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少哲
基于生態可持續理念下的高校校園綠地景觀改造設計——以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南湖校區文濤樓北側綠地為例
耿少哲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高校校園景觀是師生活動、休息、交流的重要場所,是學校自身對外展示和宣傳的重要名片,更是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校園景觀的外延意義也在不斷擴大,不再僅僅停留在景觀綠化層面,更多的需要保持景觀生態性,增強景觀功能性,提高環境育人性。本文以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南湖校區文濤樓北側綠地為研究對象,根據土方、地形及現狀樹木分布情況,因地制宜進行景觀改造設計,擬打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校園景觀。
校園景觀;生態設計;景觀改造
生態環境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要素之一,是人類發展的需要。[1]隨著時代的進步,人與自然和資源之間的矛盾沖突愈加嚴重,人們意識到以自然環境為代價推進經濟發展必然對人類生存造成嚴重危害。從長遠來看,生態、社會與經濟協同發展,需要各國對節能減排高度重視。作為發展中國家的領頭羊,中國對于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尤為重視,黨的“十八大”明確指出“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2]我國正處于城市化發展期,面臨各種資源制約趨緊、污染物加重、生態環境惡化的嚴酷現實,需強化培養保護自然、順應自然和敬畏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著力推進綠色、循環、低碳經濟發展,以實現人、自然、社會的和諧共處。
高校作為重要社會構成要素,承載著傳承和創新知識成果的重要使命,對推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很多發達國家便開始對生態問題進行探究,八十年代后期,生態理念也已成為校園設計的重點。“綠色學校”教育理念便是1972年在斯德哥爾摩世界人類與環保大會中正式提出的,從此世界各國紛紛開始“綠色學校”理論的深入探究。[2]美國教育評論家和教育史家勞倫斯·A·克雷斯于1976年在《公共教育》中首次提出“生態教育學”理念,對生態化原則大力推崇,特別是在教育領域中,還引入生態平衡和自然系統等多種原理。中國對生態校園的研究與探索起步于20世紀后期。1996年“綠色大學”的理念首次被清華教授錢易、井文涌等人明確提出。[3]2012年,可持續發展理念在中國綠色大學聯盟工作年會中被廣泛運用。2013年4月1日,《綠色校園評價標準CSUS/GBC 04-2013》正式實施,這也是第一個綠色校園評估標準,該標準的編制是由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同濟大學、節能專業委員會以及城市科學研究會綠色建筑等共同完成,是目前國內評估綠色校園工作的重要技術標準。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水平的不斷提升、高素質人才的不斷增多,師生對校園空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于高校校園景觀的規劃設計也日益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與此同時,城鎮化進程的加速也使得都市空間逐漸成了“鋼筋混凝土森林”,保護特殊的自然景觀要素和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變得尤為重要。校園景觀作為城市景觀的一部分,應當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環境空間,使師生在其中工作、學習、生活充滿輕松與舒適感。因此,校園景觀引入生態理念,對校園生態環境的構建和改善有很大幫助,對校園文化以及生態文化的傳承起到積極作用。[4]如何將校園文化與生態理念相結合,創造一個極具創新性、個性化的綜合性功能校園,實現校園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變得至關重要。
作為雙一流建設高校的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曾獲“全國綠色模范單位”、湖北省“生態園林式學校”及湖北省“綠化造林先進單位”等多個榮譽稱號,通過改造設計,展現生態校園成果,從而起到社會指引和示范作用。本文以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南湖校區文濤樓北側綠地為研究對象,根據土方、地形及現有樹木分布情況,因地制宜進行景觀改造設計,擬打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校園景觀。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南湖校區)所在位置為武漢市洪山區,毗鄰南湖,自然生態環境良好,與武漢紡織大學、華中農業大學以及中南民族大學構成南湖大學城,學術氛圍濃厚,歷史底蘊深遠。本次改造項目位于學校西區、文濤樓西北側,西區由于土地歸屬問題長期荒置,嚴重影響學校整體環境風貌,目前位于項目北側的新大門以及友誼林已建設完成,日常人流進出量大,學生活動頻繁。項目基地高差較大,常年存在積水問題,但原有植被生長優良,樹形高大,形態較好,具有較好的綠地基礎,如圖1所示。

