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報信
摘 要: 進入高中學習階段之后,語文教學的內容和要求已然發生了實質性的改變:從過去簡單的信息記憶和模板輸出到更高維度的信息理解、技能運用和情感品析、表達——尤其是對古詩詞方面的教學,學生的意境體味、情感分析和古典文化理解等方面的素養更是表現出了巨大的作用,同時也給高中語文教師的教學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標準與更大的挑戰。基于以上認識,筆者將圍繞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困難與突圍研究一題,分別從當前高中古詩詞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策略入手,綜合個人對意境營造、作品背景信息介紹和教學形式拓展等方法的理解和應用經驗撰寫此文并提出一些看法,以資諸位參閱、分析。
關鍵詞: 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困境;突圍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8918(2022)10-0037-04
古詩詞是我國獨有的一種文學藝術形式,千百年來無數位優秀的詩人、詞人憑借其瑰麗的想象、絕妙的文筆和飽滿的情懷寫下了一篇篇優美的作品并流傳至今,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的有機組成部分。古詩詞不僅在形式上有著獨特的風格,同時也具備極強的音韻美和精神、情感內涵,具有非常大的學習和研究價值。然而不可否認的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們多維化思想的形成,古詩詞的流傳乃至生存土壤正在一步步縮小,其中一個非常具體的體現便是越來越多的高中生對古詩詞的學習已愈發不重視,甚至很多高中語文教師對這一方面的教學工作也投入甚少、研究甚少,導致古詩詞教學長期以來都成為阻礙高中語文教學質量綜合提升的一大短板。為從根本上扭轉這一不利局面,廣大高中語文教師務必要深刻而正確地認識到當前高中古詩詞教學當中所存在的問題,并且采取針對性的手段予以切實解決。
一、 當前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所面臨的困境
綜合目前的情況不難看出,無論是在教材篇目收錄還是大規模考試命題當中,古詩詞所占據的比例都在逐年上升,這從某種意義上反映出了國家對民族傳統文化振興戰略的重視;然而與之極不相稱的是,在日常課堂教學當中,不少高中語文教師卻發現古詩詞教學正面臨著諸多困境,總的來說包括以下幾點:
(一)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情趣普遍淡薄
現代社會正處于一個文化和媒體高度發達并仍在以極快的速度進一步發展的“信息時代”,各種各樣的文化現象充斥著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便包括很多頗具視覺沖擊力和精神吸引力的“快餐文化”。在這種社會文化大背景的綜合作用下,相當數量的高中生早就已經習慣、愛上了通過刷短視頻、段子等方式來獲取快捷資訊并進行精神快速娛樂的生活方式,而對像古詩詞這樣具有深厚文化積淀且需要經歷一定的信息解讀和情感品味才能“有所得”的文化載體已經喪失了接觸、了解的興趣。另外,現代的青少年由于受到前文所提及的“快餐文化”的風格影響,在情緒表達方面更傾向于“短、平、快”的方式來進行,喜歡“開門見山”“單刀直入”,這也與古詩詞含蓄雋永的表達風格迥異。
(二)古詩詞在表述語言和語法方面與現代漢語差異較大
古詩詞是在漫長的歷史當中形成的,創作年代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先秦時期。在這漫長的歲月里,漢語作為一門活性語言,不斷發生著各種各樣的變化,語法和詞匯含義等在不同時代都有著不同的特點。因此,相當數量的古詩詞在語法使用、句式表達乃至具體的詞匯含義上都和現代漢語有著巨大的差異,這其中有些差異甚至可以用“天壤之別”來形容。正是由于這一原因,很多高中生往往能夠感受到閱讀古詩詞時必須要投入十二分的精力才能“略懂一二”,無法做到像瀏覽現代文作品那樣可以通過快速閱讀來“知其大概”,這就難免會讓高中生覺得閱讀古詩詞是一件“枯燥”“煎熬”的事情,從而難以對其提起相應的學習興趣。
