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兢兢
眾所周知,數學知識相對來說比較抽象,需要教師采取合理的方式引導小學生,讓他們掌握數學思想和其中的方式方法,學會學習,為今后的學習奠定基礎。新時期,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真正立足于小學生的實際情況,促進小學生長久發展。教師應對小學生進行有效訓練,幫助小學生學會創新,開拓思維,提升小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數學教學并不是教師要給學生傳輸多少知識,而是讓學生通過數學的學習掌握一定的方式方法,學會自己運用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發散思維。所以,小學數學教師要改變傳統時期的教學方式,要加強和小學生的溝通和互動,了解小學生的具體情況,抓住小學生思維的模式和特點,幫助小學生打好基礎,逐漸引導小學生,采取合理的措施對小學生進行思維訓練,真正讓小學生學會學習。
一、小學數學思維結構化的介紹
小學數學思維結構化是在認知結構化以及學科結構化的概念基礎上提出的。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存在各種概念、定義、原理,這些內容都是相互聯系的,并不能分離開來,數學知識的邏輯性和數學知識各個板塊之間的聯系性非常強。所以在具體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小學數學教師深刻地把握其中的內涵,站在一定的高度,掌握各個知識之間的聯系,也要具備整體性,科學合理地設計教學內容,把原本孤立零碎的知識利用合理的方式傳授給小學生。這就是小學數學思維結構化。數學知識是很多知識的基礎,數學有自身的結構基礎。一系列的和數學知識相關的觀念、事實都可以放入一個大的結構中。所以教師要利用合理的策略,讓小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科的結構,進而讓他們對數學有自己獨特的認識,這樣他們在進入新的數學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就能更容易聯系起以前學過的知識,在舊知識的基礎上,能探索和學習新的知識,提出新的問題。
在學習的過程中主動學習起到的效果要比被動學習起到的效果好得多,而這便是認知結構化。一個人學習的過程便是不斷建構,在已有的信息基礎上,不斷學習,以得到更多的知識,有自身的認知結構,這是逐漸積累的過程。所以,小學數學教師要了解小學生的學情,在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的過程中,利用觀察以及錯題、模擬考試等多種方式,檢查小學生學習的效果以及學習能力,根據這些數據進行客觀的分析,以更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目標內容,制定教學方案。
通過對小學生進行數學思維結構化培養,要真正讓小學生學會學習。針對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教師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讓小學生明白數學的學習并不是靠死記硬背、套用公式就可以的,而是要有自己的邏輯思維。數學知識是有規律性的,只有小學生真正掌握數學知識的規律,具備一定的結構,才能融會貫通。習得一個問題,再遇到相似的問題后,才能觸類旁通。教師利用合理的方式,鍛煉小學生的思維,對小學生進行思維訓練,能讓小學生感受到數學思維的方法。隨著小學生知識的增多,形成一個系統,進而在他們的大腦中具備結構化的思維,促進小學生今后的學習。
二、對小學生進行思維結構化訓練的重要作用
(一)培養小學生的數學學習品質
小學生年齡比較小,很多學生還沒有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大部分情況下是完全由教師引導的。而且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經常出現教師講的時候能理解,但是下課就遺忘這樣的現象。還有一些學生不能客觀地思考問題,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還存在著點狀思維模式,而沒有真正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思考。這就需要小學數學教師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對學生進行結構化思維的訓練,讓學生能接受系統全面、有針對性的訓練,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讓小學生通過學習和鍛煉感受數學知識的本質,這樣才能讓小學生習得更加深刻的知識,增加小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讓他們學會思考,培養小學生的思維品質。