圖1 項目改造前實景圖
項目根據學校整體規劃擬打造一個具有校園特色、功能豐富、生態可持續的校園綠地,一方面設置休憩平臺、疏林草地、山間游步道等供師生游憩、學習交流;另一方面充分考慮景觀生態性,利用現有的基地條件和環境特色進行設計改造,并結合南湖的自然風光,展示校園的特色景觀風貌,使其成為本校區的特色資源。
1.活動功能
隨著西區不斷建設,場地人流量的逐漸加大,迫切需要設計規劃廣場、廊道、疏林草地等日常休閑、學生活動的景觀場所,同時根據不同的景觀節點規劃交通路線,使之合理流暢、重點突出,為師生提供一個功能性較強的景觀環境場所。
2.生態功能
隨著時代發展,綠地除了傳統的游憩功能外,還應考慮其生態功能。雨水花園能夠控制雨洪并對雨水合理應用,作為城市雨水應用系統具有存儲、滯留和集排水功能。利用基地高差大的地形特點建立雨水花園,不僅可以緩解暴雨時場地積水問題,還可以收集過濾雨水徑流,補充地下水資源。[5]植物配置方面,盡量保留原有植被,補植的樹木也盡量選擇鄉土樹鐘,保證其成活率,并節約后期的管理費用。
3.教育功能
校園景觀建設能夠實現室外環境的美化,而且對學生精神層面也有一定影響。通過設計文化墻、雨水花園、讀書廊、花海等景觀節點,不僅營造具有美學意義上的特色景觀,更要挖掘校園歷史文化,力求最大化反映學校的價值觀念、精神風貌以及審美情趣,達到學校“環境育人”的目的。
此項目總占地面積約為24156平方米,設計結合南湖自然風光,并根據土方、地形及現狀樹木分布情況因地制宜進行景觀規劃。游園內設置銀河廣場、雨水花園、梅嶺花海、讀書廊道等特色景觀,形成一道集師生游憩、學習交流、形象展示于一體的風景線,如圖2所示。

圖2 項目規劃圖
1.雨水花園
雨水花園景觀的原始場地位于一處自然混交林中,周邊地勢較高,形成一處積水洼地。為了尊重自然景觀,保護現有大樹,設計就勢造景打造了一個由河石卵石、塑木平臺、親水汀步為主體的生態濕地。旱季時,呈現一種天然原石景觀,展現了“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造園意境;而雨量較大時,溝內可匯聚滯納雨水,形成汩汩溪流,在疏導雨水的同時展現獨特的水景節點。整個雨水花園呈現出一種將車馬嘯喧擋于門外的半私密環境,為學校增加了靜謐休閑場所,如圖3所示。

圖3 項目改造后實景圖(雨水花園)
2.銀河廣場
北廣場緊鄰會計史文博館,是建筑二層活動平臺,周邊古樹蔥翠,芳草繁花擁簇。整體布局與新建繡球山、西北門項目相互映襯,成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新名片。會計學是中南財大的重點學科,多年來桃李滿園,人才輩出。設計引用“星耀銀河”為主題,地面曲線肌理和弧形名人墻一氣呵成,整體形象鮮明。地面深色花崗巖代表無盡的宇宙世界,白色石材為銀河系,而分散的黃色石材就是那最閃耀的星星,如圖4所示。整體寓意著財經大學培養的人才格外出色,出類拔萃。

圖4 項目改造后實景圖(銀河廣場)
3.梅嶺花海、讀書廊

圖5 項目改造后實景圖(梅嶺花海)

圖6 項目改造后實景圖(讀書廊)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整體綠化量較大,但是花卉量偏少,可游憩的、舒適的開放式園林不足。設計選擇一處臨湖的向陽面栽植大片的紅梅,設置讀書長廊。以原生樹林為背景,背山面湖、視野開闊,是整個場地最佳觀景節點,如圖5-6所示。梅花是四君子之一,也是冬末春初第一個綻放的品種之一,在寒冬中給人帶來喜氣,更能代表學生寒窗苦讀的心境。
校園景觀是一個獨特而豐富的場所環境。校園空間環境的改造設計應使各功能區相互交融、相互滲透,保持原有的校園文化特色,增強校園景觀的功能性,提高生態環境效益的連續性。在改造設計中,我們應該充分利用自然條件來保護和建設校園生態系統,利用現有的地形和區位環境,充分發揮當地的光照、土壤、氣候、降水等優勢,創造生態可持續的景觀校園環境。
[1]王方怡.大學生態校園建設模式研究—以福建農林大學為例[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9.
[2]胡錦濤.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唐華,白炳貴.高校青年環境特使:內涵、價值與培養策略研究 [J].信陽農林學院學報,2019(02):137-141.
[4]李靜.高校校園生態景觀設計研究—以山東現代學院為例[D].濟南:山東建筑大學,2019.
[5]徐歡,王子豪,邵苗苗. 基于海綿城市理念的大學校園綠地景觀改造設計[J]. 現代科技,2020(07): 64-67.
(責任編輯:趙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