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濤
高校學生公寓公共活動空間建設和使用需求研究——以X大學Y校區為例
劉 濤
[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高校學生公寓公共活動空間在服務學生生活、學習、交往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本文以X大學Y校區為案例,通過問卷調查和學院意見征集,研究學生和學院對學生公寓公共活動空間建設的建議,分析大學生實際使用的需求,提出建設方法和策略,以期為高校建設公共活動空間提供參考。
高校;學生公寓;公共活動空間
高校學生公寓是學生全面發展和成長成才的重要場所。據不完全統計,高校住宿學生每天有超過一半的時間在宿舍區域活動,這個時長占了課余時間的80%以上。隨著教育的改革發展,社會的不斷進步,大學生公寓建設的物質和精神功能向多元化和更深層次延伸[1],大學生對學生公寓不僅僅滿足于居住的要求。國內高校已逐漸把學生公寓作為高校育人的重要陣地,注重豐富學生公寓的配套建設,優化學生公寓的學習和成長環境,把學生公寓從單純具有居住功能向兼具生活、休息、學習、社交復合型功能轉變。[2]充分認識學生公寓的育人功能,廣泛拓展學生公寓的育人途徑,是打通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最后一公里”的重要舉措。[3]
為深入了解學生日益增長的多種類、多層次的需求,改善學生的成長環境,提升學生公寓的育人功能,服務學生成長成才,課題組對學院和大學生對學生公寓公共活動空間建設和使用需求進行了調研。課題組以X大學Y校區為調查范圍,征集了校區各學院關于學生公寓公共活動空間建設的意見方案,同時采用分組抽樣法發放調查問卷,在各學院的學生中發放了1455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455份,問卷有效率為100%.
本次問卷共調研了1455名學生,其中男生692人,女生763人;本科生1243人,碩士生162人,博士生50人。
本次問卷調查主要收集大學生關于學生公寓“建設怎么樣的公共活動空間”和“怎么樣建設公共活動空間”的意見和建議。
在問及“你覺得是否需要在學生公寓園區內設置公共活動空間(如自習室、研討室等)”時,超過80%的學生表示非常需要或比較需要,13.6%的學生表示無所謂,只有4.46%的學生表示不需要。可見學生對學生公寓建設公共活動空間的需求是迫切的。
根據調查結果,學生對建設不同功能學生公寓公共活動空間的需求度,如圖1所示。學生對體育健身類公共活動空間的需求排在第一位,69.9%的學生選擇需要在學生公寓內建設體育健身的公共活動空間。隨著大學生健康意識的增強,健身文化的興起,學生對健身房的需求日益提高,校內目前的健身房難以滿足在校一萬多名學生的日常需求。69.9%以上的學生希望體育健身類公共活動空間配置跑步機、動感單車運動設備;超過一半的學生對啞鈴、腹肌板和瑜伽墊有需求。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對體育健身類的公共空間需求呈現較大差異,博士生需求最高,占84.00%,其次是碩士生,占72.22%,最后是本科生,占69.03%. 博士生對體育健身類公共活動空間需求明顯高于本科生和碩士生,這可能是因為博士生科研壓力大、課余時間不固定,難以找到合適的時間參加集體室外運動,需要時間安排更為靈活的健身類運動來鍛煉身體、釋放壓力。

圖1 學生對學生公寓內公共活動空間的需求
看書自習類公共活動空間的需求排在第二位。由于學校占地面積較大,氣候復雜多變,學生前往圖書館或教室自習是一個難題。調查顯示,學生自習場所如圖2所示,超過36%的學生習慣于在學生宿舍自習。當問到“如果在學生公寓設置自習室,您是否愿意在這里自習”時,71.89%的學生明確表示愿意在學生公寓自習室自習。由于目前校區沒有24小時開放的自習室,在自習室開放時間上,超過56%的學生選擇了24小時開放。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對看書自習類公共空間需求同樣呈現較大差異,本科生(70.80%)>碩士生(51.85%)>博士生(44.00%)。高校里,本科是課程和考試壓力最大的教育階段。在期末復習期間,圖書館和教室常常人滿為患,而碩士生和博士生可以在實驗室休息室內備考,本科生只能早起搶座,因而本科生對看書自習類公共活動空間需求度最高。