(三)教師對古詩詞的講解存在嚴重的“流水線”現象
高中生普遍面臨著巨大的升學壓力,日常的學習均以能夠在考試——特別是最后的高考中取得優異成績為主要乃至唯一追求。也正是由于這一應試理念的作用,絕大多數高中語文教師在講解古詩詞時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非常明顯的“流水線”現象,即:考試最常考什么自己就講什么,怎樣能讓學生最快拿到分數自己就怎么講,至于學生能否通過講解對古詩詞形成更深的理解和更豐富的體會則很少予以考慮。這種教學思路和模式的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解題的速度和得分效率;然而從長遠上來看,這種“流水線”式的教學方法在本質上只是對古詩詞內在養分的淺嘗輒止,是對這些文學作品的工業式加工,根本無法將不同詩詞作品的個性化內容活靈活現地表現出來供學生品讀,遑論引導學生感悟古詩詞的獨特魅力了。除此之外,這種“流水線作業”具有很強的勞動強度和非常高的思維重復率,學生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解題過程中必然會心生倦怠,進而對古詩詞學習產生較強的抵觸心理,進一步失去提升個人古詩詞學習素養的情緒基礎。
(四)學生應用古詩詞的機會太少
從人們常說的“學以致用”中不難理解到,應用既是學習的目標,同時也是促進學習效果優化的強勁驅動;高中階段的古詩詞常常具有比較深刻的含義和相對復雜的表達手法,這就更需要學生在學習的同時多加運用才能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然而正如筆者在前文當中所提到的那樣,現代社會的文化存在模式和發展狀態日趨“快餐”化和直接化,需要較多思維鋪墊方能發揮出內容和情感表達作用的古詩詞自然不會擁有太多的應用市場;除此之外,高中生為了更好地應對頻繁的考試,大多更熱衷于“短、平、快”的語言和文字表達方式,古詩詞對他們來說除了在作文撰寫過程中作為“亮點”會得到少數的引用外,幾乎不具有實際交流的價值,這就進一步減少了高中生應用古詩詞的日常契機,從而使學生理解、掌握古詩詞的條件變得更加不理想。
二、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優化古詩詞教學效果的具體策略
(一)優化對古詩詞中“意境”的營造
和其他文學體裁相比,古詩詞之所以能夠憑借極短的篇幅能表達出同樣乃至更多的內容和情感,主要應歸功于其所獨有的“意境”。古詩詞中的“意境”是一個比較復雜的概念,概括地來講便是指根據意象組合而形成的能夠對讀者的普遍社會情懷產生對應式觸發作用的文學場景。盡管高中生平日里所接觸到的文化作品也有很多對“意境”的應用和表現,但這些“意境”常常需要借助音樂、畫面等視聽感官作用元素來構建,在側面渲染方面則罕有功效;古詩詞的“意境”則有著不同的構建方式,完全通過對文字的巧妙運用來達成這一效果,學生需要通過閱讀和深度的思維加工方能有所體會。綜合這些事實,高中語文教師在帶領學生體會古詩詞中的“意境”時,首先要結合學生們所熟悉的影音模式來進行初步教學,讓學生能夠更加快速而直觀地領略古詩詞中“意境”的美感;而后則要逐漸減少對影音手段的利用,逐步培養學生通過文字閱讀來聯想出詩詞環境和場面的能力,從而漸漸培養起學生領略詩詞“意境”的素養。
例如在帶領學生學習《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時,教師可以從網上下載相關資料并制作成一部簡短的視頻,將詞中所描繪的場景直觀、形象而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浩浩蕩蕩的長江滾滾而來,如一條濁銀色的巨龍向著東海滔滔而去。萬千朵浪花由散而聚、由聚而散,一如那些歷史上不可一世的英雄豪杰們匆匆湮沒在歲月的長河中。凌亂的江石嶙峋而起,似一支支鐵矛刺穿蒼青色的天空;洶涌的江潮力有萬鈞,像一堵堵巨墻拍倒在近在咫尺的江岸……借助這些直觀的畫面,學生可以非常容易地領略到詞中所勾勒之意境的雄渾蒼力,進而對詞人寄托于作品中的那種慷慨之情產生更深層次的體會,非常有助于后續對詩詞情感的理解。
