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依加馬麗·玉素甫

關鍵詞:中藥;脾胃虛寒型慢性萎縮性胃炎;效果
【中圖分類號】R57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10--01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常見的胃部疾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患病后的典型癥狀為消化不良,伴有腹痛、腹脹、食欲減退等表現,損害患者健康,影響其正常生活[1]。關于該疾病,藥物治療為主要治療方法,常規西藥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緩解患者臨床癥狀的作用,但治療后復發的情況也比較多。中醫將慢性萎縮性胃炎分為不同證型,并根據每一種證型的特點辨證施治,具有較強的針對性,能夠取得更確切的療效。基于此,本次研究選擇脾胃虛寒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分析中藥治療的具體方法和其產生的價值。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70例脾胃虛寒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采用隨機均分的方式將這些患者分配到研究組和對照組中。研究組有男20例,女15例,年齡36-68歲,平均(53.47±2.31)歲;對照組有男21例,女14例,年齡36-68歲,平均(53.69±2.12)歲。將以上資料進行統計分析與對比,結果為P>0.05,差異無意義,可進行進一步研究。
1.2方法
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西藥治療,所用藥物為揚州一洋制藥有限公司生產的鋁鎂加混懸液(國藥準字:H10980322),每次1袋,每天3-4 次,于餐后1h或者睡前服用,持續用藥時間為2周。
研究組除以上藥物外(用藥方法和對照組相同),還加用中藥治療,取黃芪 30g,炒黨參 15g,炒白術 10g,干姜 9g,茯苓 10g,姜半夏 10g,陳皮 10g,砂仁(后入)3g,灸甘草 6g,黃連 3g,用水煎制,每天服用1劑,分早晚2次服用,持續用藥時間為2周。
1.3觀察指標
(1)治療效果。治療后,各種癥狀均消失為顯效,癥狀明顯改善為有效,癥狀無變化甚至加重為無效。去除無效率計算兩組治療總有效率。(2)炎癥因子水平。包括C反應蛋白(CRP)、白細胞介素 -6(IL-6)、腫瘤壞死因子 -α(TNF-α),分別于治療前后進行檢測。
1.4統計學方法
經分析,本次研究涉及兩種類型的資料,一種為計數資料,表示為例數或百分比的形式,接受卡方檢驗,一種為計量資料,表示為均數±標準差的形式,施以t值檢驗,統計軟件選擇SPSS19.0,P<0.05代表數據對比差異在統計學上有意義。
2結果
2.1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2周的治療結束后,研究組總有效率達到了97.14%,而對照組為74.29%,組間差異有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前,對兩組患者的各項炎癥因子水平進行檢測并對比,結果均為P>0.05,差異無意義;治療后,研究組各項指標數據值均出現了更為顯著的下降,且均較對照組低,兩組數據對比均符合P<0.05的標準。見表2。
3討論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臨床常見病癥,西醫治療該疾病主要采用藥物對癥治療,常用藥物為胃黏膜保護劑,如鋁鎂加混懸液,雖然能夠起到一定的緩解癥狀效果,但長時間服用該藥物所引發的不良反應也較多。中醫堅持辨證用藥原則,針對不同證型患者施以不同的藥物治療方案,可達到確切的治療效果[2]。本次研究也證實了這一結論,研究結果顯示,在常規西藥基礎上應用中藥治療脾胃虛寒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治療后總體療效要比單純使用常規西藥好,且患者的各項炎癥因子水平均得到了顯著改善。鑒于這一情況,臨床可對中藥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方案進行推廣。
參考文獻:
[1]儲琳.中醫治療脾胃虛寒型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臨床分析[J].系統醫學,2018,3(20):143-145.
[2]薛建華.中醫治療脾胃虛寒型慢性萎縮性胃炎[J].中外醫學研究,2018,16(1):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