圖2 學生自習場所
聚會休閑類公共活動空間的需求排在第三位。在緊張的學習、科研之余,學生們需要一個可以放松身心、加強交流的公共空間。超過一半的學生期望在聚會休閑空間配備沙發、電視機、投影儀、咖啡機和棋牌等設備,其中沙發和棋牌的需求率超過70%。建設良好的聚會休閑類公共活動空間可為學生休閑聚會、結交朋友提供舒適溫馨的環境,拓寬學生交際范圍,促進不同文化、專業背景的學生交流與合作。
公共廚房類公共活動空間的需求排在第四位。考慮到安全問題,國內高校普遍嚴禁學生在學生公寓內使用電飯鍋、電磁爐等烹飪工具。學生在學習或實驗到深夜,想吃溫熱的食物時,現在的學生公寓難以滿足學生的需求。92.03%的學生希望公共廚房里配備微波爐用于加熱食品,超過80%的同學對冰箱和烤箱有需求。學生公寓內建設公共廚房,可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減少學生在宿舍內使用違章電器造成的安全隱患。
學術研討類公共活動空間的需求排在第五位。學術研討類公共活動空間需求程度比預期低,僅為43.09%,碩士生和博士生對學生公寓內的學術研討類公共活動空間的需求低至30.86%、28.00%。一方面碩士生和博士生的學術研討基本在實驗室的休息室、會議室進行;另一方面聚會休閑的場合可以開展學術研討。在問及“對于學術研討的活動空間,您希望可以最多容納多少人?”時,超過99%的學生對5-15人的學術研討間有需求,如圖3所示,小型研討間更受學生們的歡迎。

圖3 學生希望學術研討空間可容納的人數
在我們設置的6個公共活動空間的選項中,創新實踐類公共活動空間選擇的同學最少,這可能是因為學校和各學院較為重視創新實踐工作,在學校的學生活動中心和各學院均有創新實踐類活動的空間,提供給學生們開展相關活動。少數民族預科班、航空航天學院和海洋與地球學院選擇需要創新實踐類活動空間均超過30%,高于校區25.15%的平均值。在建設其他公共活動空間的選項中,部分學生提到了需要建設朗讀室,提供給學生大聲朗讀文章;還有學生建議開設小型超市,為生活提供便利。
良好規范的管理對于學生公寓公共活動空間同樣至關重要,是保證學生公寓公共活動空間長期有序運行的前提。在問到“對于學生公寓公共活動空間,你覺得由誰管理比較合適”時,近50%的學生支持由宿舍管理員管理,31%的學生支持由學生志愿者管理,19%的學生支持學生社團管理,2%的學生選擇了其他,部分學生提出由宿舍管理員組織學生志愿者管理學生公寓公共活動空間。在學校學生公寓管理的工作人員指導下,組建專門的學生團隊負責學生公寓公共活動空間的管理,充分發揮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能力,是一個可以探索的管理模式。
通過集體討論、召開學生座談會等方式征求意見,各學院的建設方案中提出在優化學生學習和成長環境的基礎上,應充分發揮學生公寓的育人功能。
學院關于學生宿舍公共空間建設的意見方案中,均提出了需要在學生公寓設立健身區、自習室、研討間或休閑空間。這與學生提出的需求是高度一致的,說明以上學生公寓公共活動空間對于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以及學院開展育人工作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各學院根據自身學科特點,提出了各具學科特色的學生公寓活動空間建設方案。海洋與地球學院提出宣揚海洋文化,擴大海洋文化影響力,建設具有海洋特色的休閑空間和閱覽室。航空航天學院提出建設創新實踐加油站,“航空航天學院學子,需要一個科研、創新創業的孵化基地。”藥學院提出在公寓園區內的草坪處,發揮學院專業特色,劃出專門區域作為“藥用植物園”,學生們可以在園中栽種藥用植物,將實踐教學與勞動教育搬進宿舍區。海外教育學院基于外籍生生活習慣,提出升級洗衣房設備,提供洗烘一體的洗衣房;海外教育學院還提到“以往針對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的研究發現,住宿環境與跨文化適應密切相關,考慮留學生特殊生活習慣,本著疏堵結合的原則”,希望在學生公寓內增設公共廚房,滿足外籍生的特殊飲食需求。醫學院和海洋與地球學院的建設方案中均提到了設立公共廚房的需求。生命科學學院和航空航天學院提出設立物品臨時存放處。
根據調研結果,學生和學院對學生公寓內建設公共活動空間有著實際的需求和明確的功能定位。學生對于學生公寓建設公共活動空間需求迫切;學生在學生公寓建設公共活動空間的需求上,更注重于服務日常的學習、生活、交往,豐富校園生活,傾向于由學校工作人員管理公共空間;而學院在建設需求上強調發揮學院學科特色,拓寬育人渠道,在學生公寓內打造具有學院特色的育人平臺。高校可在滿足學生需求基礎上,結合學院特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學生公寓為學生提供多種類、多層次的教育和服務場所,打造公寓文化育人新平臺。
[1]許瑩瑩,蔡華,姜曉琴.多層次的大學生公寓交往空間設計研究[J].建筑設計研究,2008,26(10):85-88.
[2]左臣婕,張黎.多元化的學生公寓公共活動空間建設研究-----以清華大學為例[J].高校后勤研究,2016(03):56-59.
[3]喬婷. 新形勢下高校學生公寓育人途徑探析[J]. 新西部,2019(09):122.
(責任編輯:張寶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