(二)優化對古詩詞作品創作背景的講解
一首古詩詞能夠被人們傳唱至今,其所憑借的絕不僅僅是優美的文筆和瑰麗的辭藻,更多的是要依靠其中所蘊含的來自作者人生經逢的真摯情感。因此在進行古詩詞講解時,高中語文教師要將一部分精力放在作品本身之外,帶領學生了解作者在創作這部作品時所經歷的人生和社會環境,引導學生結合個人真實的社會經歷和情感體驗進行類比性體會。雖然和古人相比,高中生的生活模式與思維方式非常不同,但是基于同一場景、同一遭遇的情緒變化卻有著本質的相同。憑借這一教學引導方式,高中生對古詩詞的理解將跳出“流水線模式”的怪圈,開始以更具體驗性、生活化和代入作用力的角度去真正揣摩作品的情感內涵和作者的精神世界,仿佛自己也正在經歷著作者所經歷的故事、欣賞著作者所欣賞的風景,從而與作者之間建立起一種基于古詩詞作品的情感共鳴。這對提高學生對古詩詞作品深刻內涵之理解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比如對《歸去來兮辭》這首作品的解讀,教師就可以先從介紹作者陶淵明的生平經歷入手:陶淵明早年便無意于世俗官場,喜歡以“形骸飄逐”的姿態自由地生活在田園山水之間。然而由于生活的拮據和供養家人的需要,陶淵明在中年之時不得不委屈意志走入仕途,來到彭澤縣擔任“彭澤宰”。不過這一段官場生活并未讓他感到半分樂趣,反倒是因為見識到了更多的曲意逢迎、爾虞我詐和官場的種種“規矩”而更覺厭惡,最后終于辭官歸隱,繼續回到鄉間過起了“晴耕雨讀”的生活。通過對這些內容的了解,一個不慕名利、但求自由的詩人的形象便躍然紙上,學生也可以憑借自己對這一形象的了解而對詩中作者的種種行為和想法產生更多的理解與認同,進而為學生后續的學習成果取得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拓展古詩詞教學的多元化途徑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高中語文教師講解古詩詞的方法都比較傳統而單一,常常以語言宣講和板書展現為唯一的知識講解渠道,即便是對多媒體教學設備的應用也只不過是對上述傳統教學行為“換湯不換藥”的小修小補。興趣源于參與,沒有深度的參與就沒有濃厚的興趣。高中語文教師要深刻認識到這一點,在帶領學生學習古詩詞時應采取更多的策略讓學生能夠充分參與到課堂學習當中,使學生感受到學習古詩詞的樂趣和價值。具體來說,高中語文教師可以從古詩詞誕生的源頭——《詩經》中尋找靈感。《詩經》所收錄的作品一開始并不是簡單的文學作品,而可以被理解成是當時適用于不同場合的歌曲的“歌詞”,是可以配上音樂“唱”出來的。那么高中語文教師在帶領學生了解古詩詞時也可以用“吟唱”來代替簡單的“誦讀”,選擇甚至譜寫合適的曲子讓古詩詞以更富音樂感和感染力的形式出現在課堂上。如果條件允許的話,高中語文教師甚至可以采用更具元素包容性和體現力的藝術形式來演繹古詩詞,比如組織學生編演詩詞話劇等,既讓學生在參與過程中感受到更為濃厚的興趣并煥發出巨大的靈感和潛能,也讓學生對古詩詞的品析和理解獲得更多的進行角度與層面,從而讓古詩詞教學的效果實現破壁式優化。
例如對《短歌行》這一首作品的教學,教師首先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帶領學生觀看電視劇《三國演義》中關于曹操“橫槊賦詩”部分的鏡頭,讓學生初步感受作品的創作畫面和藝術表現形式;而后套用《大風歌》《滾滾長江東逝水》等風格雄渾之歌曲的曲調帶領學生試著將《短歌行》的內容“唱”出來;如果學生的條件和意愿允許,教師則可選擇部分學生并布置一項任務,要求大家利用家中常見的物品準備相應的服裝和道具,并編寫一部具有豐富故事情節和人物角色的舞臺劇本,在下一堂課上為全班學生表演一場《橫槊賦詩》的舞臺劇,把作者創作《短歌行》的前因后果和具體場面淋漓盡致地呈現出來,讓大家對這部作品產生更為豐富、更為立體、更為直觀的印象與認知。
(四)注重對古詩詞學習和應用環境的有機營造
