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鴿
近年來,校本課程教育模式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從校本課程的開發到校本課程的教育實踐再到校本課程教學的應用效果,無論是社會實踐還是理論研究,均取得了矚目成果。隨著校本課程教育理論的不斷完善,教育領域逐漸形成了關于校本課程的教育共識,即校本課程應充分突出地方差異化特征,明確本校的教育哲學,將當地具有社會影響力和文化塑造力的地域性文化資源作為核心內容,通過采編、改編、新編等方式,進行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創新,才能真正發揮校本課程在教育人、影響人、塑造人方面的重要意義。
隨著校本課程教育理論的不斷完善,教育領域逐漸形成了關于校本課程的教育共識,即校本課程應充分突出地方差異化特征,明確本校的教育哲學,將當地具有社會影響力和文化塑造力的地域性文化資源作為核心內容,通過采編、改編、新編等方式,進行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創新,才能真正發揮校本課程在教育人、影響人、塑造人方面的重要意義。
一、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的地域文化資源價值
(一)地域文化資源與校本課程擁有較高契合度
校本課程顧名思義,是以學校為單位,根據學校教學理念、教育哲學為導向進行的獨立課程教材編纂,學校在開展校本課程開發時,更多時候有著明確的教學方向目標,一般性標準化教材無法滿足當前學生群體的學習需求,學校教學需要立足于本校、本地區的教育情況和學生的學習觀念,進而選擇通過校本課程開發形式進行教學創新。可以認為,校本課程本身便是地區差異化教學的產物。而地域文化是文化系統中具有鮮明地區特征、同時是經歷長期歷史沉淀所形成的文化現象。中國國土面積遼闊,在數千年的文明歷史中,形成了多種多樣的鮮明地域文化,素有“十里不同風”的文化特征。不同地區的地域文化差異顯著,相應的文化習慣和文化滋養人、塑造人的方式也千差萬別。現代教育在面向青年、青少年學生群體推進教育實踐過程中,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無法真正脫離教育對象的文化背景而獨立存在,高質量的教育工作一定是與學生自身的文化習慣、文化認知相適配、相融合的。因此在教育創新方面,更多情況會以地域文化生活習俗作為教育載體,進行特色化的教學課程開發。地域文化資源便成為課程創新的重點資源之一。從教育升級角度來看,地域文化與現代校本課程之間擁有內在教育邏輯的契合度,保證了二者之間在教育實踐層面擁有緊密的結合。
(二)融入地域文化資源的校本課程能提高學生的理解力
文化是一種無形資產,是潛藏于日常生活,日用而不自知的一種精神力量。對生活在相同文化區域內的學生來說,他們可能并不能清楚明確地將本地區的地域文化闡述出來,但是當他們在面對地域文化時,受到成長環境的塑造影響作用,他們會產生出文化親切感和文化認同感,避免了文化認知壁壘所帶來的認知成本問題。教學工作中,利用地域文化資源進行校本課程開發,能更好地吸引學生群體關注,充分利用學生對本地文化的認知基礎,帶動學生更好地參與到文化體驗和文化學習中來,使學生在課程學習中能更加輕松、愉快。
(三)充分弘揚地區傳統文化
地域文化資源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大家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文化精神力量和文化信仰的根源,將地域文化資源引入教學體系,有助于推廣地域文化資源,打造地域文化的品牌形象,面向青少年學生群體甚至面向普羅大眾,進行地區文化宣傳。在現代化的城市建設中,大量專家學者提出了城市品牌化戰略,即城市建設發展過程中通過打造市場品牌形象的方式,形成“名片效應”,進而完成大面積的推廣。其中城市的“名片效應”中的“名片”便是社會公眾對城市本身的文化印象。地域文化資源通過校本課程開發,可以成為城市在品牌化宣傳過程中的核心要素,成為城市文化的核心象征。對學生群體來說,在當前的主流教育體制下,學生群體普遍對家鄉文化感知不強、認識不深,一些學生在外部環境的影響下,存在追名逐利的片面價值觀,迫切希望“逃離”家鄉,前往大城市,對家鄉缺少歸屬感。將地域文化資源中具有文化魅力的資源引入校本課程,能為青少年學生群體提供一個認識家鄉文化、感受文化魅力的機會和“窗口”,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重新產生對家鄉文化的理解,提振學生對家鄉發展建設的信心。
