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文
這些年來,為了展示文學創作的整體風貌和水平,不同文學組織和出版機構,對小說、散文、詩歌、雜文等,分門別類地編輯成各種年度文學選本,這已經成為一道壯觀的文學風景。而對于某一主題類型的文學作品,作為年度選本出版,還不多見。《中國2021生態文學年選》一書,聚焦生態文學,這為文學年選本的出版,開創了一個全新的范式。
該書作為國內第一部生態文學年度選本,對于文學創作向深度拓展、向更專業化的路延伸,具有現實意義。本書主編李青松是生態文學領域的領軍人物,長期從事生態文學研究與創作,成果豐碩。該書由45篇文章組成,書中既收錄了理由、梁衡、劉醒龍、張煒、施戰軍、徐可、李朝全、楊曉升、劉漢俊、陸梅、葛水平、劉慧娟、周建新等名家之作,也收錄了辛茜、王樵夫、劉惠春、賈志紅、楊櫪等生態文學領域異常活躍的作家佳作。書中收錄之文,可以“從中感受自然萬物的變化,感受四季的變化,感受人性的溫暖,感受愛的傳奇,感受人與自然之間不同以往的一種新的關系”。生態文學雖說不能改變生態現狀,但可以改變人的思維和觀念,這正是生態文學的價值和意義所在。
通讀此書,整體上呈現三個特色:首先是作品具有文學價值,這是前提和基礎,并且能讓人讀后有啟迪,經得起時間之河的考驗。值得注意的是,當前有的生態文學作品蜻蜓點水、浮光掠影,生態口號喊得響,而對自然的書寫缺乏深度;其次是作品有強烈的生態關懷,這也是本書的應有之義。生態文學不是新聞報道,而是作家情緒情感的流露和表達。山川、江河、湖泊、森林、田野、草原、沙漠、礦藏、飛禽走獸等等廣袤的自然界,在不同作家的不同作品中,從宏觀、中觀、微觀等層面,進行多維的書寫;最后,作品具有時代性,書中所有作品,對生態自然的書寫和反思,都與我們生活的時代緊密聯系起來,關注現實世界中自然與人的交融和交會,沒有對自然輕浮地指指點點。
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社會治理的重中之重,關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這樣的時代潮流中,催生了生態文學的創作與研究。尤其是近幾年來,生態文學受到了空前重視,很多著名作家和學者加入到生態文學隊伍中,這助推了生態文學的快速發展。生態文學和生態世界同向而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然而生態文學的內涵遠不止于對生態世界的線性敘事,其文學寓意更為深遠,用語言文字的方式探究人類、自然和未來的內部肌理與外在關聯。這也無不表明,生態文學在提法上雖然有專業性、領域性的特征,但是直指人性,與“文學就是人學”的母題同頻共振。
《中國2021生態文學年選》中,很多作品讀之帶來諸多思想滋養。書中收錄的首篇文章《煤海上有棵勿忘樹》,主要講述了對北方一家大型煤炭企業的印象。作者梁衡是多面手的著名作家,他擅長用鮮活的語言進行生態敘事,其文由表及里、環環相扣,彰顯生態寫作的深厚功力。作者寫道:“汽車飛馳,怎么也跑不出油松、山杏、白楊、柳樹和沙柳織成的屏障。”簡單的一句話,描繪出礦區的一幅和諧的綠色圖景,給人印象深刻。寫樹木在生態修復中的作用時,具有歷史深度與厚度:“樹木不但給人提供了物質利用,還承載著人類文明,它是一部有生命的史書,記載著人類活動的每一個細節。”
用文學的筆法呈現人與自然的關系,是生態文學的重要內容。比如登山,是人與自然的零距離接觸,最能體現作家的生態立場。書中,賈志紅的《峰巔之上》和楊櫪的《洛河之草鏈嶺》,均出自女性作家之筆。因為女性的細膩和敏感,注定登山故事別有洞天,從兩文的整體感來看,也確實如此。《峰巔之上》是對川西登山的敘述,作者描述登山之難之險后,筆鋒一轉,對登山途中的風景進行個人化的描寫,這也是文章的精彩之處。文章中感嘆:“這么多年,我一次次攀登、一遍遍穿越,踩踩腳下的山、望望走過的路,從不敢稱自己戰勝了大山、征服了自然。神奇的大自然一如既往地神奇著。”《洛河之草鏈嶺》主要講述攀登陜西一處海拔兩千多米的山峰。登山途中那些不屈的草木,讓作者內心泛起波瀾,動情地寫道:“在草鏈嶺,每棵草都應該被贊頌,被銘記,被感恩。它們那么柔弱,卻又那么團結。它們密密麻麻,擠擠挨挨,形成厚厚的草甸,給草鏈嶺裹上柔韌的鎧甲,防止著水土流失。”
生態文學敘事中,動物是不可或缺的群落。書中,李青松的《牦牛與野牦牛》一文,對野牦牛為代表的動物進行“速寫”。野牦牛是青藏高原的象征,它們看上去魯莽彪悍,實則愛心滿滿,對于后代呵護之至。除了寫野牦牛,文中還寫狼。草原上的動植物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動植物環環相扣,維系著自然界的平衡。作者認為,狼吃羊不是壞事,狼牙有毒,毒能致病也能治病,狼毒能預防羊群各種疾病的發生。“草好的年景,狼不吃羊;草不好的年景,狼才吃羊。”“沒有狼就沒有健康的羊。”文中的很多觀點,具有哲學的思辨性,讀來耳目一新。
概言之,《中國2021生態文學年選》收錄之文,生態主題集中、生態情懷強烈,生態智慧也躍然紙上。該書代表著當前中國生態文學的水準、動向和高度,也是生態文學的新收獲和一次集中檢閱。作為中國第一部生態文學年度選本,對于發展和繁榮生態文學,無疑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
(作者系本刊特約撰稿人)責編: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