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顯波
隨著新冠疫情的席卷來臨,醫院的防控壓力逐漸增加。在國家各種政策的管控與全國人民的努力下,現階段我國的新冠疫情已經得到明顯的控制,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績。但是疫情并沒有完全的結束,在后疫情時代醫院也要加強管控。醫院是患者進行檢查、治療和保健等醫療活動的重要場合,每天都會有大量的人員流動,不僅僅是患者,也有陪護人員、醫護人員等。在診療的過程中,醫護人員與患者之間、患者與患者之間、其他工作人員等會有近距離的密切接觸,這些因素導致醫療機構存在新冠病毒傳播的風險。為了降低傳播風險,同時也盡量保證醫療機構的正常運行,不耽誤患者的檢查與治療,需要重視后疫情時代醫療機構疫情防控的工作。醫院的每一個部門和醫護人員都要積極參與和配合,減少人員流動,做好每一個人的防護。
1.發熱門診就診及排查需要的流程內容
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醫院要在一個單獨的就診樓設置發熱門診,可以選擇在醫院的就診出入口的位置。這樣做的優勢是可以盡量保證患者的單向流動。不得開放所有的出入口,將一部分的就診入口關閉,這樣可以派專人負責對出入口的把關。每一個進入醫院的人都要在門診進行體溫檢測,如果有發熱癥狀,需要立即送入發熱門診進行隔離、監護和治療。鑒于新冠發作后的癥狀并不是只有單一的發熱,因此也要綜合其他癥狀進行觀察,例如詢問是否有高風險、中風險地區的旅居史,最近是否有咳嗽、咽喉痛等癥狀、是否是密切接觸者或者與其他接觸史等。
2.設置預檢分診
醫療機構需要選擇具有豐富經驗的分診人員擔任預檢工作,針對進入急診或發熱門診的人員,首先要叮囑其帶好口罩,測量體溫,仔細詢問是否有咳嗽、咽痛或胸悶、腹瀉等癥狀,針對發現的可疑患者需要詳細登記信息。做到五個一(一看口罩、一測體溫、一查健康碼、一掃場所碼、一問流行病史)不僅僅是患者,陪同患者一起的人員也要正確佩戴口罩、注意咳嗽禮儀,在醫療機構人員的帶領下送至發熱門診就診。如果醫療單位沒有條件設置單獨的發熱門診,需要按照本地區衛生健康行政部門的相關規定,指派專用車輛將患者快速、安全的移送至發熱門診進行下一步的排查。
3.發熱門診的環境條件
發熱門診屬于高風險的場所,鑒于這種特殊性,需要將發熱門診與其他的就診科室相隔離。發熱門診需要設置在醫療機構內(或外)獨立區域,設置明顯、醒目的標識。發熱門診需要有獨立的入口和出口,并且與其他建筑和公共場所保持一個適當的距離,一定要注意與普通門診保持距離。一般而言,建議三級醫院的發熱門診要設置15間留觀室,二級醫院要設置10間左右的留觀室,帶有發熱門診的鄉鎮醫院也要按照要求設置留觀室。注意,每名留觀室只能收治一名患者,不得有兩人或多人共同留觀,避免發生交叉感染。
4.設置緩沖病區
緩沖病區是收治臨時住院患者的一個病區。核酸檢查和CT檢查需要一定的時間,當疑似對象的檢查結果沒有明確時,不符合確診病例的患者不能直接接收至住院治療,此時需要將人員安排在緩沖病區進行觀察,等待檢查結果。嚴格的說,緩沖病房并不是僅僅針對新冠疫情,其他傳染性疾病也需要使用緩沖病區。在硬件條件設置上,緩沖病房設計不嚴格要求設置“三區兩通道”。緩沖病區的環境需要保持有良好的通風,可以將房門關閉,采用開窗通風的方式。如果是室內的通風不佳,可以放置人機共處的空氣消毒凈化器進行持續空氣消毒。醫院內若有集中通風系統,需要將緩沖病區的送風和回送系統關閉。當獲得檢查結果,針對符合疑似病例定義的患者需要進行留觀,或者送入定點醫院進行后續的治療。
5.核酸采樣對象
按照應檢盡檢的原則,對重點人群和自愿檢驗的人員進行核酸檢測。重點檢測對象主要有發熱門診患者、境外入境人員、密切接觸者、醫療機構工作人員、口岸檢疫和邊防檢查人員、新住院患者及陪護人員和社會福利養老機構工作人員等。門診治療的患者需要主動進行核酸檢查,檢查結果為陰性時可以收治入院。
6.做好個人防護措施
醫療機構需要增加防護用品的投入,比如口罩、防護服、手套和消毒液等。醫護人員需要按照規范和要求嚴格進行個人防護,針對前來就診的人員進行防護健康教育。及時更換不合格的防護用品,對每個醫護人員發放防護用品穿脫流程視頻,保證防護效果。發熱門診等重點部門更要注意防護,不僅是個人防護,也要注意對環境的管理。環境清潔消毒與手衛生是密不可分的,如果環境清潔消毒沒做到位,手作為一個媒介就會造成傳播風險。電梯和走廊內可以放置快速手消毒液,方便隨時消毒,可以降低傳染的風險。熱門診可以按照階段性消毒的方式,如果是封閉的環境,需要使用動態紫外線空氣消毒機。檢驗科等重點場所要使用次氯酸或過氧化氫進行終末消毒。
7.清潔消毒的基本規范
醫療機構需要做好環境的消毒,一般按照以下的消毒規范:①地面、臺面上沒有明顯的污染,采用濕式清潔的方式。如果地面存在明顯的血液、體液等污漬,需要先使用吸濕材料將肉眼可見的污染物清除干凈,隨后進行二次清潔和仔細消毒。高風險部門要縮短清潔和消毒的頻率,保持地面、臺面的清潔與干燥,發現有污染物要隨時清潔。消毒劑濃度配置要規范,不得太高或太低。濃度太高會造成環境和手的腐蝕,太低會影響消毒的質量。進行地面消毒時,可以配置濃度為400~700mg/L有效氯,保持30min。物品表面可以應用濃度為1000~2000mg/L的季銨鹽類消毒液擦拭。消毒物品不可混用,可以集中的清洗、消毒和干燥。進行物品表面擦拭時,可以選擇超細纖維抹布或者有效消毒濕巾,地面清潔消毒使用超細纖維地布。已經使用或是污染的保潔工具,需要單獨存放,不得與其他物品相混合,也不可以應用在其他環境的清潔,這樣可以明顯降低病原微生物交叉污染的風險。
8.其他重點科室的管理
醫療機構需要保持正常的醫療運轉,避免延誤患者的治療。針對高風險科室,需要加強管理。比如血透室。患者的血透頻率約為一周3~4次,如果患者每日入院透析都要進行一次核酸檢測,會增加患者的經濟負擔,影響透析治療的順利進行。醫院可以采用這樣的方式:所有患者和陪護人員在初期統一進行核酸檢測,隨后每次透析前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即可,檢測患者的體溫,查看行程碼等。例如口腔科,僅開放少量的就診區,將初診區域與復診區域相分離。做好患者的個人防護,將各個通道清晰標識,做好環境的清潔與消毒。再比如內鏡中心,采用單人單診室的方式,減少陪護,避免人員聚集,建議采用含消毒作用的酶液進行消毒等,不建議對所有的內鏡都做預消毒,以免出現蛋白變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