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熊亮
沙溪泉石郁空陳,
灣灣曲曲水相通,
往往神游在世間,
事功那敢廢磨礲。
大型原創舞劇《沙灣往事》由廣東歌舞劇院創編,于2014年在廣州大劇院首演。獲得國家藝術基金2014年度資助項目及2016年滾動資助項目,已在廣州、深圳、北京、天津、杭州、南昌、南寧、海口、烏魯木齊、香港、紐約等國內外多個城市演出超過百場,贏得了觀眾、業內專家學者及各地媒體的一致好評。《沙灣往事》由熊健策劃,唐棟編劇,周莉亞和韓真編導,杜鳴作曲,秦立運和馬駿舞臺設計,劉鳳恕和秦念鋒燈光設計,陽東霖服裝設計,賈雷造型設計。
《沙灣往事》以20世紀30年代的沙灣古鎮為背景,創作原型是廣東音樂人“何氏三杰”,圍繞廣東傳統音樂創作,通過舞蹈元素演繹家國情懷的故事。《沙灣往事》獨特之處在于舞劇的核心是音樂家和音樂的故事,音樂是舞蹈的“靈魂”,舞蹈是音樂的“肉體”。從故事題材和創作來看,《沙灣往事》具有鮮明的廣東風格,將故事放在革命浪潮時代中,提升了舞劇的戲劇性和時代感。在樂隊方面,使用了交響樂配器,加入廣東音樂常用的高胡、琵琶、笛子和揚琴等,一方面突出傳統音樂,一方面增加音樂的現代表達。
圖1 (引自廣東歌舞劇院官網)
《沙灣往事》主要有兩條感情線索。第一條是何柳年、潘紅英和許春伶三人之間的愛情線索,貫穿整部舞劇。何柳年與許春伶由音樂相知相愛,由高胡寄托深情(圖1)。通過音樂的烘托,以雙人舞展現,音樂和舞蹈表現得淋漓盡致,何柳年與潘紅英,因包辦婚姻在一起,在“洞房花燭夜”場景中,舞蹈和音樂被拆散。與之前的許春伶的舞蹈和音樂形成鮮明的對比。五個紅色方桌拼成一條長桌,隔開兩個人的感情。第二條是何柳年的堂弟何少巖的感情線索。許春伶是何少巖的同學兼好友,出生在音樂世家,精通音律。受到新式教育的影響,崇尚自由浪漫的愛情,他一直暗戀著許春伶。何柳年對潘英紅的“禮”,潘英紅的“怨”,許春伶的“悲”,何少巖的“慕”。
圖2 (引自廣東歌舞劇院官網)
圖3 (引自廣東歌舞劇院官網)
雖然高胡被作為幾個人感情的“線索”,但是作曲家并沒有使用高胡演奏旋律動機。主要使用雙簧管和弦樂展現。雙簧管和弦樂旋律交相呼應,有無奈、有悲傷、有憐惜、有愛慕。在第一幕的婚禮場景中,舞蹈設計用廣東音樂的“五架頭”表演助興,同時樂器也成為舞蹈演員的道具。
第三幕,1938年秋,日寇占領廣州,日本軍大佐瘋狂熱愛廣東音樂,逼迫許父帶路到三稔廳,何氏兄弟以《賽龍奪錦》宣泄滿腔悲憤(圖2),日軍大佐從音樂中感受到反抗情緒,何柳年的妻子潘紅英為保護遭搶奪的曲譜不幸被刺死。這讓人聯想到肖邦一樣的愛國情懷。在自己國家深陷外敵侵略時,心懷悲憤地彈奏《波羅乃茲》,具有強烈的悲劇性,對祖國的懷念,充滿愛國熱情,舒曼稱他的音樂是“掩藏在花叢中的大炮”。一方面從故事情節上,另一方面是從舞劇的音樂編排上,廣東音樂此時被賦予了重要的歷史作用,通過何氏兄弟的音樂,拯救和喚醒被壓迫的人民。直到最后一幕,具有英雄氣質的潮汕英歌舞蹈再現,充滿雄性力量的鼓樂伴隨著舞蹈,將第三幕的國難仇恨化作力量。