(二)培養學生的建模思想
小學數學教材都是編者精挑細選的,從小學一年級到小學六年級,都具備一定的邏輯性和結構性,這是螺旋式上升的。所以小學數學教師的教學也要符合教材的特點。教師要總體把握,幫助小學生更好地感受知識,在教學中從基礎逐漸延伸拓展知識的深度,從直觀的知識到抽象的知識,讓小學生更好地感受到數學知識的結構化,培養小學生的數學建模能力。教師在具體教學的過程中,通過引導小學生,讓小學生能從數學的角度理解和思考,發現問題,通過一起探究解決問題,不斷比較和總結,找到相似問題。針對一類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方式,教師可以讓小學生學會數形結合,利用模型等多種方式解決數學問題,逐漸幫助小學生學會構建模型,掌握數學思想,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提升小學數學教學的質量
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利用數學知識的結構化和整體性引導小學生,這是非常有效的一種方式。教師應不斷學習,同時利用合理的策略引導小學生,讓學生掌握這種結構化的方式,訓練小學生的結構化思維,讓小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是一個大整體,這其中的每一塊知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系的。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探索一般規律,教師帶領小學生按圖索驥,解開一個又一個的謎團,可以培養小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還能訓練小學生的結構化思維,在不知不覺中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小學數學教學中進行思維結構化訓練的策略
(一)揭開數學的本質把握核心概念
小學數學教師要理清楚一個體系,這一個體系并不是由一個一個的知識點或概念羅列堆積而成的,是根據各個知識模塊之間的聯系形成的一個邏輯化的結構系統。所以在具體教學的過程中,要讓小學生意識到核心概念的重要作用,然后把各個核心概念結合在一起,形成聯系,構建相應的模型。教師要引導小學生進行深入的學習,讓數學的學習更具有條理和系統,形成一定的結構,培養學生的結構化思維。比如,教師在給學生講解角相關知識的過程中,課本上給學生講解的角是靜態的知識,所以就需要教師把靜態的知識變成動態的知識,更好地給學生描述,這樣能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角的概念。教師要采取合理的方式給學生滲透角的概念,站在小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方便小學生的理解。教師可以給小學生演示,讓小學生能更直觀地看到角,理解角的概念和角的大小。同時教師讓小學生通過角的變化理解什么是平角和周角,掌握角的兩條邊之間的位置關系。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小學生學會動手。在學習角的時候,要讓小學生學會用量角器測量角,這里還涉及一個度量的問題。教師要引導小學生正確地理解度量,度量是為了統一角的單位。教師可以引導小學生把線段的長度、圖形的面積聯系起來,進而讓小學生更好地感受到度量的本質,在相同點和不同點的基礎上,掌握角的概念,同時要有所區分,幫助小學生理解角,建立有關角的知識體系,培養小學生的思維建構能力。
教師要帶領小學生學習,幫助小學生打好基礎,讓小學生學會思考問題,同時要對小學生進行思維層次的訓練。比如,從一個問題出發,讓小學生先掌握這一個問題里面的條件,然后再找到自己解決問題的方式,一層一層合理引導。小學生還沒有形成一定的邏輯結構,他們的學習應該是從具體形象到復雜抽象,所以教師要制定合理的方案。比如,教師在給小學生講解分數相關知識的過程中,可以設計如下教學案例:利用小學生比較喜歡的小動物,讓他們分蘋果。如果只有一個蘋果,但是有兩只小狗,那么每一只小狗能分多少?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分數,他們會說一只小狗一半,這里的一半是什么意思呢?教師再順勢問小學生。利用這樣的方式,能引入分數的概念,一半就是1/2。然后教師讓小學生動手表達,用折紙的方式表達表示1/2。教師給小學生創設情境,并且引導小學生動手,層層引入的方式,可以鍛煉小學生的結構化思維。
(二)分類解讀教材
