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俊斌
摘 要: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教導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的知識內容,還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讓學生能夠將課堂上學習的道德與法治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文章闡述如何在核心素養下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水平,教師要善于在課本上挖掘活動元素,通過故事講述、觀點辯論活動、角色扮演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有效策略,讓學生在多樣化、趣味化的課堂活動中學習知識,激發探究知識的興趣。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策略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道德與法治》教材與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密切。對于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內容,教師不能僅注重理論知識的講解,對學生的社會道德與法治認識停留在表面,沒有落實到實踐行為中,這導致了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教授效果不佳。只有聯系日常的生活,與實際的生活相結合,讓學生通過書本聯系實際,加強知識和課堂的緊密結合,鍛煉學生學習知識和應用實踐的能力。
一、結合實際,采用生活化教學方式
小學階段的學生生活閱歷不足,而且不同學生的家庭環境、學習環境、心理狀態不一樣,所以,對于書本的理論化知識的理解方面存在偏差,甚至理解錯誤。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該針對課本內容,更新舊有的教學觀念,以學生為中心,把理論知識與生活情境密切聯系,在適當的情況給予學生幫助,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課本內容,從而使學生道德品質得以提升。以“我們一家人”單元為例,旨在引導學生正視自己成長的心理變化,了解家人的想法,理解家人們不同形式的愛,感受家人的良苦用心。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密切結合教學內容和實際生活。在課堂教學開始后,教師播放《相親相愛一家人》的視頻,讓學生回憶家庭生活中的溫馨畫面,引起他們的共鳴,感受生活中的愛,比如媽媽的嘮叨、爸爸的鼓勵等。隨后,教師可以出示一個案例,先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為什么小宇和媽媽都心情不好,他們之間爭吵的原因是什么?讓學生帶著問題討論,學生在思考問題的時候,不僅可以充分了解到正確的做法,并能聯系實際培養思辨、認知能力。
二、加強趣味,打造融·樂課堂
道德與法治課本的改變體現在展現了很多趣味性的教學活動設計,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真實情境,讓學生扮演相應角色,演繹故事情節,實現教學互動。在課堂上表演,既符合小學年段的學情,更能讓課堂充滿趣味和活力,讓道德與法治課堂更加貼近生活。要想順利開展演繹活動,就要詳細了解學生書本內容。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探究,以生活的實際情況對故事情境和情節進行梳理,開展角色活動。在傳統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采取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學生興趣有限,參與度不高,無法快速消化、吸收知識,教學效果一般。因此,教師要更新教學理念,創造性地運用角色演繹的形式組織課堂教學,使學生學習熱情高漲,積極主動參與,加深情感體驗。例如,教學“我們的公共生活”時,教師可以通過對比私人空間與公共空間,明確公共空間具有公開性與公共性。拓展書中事例,增設多個場景進行角色扮演。在分析行為的過程中,初步意識到公共生活中要顧及他人的感受。在網絡生活中同樣要注意言行,遵守相關規則,維護自己的良好形象。
在角色扮演中提高學生的思維認知能力,在實際的演繹中讓學生展示才能。讓他們的觀察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組織能力都得到發展。
三、注重生活體驗,強化學生核心價值
學生良好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依靠實踐來強化。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除了豐富課堂的教學之外,我們也應發動學生展開生活化實踐活動,教師要注重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生活化實踐活動,比如小調查、模擬法庭、辯論賽、實驗操作等,學生在參與生活實踐中獲得更多生活認知體驗,學生視野更加開闊,核心價值得到強化,進而有助于學生更好成長。
學習“百年追夢,振興中華”相關內容時,學生學習了從近代到現代的發展歷史,當他們看到作為萬園之園的圓明園從昔日的輝煌到被毀壞的視頻,他們真切地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教師可以借此在課后讓學生進行制作“流失文物資料卡”。學生通過網絡或書本等方法對圓明園有更深刻的了解,在此過程中,他們不但強化了動手能力,也對這段屈辱的歷史有更進一步的理解,更深刻地認識到自己的責任與使命。為了讓他們更深刻地理解先輩的付出,教師必須調整教學方式。學習理論知識之后,教師通過設計“流失文物資料卡”,讓學生從生活中其他方面溯源,從實踐中激發學生的認知情感,使他們更深刻地感悟歷史。
四、加強實際應用,實現知行合一
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把握德育的契機,對學生的一些不良習慣進行合理矯正,提高學生遵守法律和規則的意識,并列舉出實際生活中的多種案例,加強學生的素質教育。同時,教師要起到先鋒帶頭作用,給學生做出表率,把道德與法治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當中,從而使學生在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比如,在教學“公共生活靠大家”時,需要先進行深入的調查工作,讓學生介紹公共生活有哪些特點?公共生活都給我們什么影響?引導學生認識到多樣的公共生活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讓學生學會在公共場合遵守規則,使學生做到了知行合一,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生活當中。
所以,在教學小學道德與法治時,教師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把道德與法治融入日常教學當中,提高課堂的多樣化與生活化,這樣學生才會融入趣味的課堂,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興趣。
參考文獻:
[1]張新顏,李敏.道德與法治課程“綜合性”的思考與實踐策略[J].中小學德育,2018(04).
[2]周巧燕.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生活化教學的思考[J].華夏教師,2018(31).
[3]王天杰.掌握概念 奠定基礎——《小學生品德的形成與發展》第一章學習輔導[J].云南教育,2000(06).
[*本文系2022年廣州教育學會科研課題《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教學技能提升研究》(課題編號:KTLX1202030208)的研究成果]5D23928C-3911-485C-A020-DBB3A572B8F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