二、《走進漢碑》的校本課程開發情況
《走進漢碑》是濟寧市任城實驗小學于2015年啟動的校本課程開發項目,該校本課程主要以濟寧地區的漢碑文化為載體,利用校本課程教材開發的形式,將優秀的地域文化資源與小學校本課程教學緊密結合,為學生提供了內容豐富、趣味性足的教學場景。經過多年的校本課程研發與實施,《走進漢碑》系列校本課程成為省、市內知名的小學校本課程項目。
(一)《走進漢碑》對應的濟寧漢碑文化地域文化資源
《走進漢碑》校本課程所引入的是山東省濟寧市的漢碑歷史遺存,課程以豐富的歷史文化為藍本,展現了濟寧歷史發展背景下形成的瑰奇文化風貌。濟寧市地處山東省中部,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的發源地之一,在歷史的長河中,孕育了燦爛的文明。其中,濟寧地區傳承下來的碑刻書法藝術,是濟寧文化的重要代表。“天下漢碑半濟寧”,濟寧目前擁有數量眾多的漢代碑刻,這些碑刻展現了中國古代的書法藝術極高的成就,成為享譽世界的文化勝景。任城實驗小學所進行的《走進漢碑》校本課程開發,便是以濟寧漢碑文化為核心,通過對漢碑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將漢碑文化資源與小學書法教學相互整合,最終完成的高質量校本課程研發。
(二)《走進漢碑》校本課程的主要內容
《走進漢碑》校本課程從書體發展演變出發,將隸書《乙瑛碑》作為基本臨習范本,以拓片制作為切入點,將漢碑文化貫穿其中,既展現了中國古代書法的發展脈絡,使學生了解了漢碑的歷史淵源、文化內涵和認識價值,同時又與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規律高度契合,讓學生在感悟、體驗、探究中走進漢碑,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和民族自豪感。《走進漢碑》課程總計分為20課時,上下兩冊共計五個單元,其中教材上冊為兩個單元,第一單元“隸書概述”分為四個課時,分別進行書體演變歷程、碑刻書法的情況以及隸書賞析等內容的教學。第二單元“技法精要”分為四個課時,分別為隸書技法和集字練習兩個部分;教材下冊為三個單元,第一單元“天下漢碑半濟寧”主要介紹濟寧漢碑文化的來源和主要內容,通過五個課時展現了《禮器碑》《乙瑛碑》《史晨碑》以及《景君碑》等著名碑刻。第二單元“走進漢碑博物館”主要介紹了濟寧地區漢碑文化的主要博物館,如曲阜漢魏碑刻陳列館、任城王墓等,通過實踐基地游學等手段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漢碑的魅力。第三單元“保護與傳承”主要為學生提供藝術創作的空間,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技法融會貫通,嘗試進行文創產品創作,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深刻的理解、共情能力。
(三)《走進漢碑》課程目標設置
首先,《走進漢碑》作為國家課程的輔助課程,明確了自身的教學定位,確定了以了解漢碑的歷史淵源、文化內涵和認識價值,感受漢碑的藝術和文化魅力,提高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創新能力,提升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興趣,領悟文化傳承之使命,增強熱愛家鄉的人文情懷為主的整體教學目標。
其次,具體目標方面,《走進漢碑》需要完成以下幾個方面的教學任務。其一,通過了解和認識書體的演變歷程、隸書基本知識及技法的學習,掌握隸書的書寫技能,了解書體的發展體系,增強對隸書的興趣,提升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其二,通過對漢隸鼎盛時期經典碑刻的深入學習,了解漢碑的歷史淵源、文化內涵和認識價值,感受漢碑的藝術和文化魅力。其三,通過拓片制作、石碑制作等活動的體驗,掌握拓片、石刻制作技能,提升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興趣,領悟文化傳承的使命。
最后,通過拓碑、刻碑、仿碑、臨碑、講碑、實踐基地游學(訪碑)等手段獲得漢碑的有關知識和經驗,在活動中初步形成搜集與處理信息、分析與解決問題、交流與合作的一般能力,培養規劃、展示與表現能力。
三、基于地域文化資源校本課程開發的原則和主要方向
(一)地域文化資源校本課程開發原則