對語文——特別是語文當中古詩詞的學習有著很多突出的特點,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對外在環境所具有的情懷、感官浸染作用的需求性。基于這一基本認識,高中語文教師除了要在課堂講解的方法和形式上投入更多的研究外,還應當從學習和應用的外在環境入手,結合細致而多樣的途徑來為學生提供并不斷優化古詩詞素養形成的外部有機場景,一方面能夠讓學生在這些場景的感染和帶動下自然而然地產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和靈感,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助學生從場景中所具有的元素里直接獲取有助于自身理解、品味古詩詞內涵和意境的養分,這樣才能夠更好地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教學引導作用,使學生的古詩詞學習優化變得更加順利。需要格外強調的是,在開展這一項工作時,高中語文教師首先要考慮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趣味取向,在對教學場景進行構建或改造的過程中要有意識地添加更多為學生所能理解且能夠引起學生濃厚興趣的個體元素;其次要注重場景元素和現有環境以及場地功能的協調性,避免給學生在視覺上帶來過于強烈的“反差沖擊”和突兀感,否則必然會讓這一舉措產生不利的反作用;最后則要同時注重對一些特色日常活動的安排,讓這些活動成為學生應用古詩詞的良好契機與完善學生在校生活體驗的有機點綴,讓場景的營造工作表現出更大的施展維度。
比如,教師可以在教室的墻壁上懸掛一些寫有“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等以勸學為主題的古詩詞名句條幅,并在墻沿上貼上一些帶有“回”形紋或云紋等古典韻味頗濃的花樣的飾紙,同時還可以在窗臺或者教室后方的儲物柜頂上放置一些君子蘭、矮梅、菊花等常以意象形式出現在古詩詞作品中的植物盆栽,有條件的則還能在盆栽旁邊擺放一些古典樣式的小香爐并點上具有安神醒腦之功效的熏香。除此之外,教師可以積極向學校提出建議,發動、鼓勵學生從古詩詞中尋找靈感為學校的食堂、教學樓、校內道路等命名,或者為學校撰寫一些富有詩意的楹聯貼在教學樓、辦公樓、宿舍樓的入口處。
除了以上幾點主要策略外,高中語文教師還應通過開展良好的家校合作這一手段來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應用古詩詞,建議學生家長多利用業余時間和子女一起進行古詩詞閱讀活動,并可就孩子在學校期間學到的古詩詞篇目和子女展開品析和鑒賞交流。而對教學實踐活動的設計和組織,高中語文教師也同樣可以融入古詩詞教學的元素,通過帶領學生參觀本地的一些古典文化博物館或古代文人墨客的故居,讓學生從更多角度去了解古典文化的內涵和知識,使學生對以前只能以寥寥數語存在于教材中的那些詩人、詞人和他們一生的經逢獲得更加全面、生動的了解與認知。
三、 結語
詩歌是文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是藝術花苑中一株芬芳的香葩,值得所有人去欣賞、去品味、去追尋它的魅力。高中語文教師要重視起對學生古詩詞閱讀和理解能力的培養,采用立體、多樣的手段培養學生的古詩詞情懷,利用意境營造、背景資料解讀、多樣化教學以及學習和應用環境的有機營造等手法,充分引導學生了解、體會古詩詞的獨特魅力和深厚內涵,幫助學生以更具個性化和情懷性的方式形成屬于自己的古詩詞學習體系,帶領學生更為深刻而真切地體會古詩詞所具有的別樣美感和強大情懷感染效果,從而為他們日后進一步的古詩詞學習和語文綜合素養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也讓古詩詞這一中華民族文學藝術的瑰寶得以繼續在以后的歲月里歷久傳承。
參考文獻:
[1]劉瑋.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困境與突圍研究[J].中國當代教育,2016.
[2]彭必德.淺談高中古詩詞教學的有效路徑[J].知識窗,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