除術的手術切口比較[J].中華醫學美學美容雜志,2019,25(2):3.
[2]朱曉娟,趙華,徐祎,等.乳腺纖維瘤病臨床病理分析[J].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2019, 35(1):97-99.
[3]王殊,謝菲.乳腺纖維腺瘤診治專家共識[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6(7):752-754.
[4]楊陽,張茂紅,孫豐華,等.微創切口不同術式治療男性乳腺發育癥的效果分析[J].中國美容整形外科雜志,2019,30(10):4.
[5]陳榕,陳國平,汪家航,等. 乳腺癌患者圍手術期免疫指標的變化及其臨床意義[J].中華腫瘤雜志,2019,41(11):849-853.
[6]王敬敏,李潛,王雁.高頻超聲對乳腺纖維瘤及脂肪瘤的診斷價值[J].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2020,23(3):3.
作者簡介:趙群(1986.4-),男,漢族,山東泰安,本科,住院醫師,初級職稱,研究方向為乳腺甲狀腺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