音樂在塑造角色上,本質上缺少細節的描繪,但是加上舞蹈的詮釋,更加形象地表現角色的身體動態和心理活動。《沙灣往事》在用音樂塑造角色方面,主要使用了音色塑造和旋律塑造。舞劇通過音樂塑造角色,極大地增加了作品的表現力。
舞劇《沙灣往事》在塑造角色的時候,不同音色起到了重要的渲染作用,但并不是固定角色使用固定的音色,而是編導根據舞蹈場景和音樂進行編配,使用了“蒙太奇”的手法,不停地切換,特別是在塑造何氏兄弟和許春伶之間的感情時,不同的音色交織在一起,舞蹈演員的“對話”,不同音色的對話,交相輝映。值得探討的是,在何柳年與許春伶在交換信物“高胡”時,使用了交響樂隊,雖然為舞劇定下來主題基調,但作曲家并沒有使用高胡作為主題的主奏樂器。許春伶和潘英紅在舞劇中角色出現時,多次使用雙簧管,比如在婚禮場面中許春伶懷抱高胡出現,在新婚夜潘英紅面對醉酒的何柳年,何柳年和許春伶在花園里的雙人舞,第四幕何少巖將何柳年救出后在廟宇與祈禱的許春伶意外相遇。在“雨打芭蕉”場景出現的時候,使用了高胡演奏,何柳年拿著高胡從深巷走出,通過演奏高胡對自己心中的“戀人”表達深沉的思念,此時高胡塑造的自己內心中的戀人,輕歌曼舞,手持紙傘,雨中曼舞(圖3)。在第三幕中,廣州被日寇占領,音樂使用了銅管樂器和小軍鼓,金屬的音色增加了日寇角色的沖突感,小軍鼓增加了背后被迫害人民的堅定決心。鼓的使用也是《沙灣往事》中的標志,第一次是何氏兄弟在書房中激情地創作,屏風外是兄弟二人對創作“賽龍舟”的遐想,第二次是在第三幕給日軍演奏《賽龍奪錦》,第三次是在作品的尾聲,加入了英歌群舞。
從音色的角度分析舞劇《沙灣往事》的角色塑造,可以發現,作曲家在創作時并沒有刻意為之,但是雙簧管、高胡和鼓的使用確實和舞劇中的角色巧妙地安排在一起。
譜例1(“沙灣”主題,作者打譜)
譜例2(《賽龍奪錦》片段,作者打譜)
譜例3(《賽龍奪錦》片段,作者打譜)
譜例4(《雨打芭蕉》片段,作者打譜)
“沙灣”主題(譜例1)。《沙灣往事》的主題曲,隨舞劇的發展貫穿整部作品,多次出現。“沙灣”主題的構思來自《賽龍奪錦》(譜例2)。旋律一共四句,一開始的上行二度,包括之后的發展,可以說是《賽龍奪錦》主題的濃縮。二度之后的上行七度到sol,短暫地停留在長音上,之后上下行折回三度到sol,又連續上行二度后,下行三度回到sol,這開始的一句圍繞著徵音sol,旋律回轉,氣息寬廣,以“sol-la”的開頭重復了三次,具有鮮明的陳述性。“沙灣”主題在《沙灣往事》中的不同場景,多次用來表現復雜的情感:第一幕中何柳年和潘紅英的雙人舞;何柳年對許春伶思念的獨舞;整部舞劇的結尾。“沙灣”主題深刻描繪了劇中的角色情感表現(見譜例1和譜例2)。
“感情”主題(見譜例3)。在舞劇中多次來描寫角色之間的感情,旋律開始的“sol-la”,之后的“la-do”“mi-sol”也是從《賽龍奪錦》中衍生出來的,使整部舞劇的音樂基調統一。旋律中的下行“sol-si”跳進和上行的八度“dodo”跳進,加上附點節奏型的推動,增加了“感情”主題的戲劇性,使整體旋律曲線弧度更具有張力,非常恰當地表現男女角色之間的情感沖突。第二幕中何柳年與許春伶雨后在花園相遇的雙人舞,其主題由提琴演奏,伴奏豎琴的點綴,有多次的反復,特別是其中小提琴和大提琴的“感情”主題卡農式的對話,如歌如泣,細致地描繪出兩人復雜的心理狀態,音色越來越豐富,將情感飽滿地推向高潮。