地域文化資源與校本課程之間有著較高的契合度,但是學校方面在進行校本課程開發時,仍然需要從教學價值和文化內涵層面進行深度挖掘,從而保證校本課程能與學生的學習需求緊密結合。依托《走進漢碑》的校本課程開發經驗,本文認為,地域文化資源校本課程開發,需要遵循以下幾個方面的開發原則。
首先,地域文化資源下的校本課程開發需要具備主動性原則。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中,明確了地方和學校在教學方面的主動性,同時要求充分調動師生雙方的主動性,校本課程的開發,需充分聽取地方民俗文化專家、教育專家和一線教師、學生群體的意見,結合學生群體的學習需求和成長方向,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地域文化資源的內容篩選,保證地域文化資源能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教育助力,提高課程教學的整體質量。
其次,地域文化資源下的校本課程開發應堅持實踐性原則。《走進漢碑》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踐課的校本課程,凸顯了學生參與文化實踐和文化創造的功能。其他優秀的地域文化資源,在進行校本課程開發中,也秉持著實踐原則,強調從參與、應用出發,進行文化的感知和理解,使文化資源避免停留在片面的文字形態之上,而是能與社會生活、文化創造相互結合,發揮教育引導作用。《走進漢碑》課程建立了基于濟寧漢碑文化博物館資源的課程資源庫,將這些與濟寧漢碑文化有關的博物館資源課程化,從校內走到校外,突破傳統課堂的局限,激發學生的深度思維。學校方面在開展地域文化資源的校本課程開發中,應堅持實踐性原則,認真分析校本課程是否具有深刻的實踐價值,是否真正與學生的社會實踐參與緊密結合,突出了實踐特性。
最后,地域文化資源下的校本課程開發,需要以創造性為主要原則,突出創造性教育的特征。《走進漢碑》在教學中,將非遺技藝——傳拓與學生的書法作品創作相互結合,提高了學生的創作欲望,培養了學生的創作精神。校本課程中的地域文化資源,應以創造、創新作為生命力,要求學生通過校本課程的學習,在建立起文化認知的基礎之上,嘗試結合自身的文化理解和文化想象,來進行文化的創造。以創造性教育為基本思路,使校本課程能發揮出塑造學生思想境界、培養學生思維活力的重要作用。
(二)《走進漢碑》校本課程開發的成功經驗
《走進漢碑》校本課程的教育成功,為以地域文化資源為核心開發校本課程提供了大量的經驗,同時明確了校本課程開發可以采取的路徑和堅持的方向。
首先,校本課程開發需要突出育人作用,校本課程的內容編排以及對文化資源的引用,最終需要落實到全面育人之上,突出學生的個性化成長需求。其次,在校本課程開發中,相關開發人員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喜好和需求,結合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和學習特點,進行了課程資源的開發,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展現了濟寧地區漢碑文化,使學生的文化認知視野得以全面打開;其三,校本課程的開發還尊重了教師的教學習慣,從教師的教學視角出發,積極調動了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幫助教師梳理了濟寧漢碑文化的文化發展脈絡,確定了漢碑文化與書法教學之間的緊密契合度。教師在開展教學中,能更加精準地把握教學精髓,明確教學重點,有計劃、有規劃地將文化核心價值和學生參與的創造實踐進行結合,提高教學質量;最后,《走進漢碑》突出了地域文化資源的價值,教育是傳播文化有效的途徑,課程使漢碑文化在宣傳推廣中,擁有了更為豐富的宣傳資源,加大了地域文化的傳播力度。《走進漢碑》也成為我校在教學經驗推廣中重要的成功案例,在區域內同領域起到了帶頭、示范和輻射作用。
四、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通過對《走進漢碑》校本課程開發過程和校本課程教學情況的回顧和探索,總結了以地域文化資源為出發點的校本課程開發基本的經驗和思路。中小學課程教學創新中,需充分發揮自身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將具有影響力和文化塑造力的地域性文化資源融入課程教學。與此同時,在進行課程開發中,相關工作人員應從教育教學角度,對文化資源進行審視和分析,理解文化資源與學生學習、教師教學和人格培養等方面存在的內在聯系,從而突出文化育人特性,使校本課程開發更加成功。
(吳淑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