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瑩
摘 要:泥工是較為傳統的一種民間藝術工藝,看似不起眼的一小塊泥,通過捏揉、擠壓等步驟,轉眼間就成了一個有趣的造型作品,因此深受小朋友的喜愛。小于是,筆者常常在想,孩子們那么喜歡玩泥,那如何讓孩子能在玩泥的過程中學到的更多?用怎樣的組織策略才能更好地促進他們創造性地發展?小班孩子的泥工活動雖然不是那么成熟與完美,但是只要方法策略妥當,巧用多方資源,小班孩子的泥工活動也是別有一番滋味。
關鍵字:泥工? 創造力? 游戲
一、創設童話色彩的情景,萌發幼兒參與泥工活動的興趣
案例:《大圓小圓變變變》
在這個活動剛開始時,我以魔術師的身份導入活動,讓孩子們也化身小魔術師,沉浸在變魔術的童話氛圍中,充分調動了他們參與活動的興趣。通過有趣的“變變變”的咒語,將孩子們動手搓圓、組合的過程變成一個小型的魔術表演,使孩子們在玩中做,樂中學。
《綱要》中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發展。在泥工活動中,需要一個積極的創作環境,通過有趣的情景去激發孩子創作的興趣。小班孩子的思維尚屬具體形象階段,充滿童話色彩的情景,可以把孩子帶入一個理想的工作狀態,萌發他們動手創作的意愿。
二、提供生動形象的圖片,激發幼兒泥工制作的靈感
案例:《秋天的果實》
在活動中,我與孩子們一起欣賞了多種秋天的果實,樹上掛著的蘋果、梨、柿子等,田地里長的山芋、土豆等,通過多媒體圖片的展示,結合簡單的步驟解析圖,給孩子們一個直觀形象的印象,誘發孩子對泥工活動的向往,激發他們創作的靈感。
小班孩子的注意力有限,但是他們的創造力卻是無限的,我們在活動中提供參照的圖片,不是要限制他們的創作思路,而是希望能夠更好地拓寬他們的創作思路。孩子們根據圖片自己動手做了個蘋果,裝上了葉子和柄,惟妙惟肖。他們于是還會繼續觀察,發揮想象動手制作,捏捏長是梨,兩頭尖尖的是山芋……正是這些生動形象的圖片,連接了孩子們的大腦與雙手,給他們的創作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三、給予豐富的輔助材料,幫助幼兒順利完成創作
案例:《甜甜的棒棒糖》
用橡皮泥制作棒棒糖,當然小棒是不可缺少的,于是在活動之前我幫孩子們準備了各種小棒,長的、短的,木制的、塑料的,當作制作棒棒糖的輔助材料。在活動的過程中,孩子們各有各的奇思妙想,短一點的棒做個圓圓的小球,迷你棒棒糖;長一點的棒可以捏個大一點的熊貓造型的棒棒糖。雖然孩子們的手工有點稚拙,但是在輔助材料的搭配下,把所有的棒棒糖聚集在一起,也是一次棒棒糖造型工藝展。
材料是幼兒學習的最佳伴侶,在一次泥工活動中,適當的輔助材料可以幫助幼兒順利地完成創作。小班的孩子動手能力有限,有些細致的泥工造型對于他們來說,難度太大,輔助材料正好彌補了這個不足。與此同時,輔助材料有時也會激發孩子們創作構思,一個小棒,一把小刀,一個小模型,這些對于孩子來說都是充滿神奇的,他們借鑒這些材料,用自己獨特的想象,制作出讓人意想不到的藝術作品,甚是讓人折服。
四、巧用多種學習策略,提高幼兒制作技能
(一)圖片展示法
之前的教學法在實施的過程中,幼兒在參照老師制作的基礎上,自己再動手操作,做出來的東西通常如出一轍,就連大小也幾乎一樣。因此,我提倡通過步驟圖片展示的方法,可以拓寬幼兒創造的空間。幼兒只需要適當參照教師的范例,根據簡單的步驟圖,一步步嘗試、探索,直到成功制作出樣品。這個過程中,幼兒的自主性較強,他們不需要特別的教學幫助,不受思維約束,一步步跟著自己的想法前進,相信這樣的效果會比教師的專一指導來得更好,孩子們通過自己的探索獲得的成果也會更加喜悅。
(二)自主觀察法
一般的學習過程中,教師都會通過范例來提出制作的要求,然后再進行分解教學,這樣的過程就限制了幼兒自己的思路。事實上,我們完全可以讓幼兒通過觀察范例來進行自主創作。如:在制作油條的時候,我們教師可以出示一個油條的成品,讓孩子在自主觀察的基礎上,想一想,說一說,你覺得這個是怎么做出來的?相信制作油條對于孩子們來說難度不大,只要給予充足的時間,掌握搓長條的技能,他們也會給人帶來各種驚喜。
拆解探究法
考慮到孩子們的這種天性,教師在組織泥工活動時也可以利用拆解法進行引導。如在做柿子時,教師可以脫離傳統的步驟掩飾,而是呈現一個完整的作品,鼓勵幼兒伸出小手去掰開來看一看,這個柿子是由哪些部分組成的,和我們以前做過的蘋果有沒有相似的地方?小朋友在自己動手拆解,積極動腦比較、聯想的過程中,會很快掌握制作要領,體會到泥工活動中的無限趣味。
(二)想象創作法
小班孩子的思維大多十分活躍,不受限制,他們的世界充滿著童話,他們的想象充滿著無限魅力。每一次的泥工活動,教師在適當引導的基礎上,就可以放手給孩子們想象的空間,鼓勵他們根據自己的想法制作出各種作品。
五、結合多種方式,呈現幼兒泥工作品
每次幼兒進行泥工活動,總有一些或者非常有創意。但是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們不可能把所有好的作品保留下來,更不可能把所有孩子的作品保存下來,這難免讓人覺得可惜,畢竟這些作品都是孩子們親手捏制的,蘊含著他們成長的足跡。于是,我們教師就要幫孩子們積極創設多種平臺,展示他們的作品。每次泥工活動后,我們可以邊參觀邊分析評價孩子的作品,使每個孩子的作品都能得到展示的機會。另外,教師還可以及時拍攝一些孩子的泥工作品的照片,以多媒體的形式呈現給幼兒,或者打印出照片,供幼兒隨時欣賞觀看。當然,利用粘土捏制一些小的作品呈現在活動區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只是材料可能有點浪費。總之,每個泥工作品都是孩子們動手、花時間制作的,也是他們智慧的結晶,我們應該尊重、愛護每個孩子的作品,積極幫助他們以多種方式呈現作品,使他們都能獲得成功感。
小班孩子對泥工活動都充滿了熱情,他們喜歡這種黏糊糊的東西,喜歡自己動手變出美麗的造型。我們作為教師,要尊重孩子的這種興趣,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并且要根據具體的情況選擇適當的指導策略。只有這樣,才能帶領小班孩子叩開這扇神奇的大門,帶大家進入一個充滿神秘的泥工樂園!
參考文獻
1.《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編寫組.《著眼發展 科學保教》.江蘇教育出版社
2.《倡導游戲精神推進幼兒園課程游戲化》[J]《中外交流》楊盼
3.淺談幼兒園泥工活動的造型策略 [J]《山東教育:幼教版》路娟,楊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