“雨打芭蕉”主題(譜例4)。這段主題主要是單獨描寫何柳年的內心活動,是整部舞劇非常獨立的一段,也是最能突出廣東音樂標志性樂器高胡的一段。旋律清新飄逸,委婉柔和,描寫初夏雨水拍打在芭蕉葉上的聲音,塑造何柳年想象中的許春伶,在高胡演奏之后,銜接交響樂隊繼續發展旋律,音色多變、表現豐富,和《賽龍奪錦》在音樂形象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使舞劇剛柔并存,張弛有度(見譜例4)。
舞劇《沙灣往事》還使用了很多廣東音樂“標簽”,但不是為了塑造角色,而是舞劇故事發展的情節渲染。何氏兄弟在民間采風過程中,為了展現廣東音樂的地域文化特色,植入了《旱天雷》《平湖秋月》《步步高》等名曲的旋律“標簽”,有的是直接旋律的拼貼,有的是節奏的衍變。
舞劇《沙灣往事》將嶺南文化表現得淋漓盡致,運用了嶺南流行的龍舟舞、英歌舞、南獅舞等各種民俗舞蹈和粵劇,結合對應的民間音樂,充滿嶺南氣息。舞劇中的舞蹈和音樂素材不僅有民俗與地域特點,也與時代緊密相連。比如錢鼓舞的表演,烘托喜慶的婚禮場面,具有典型的“梨園”風姿,靈動婉轉富有韻味,舞者雙手持鼓在胸前,腳下碎步,一拍一個動作,干凈利落。舞者手持廣東音樂的主奏樂器,音樂具有動感,舞蹈動作形似提線木偶,動作靈動輕快。
《賽龍奪錦》是何氏兄弟創作的廣東吹打樂,主要描寫在端午節舉行的龍舟活動。在舞劇《沙灣往事》中共出現三次:第一次是何柳年和何少巖在整理樂譜,通過一個屏風將舞臺分為兩個空間,男子十人表現劃龍舟;第二次在沙灣三稔廳,何氏兄弟以創作中的《賽龍奪錦》表演宣憤,這一段合適兄弟二人一邊擊鼓,一邊和日本大佐對抗的三人舞;第三次是作品創作完成,轉化成大型群舞,舞蹈使用英歌、獅鼓和船槳作為道具表現(圖4),特別在英歌舞的表現上,體現出堅韌頑強、抗戰救國的情懷。三次舞蹈的音樂展現也是由簡到繁。
《雨打芭蕉》是舞劇《沙灣往事》最經典的片段,何柳年在花園中的男子獨舞,借景抒情,雨聲淅淅瀝瀝地灑落在芭蕉葉上,一曲《雨打芭蕉》演奏出何柳年的思念,女子群舞手撐紙傘,腳踏木屐,緩緩從細巷深處踏雨而來,許春伶的身姿隱約出現,舞姿慢慢,舞蹈展示著音樂,音樂浸潤著舞蹈。
圖4 (引自廣東歌舞劇院官網)
大型原創舞劇《沙灣往事》是廣東歌舞劇院的名片,通過舞回憶沙灣,通過劇展現關東音樂。在上百場的演出中,形成發展所需要的新業態,為后續中國大型原創舞劇提供一種可操作、可復制、可借鑒的新模式。
①【宋】曾豐,《至沙溪拜六一先生墓》。
②【宋】陽枋,《固城湖》。
③【宋】吳泳,《徑山留贈無準》。
④【宋】喻良能,《裴園小集鄭汝諧同年有詩次韻奉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