教師在給小學生講解數學知識的過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整體,讓小學生能學會聯系各個知識模塊,而不是把這些知識分割開來。這樣才能真正讓小學生學會學習。所以小學數學教師也要深刻學習和把握教材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對教材有整體的把握。小學數學教師要通讀教材,了解到一個知識點是如何在每一冊的教材里進行分配的,在每一冊教材里面教學的重點是什么,為什么要做出這樣的安排。然后教師再了解學生的學情,這樣更有針對性地進行數學教學,能讓數學教學更接地氣。另外教師也要學會類比,把同一類的知識放在一起,形成一套方式方法,對小學生進行思維模式的訓練,這樣能更好地引導小學生學會學習,鍛煉小學生的結構化思維。比如,教師在給小學生講解小數加減法相關知識的過程中,如果按照教材可能會出現斷層,不利于小學生的鞏固學習。所以小學數學教師要先了解在整個小學階段相應知識是怎樣分布的,根據學生的基礎進行適當的調整。教師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先復習,讓學生能回顧之前學到的知識。教師通過對學生的摸底,了解學生對相應知識掌握的情況,如果學生掌握得比較好,就可以進行一些適當的擴展。小學數學教師要在整體上進行把握,系統性地給小學生講解小數相關的知識,再給小學生講解三位數加減法后,試著讓小學生按照相應的思路學習四位數的加減法。利用這種方式可以幫助小學生擴展,讓小學生有自己的學習方法。另外,教師也可以從總體上引導小學生,對加減法進行學習,讓小學生在整體學習的過程中能明白只有相同數位上的數才能進行加減。這樣小學生就形成了一整套的思維和模塊。
(三)把握小學生思維特點層層深入
小學生的學習是從形象具體的思維進行轉化的,最后變成抽象思維。所以,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不要一步登天,要給小學生以感性的認識,把數學知識和小學生的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可以先從具體的事物開始,逐漸培養小學生的思維。教師可以利用數形結合思想,在具體教學的過程中,利用幾何圖形輔助,調動小學生的多種感官,鼓勵小學生動手。這樣可以讓小學生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有自己的認識。比如,教師在給小學生講解對稱軸相關知識的過程中,讓小學生觀察自己周圍的圖片或物體,然后親自動手描一描、折一折,找出對稱軸,這樣讓小學生能更好地感知什么是對稱軸,找到自己周圍的軸對稱圖形。只有在小學生的大腦中有了一定的模型,他們才能更好地感受相應的知識。教師引導小學生折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邊形和正六邊形等,讓小學生數一數、畫一畫,這幾個圖形中分別有哪幾條對稱軸。然后教師再引導小學生,讓他們思考對稱軸和軸對稱圖形之間的關系是什么,為什么對一個正三角形來說有三條對稱軸,而一個正方形卻有四條對稱軸。繼而讓學生思考:對一個正五邊形來說,是不是有五條對稱軸呢?教師層層引導小學生,這一個問題相對來說比較難,教師讓小學生利用工具輔助,總結其中的規律。這就是在引導小學生進行結構化思考,鍛煉小學生的結構化思維。
(四)利用思維導圖鞏固練習
數學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復習,溫故知新。如果教師沒有帶領學生復習,那么學生很容易就把學到的知識忘記。所以數學教師要幫助學生整理、提煉,學會復習。而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思維導圖幫助學生建立一個有效的知識網絡。比如,完成一個單元的教學后,教師可以把學生分成一個個小組,讓學生互相幫助,繪制這一單元的思維導圖,把一個單元中的知識點表示出來,尤其是一些重點知識和難點知識以及容易混淆的知識。教師要引導學生,讓學生在新舊知識之間建構聯系。另外,教師也要鼓勵學生表達自己對這一章節內容的理解,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困難,或問題,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然后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這正是對學生進行結構化知識教學。繪制完成思維導圖后,教師還要給學生布置一些練習題,幫助學生進行強化,這樣經過了日積月累,學生便會具備結構化思維。在練習的過程中,教師要避免題海戰術,并不是練習的題目越多越好,而是要有針對性地讓學生練習。教師要針對某一個知識點尋找相關的練習題,鼓勵學生學會做題,不要看到題就著急下筆,而是先觀察一下,尋找題目中考查的是哪一個知識點,各個知識點之間有怎樣的聯系。這樣才能揣摩出題人的心思,學會一道題目,便能舉一反三,學會做一類題目,提升做題的效率。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合理引導小學生,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讓小學生感受到數學思想和數學學習的方法,對小學生進行思維結構化訓練,讓小學生能真正學會學習。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