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華
(漢川市第二人民醫院骨科,湖北 孝感 431602)
創傷性脊柱后凸畸形是一種常見的骨科疾病。此病主要是指患者的脊椎受到創傷后,未經及時治療或徹底治療,從而出現脊椎固定不良、后凸畸形的情況[1-2]。此病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駝背、創傷處劇烈疼痛等,病情嚴重者可發生截癱。近年來,固定融合術及前路椎體撐開術在治療創傷性脊柱后凸畸形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有研究指出,用固定融合術及前路椎體撐開術治療創傷性脊柱后凸畸形的效果不夠理想,存在創傷性大、患者術后并發癥多、病情易復發等缺點[3-4]。本 文 對2018 年1 月1 日 至2020 年12 月31 日 漢川市第二人民醫院收治的82 例創傷性脊柱后凸畸形患者進行研究,旨在探討對創傷性脊柱后凸畸形患者采用后路脊椎V 型截骨術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
選 取2018 年1 月1 日 至2020 年12 月31 日漢川市第二人民醫院收治的82 例創傷性脊柱后凸畸形患者進行研究。將其隨機分為參照組和試驗組(41 例/ 組)。參照組患者中男性、女性患者的例數分別為23 例、18 例;其年齡為28 ~47 歲,平均年齡(39.55±3.55)歲;其病程為1 ~7 個月,平均病程(4.22±0.26)個月;其中存在腰椎創傷、胸椎創傷患者的例數分別為17 例、24 例。試驗組患者中男性、女性患者的例數分別為24 例、17例;其年齡為29 ~49 歲,平均年齡(39.56±3.57)歲;其病程為1 ~8 個月,平均病程(4.23±0.27)個月;其中存在腰椎創傷、胸椎創傷患者的例數分別為18 例、23 例。兩組研究對象的性別構成比、年齡、病程、創傷類型等基礎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1 參照組患者的治療方法 為參照組患者采用常規的手術方式進行治療,選用的術式包括固定融合術、前路椎體撐開術等。
1.2.2 試驗組患者的治療方法 為試驗組患者采用后路脊柱V 型截骨術進行治療,方法是:協助患者取俯臥位,對其進行麻醉。為其拍攝X 線片,對其患處進行定位。在患者脊柱后正中處做一個3 ~5 cm 長的切口,逐層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使患處充分暴露。使用無菌棉片保護硬脊膜囊,切除病椎兩側關節突。進行V 型截骨操作。完成截骨后,使用固定板對截斷位置實施緩慢的下壓處理。使后方截骨面閉合良好,以充分矯正脊柱后凸畸形。使用脊柱螺釘和固定棒對患處進行固定,合理閉合截骨面。在切口內留置負壓引流管。完成手術后,對兩組患者進行常規的臨床護理,并對其治療效果進行觀察。
1)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包括感染、腹痛、皮膚破潰等)的發生率和病情的復發率;2)比較手術前后兩組患者的Cobb 角。
采用SPSS 22.0 軟件分析研究數據。計量資料用均數± 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4.88%)低于參照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26.83%),P<0.05。詳見表1。
在術后6 個月內,試驗組患者病情的復發率(2.44%)低于參照組患者病情的復發率(19.51%),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及病情復發率的比較[ 例(%)]
手術前,試驗組患者的Cobb 角為(50.27±4.25)°,參照組患者的Cobb 角為(50.13±4.03)°;兩組患者的Cobb 角相比,P>0.05。手術后,試驗組患者的Cobb 角為(9.49±1.35)°,參照組患者的Cobb 角為(18.39±2.49)°;試驗組患者的Cobb 角小于參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手術前后兩組患者Cobb 角的比較(°,±s)

表2 手術前后兩組患者Cobb 角的比較(°,±s)
組別 手術前 手術后試驗組(n=41) 50.27±4.25 9.49±1.35參照組(n=41) 50.13±4.03 18.39±2.49 t 值 0.1530 20.1198 P 值 0.8787 0.0000
創傷性脊柱后凸畸形是一種常見的骨科疾病。有研究指出,臨床上應及時對創傷性脊柱后凸畸形患者進行手術治療,以有效糾正其脊柱的后凸畸形,減輕其疼痛癥狀[5]。有研究顯示,用固定融合術及前路椎體撐開術治療創傷性脊柱后凸畸形的效果不夠理想,存在創傷性大、患者術后并發癥多、恢復慢、病情易復發等缺點[6-7]。相關的研究表明,與采用固定融合術及前路椎體撐開術相比,用后路脊椎V 型截骨術治療創傷性脊柱后凸畸形的效果較好,能夠有效減輕患者的神經壓迫癥狀,降低其病椎的高度及相關神經的緊張度。韓運等[8]在研究中指出,用后路脊椎V 型截骨術治療創傷性脊柱后凸畸形具有手術視野佳、安全性高等優點。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4.88%)低于參照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26.83%),P<0.05。在術后6 個月內,試驗組患者病情的復發率(2.44%)低于參照組患者病情的復發率(19.51%),P<0.05。手術前,試驗組患者的Cobb 角〔(50.27±4.25)°〕與參照組患者的Cobb 角〔(50.13±4.03)°〕相比,P>0.05。手術后,試驗組患者的Cobb 角〔(9.49±1.35)°〕小于參照組患者的Cobb 角〔(18.39±2.49)°〕,P<0.05。這表明,與采用固定融合術及前路椎體撐開術相比,用后路脊椎V 型截骨術治療創傷性脊柱后凸畸形的效果較好,可顯著減小患者的Cobb 角,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和病情的復發率。筆者認為,在應用后路脊椎V 型截骨術治療創傷性脊柱后凸畸形期間需要注意以下幾點:1)在術前,需要根據患者病椎椎橫突及椎板處的具體情況為其確定手術方案;2)在進行手術的過程中,應確保操作輕柔、精準,避免對硬脊膜囊及神經根等造成不必要的損傷;3)在術后,應加強對患者的護理,以促進其康復。
綜上所述,用后路脊椎V 型截骨術治療創傷性脊柱后凸畸形的效果較好,可顯著減小患者的Cobb 角,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和病情的復發率,改善其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