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智明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是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早已成為社會各界的廣泛共識。在我國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背景下,中小學校硬件設施的差距已經微不足道,師資隊伍的均衡配置才是影響教育質量優質均衡的主要因素。家長們“擇校”往往是為了“擇師”。2022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明確提出“完善交流輪崗激勵機制”,再次奏響了我國教師交流輪崗的時代強音。
這是世界各國基礎教育發展的共同選擇,也是我國基礎教育從基本均衡走向優質均衡的中國特色。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日本率先探索“教師定期流動制”,有效促進了教育質量提升,進而帶動經濟社會飛速發展。2001年,美國通過《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案,解決了教師流動的合法性問題。此后,英國實施“金手銬”(Golden Handcuff)計劃,對交流教師進行專項激勵;法國通過計劃性調配和流動評分表制度推行教師交流……教師流動仿佛是世界各國發展基礎教育的“不二法門”。當然,履不必同,期于適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21世紀初,我國多個地方開始探索教師交流輪崗制度。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層面相繼出臺教師人事管理“縣管校聘”制度、職稱評審規定支教要求、交流輪崗享受鄉村教師相關補助、實施鄉村教師國培計劃、加強鄉村教師周轉宿舍建設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逐步形成中國特色教師交流輪崗制度。
教師交流輪崗的主要政策考量是優化教師資源配置,促進教育質量均衡發展。習近平總書記說:“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擁有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涌現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一個優秀的教師不僅對學生的終身發展產生深遠影響,更對一所學校、一個地區的教育產生長遠的正向價值。文翁興學而“至今巴蜀好文雅”,東坡謫瓊而海南從此有進士。當代中國區域差異、城鄉差異還客觀存在,名校資源、名師資源還比較稀缺。推動優秀教師校際、區域間、城鄉間的流動,是發展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的必由之路。
近年來,各地遵循教師交流輪崗的“推拉理論”,不斷增強教師流出的推力因素和流入學校的拉力因素,逐步形成了掛職支教、跨校任教、異地援教、上門送教等多種形式,有效破解了鄉村學校、薄弱學校教師結構性短缺的難題,特別是在培育“特色學校”、落實“雙減”政策、實施“課后服務”等方面探索出新路子、涌現出好典型,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贊譽。同時,一批教師在交流輪崗中主動打破以往熟悉的教學認知和生活空間,挑戰嶄新的生活方式和教育樣態,淬煉自己的教育理想和教學藝術,完成從教學能手向教育專家的蝶變。
新時代,教師交流輪崗將成新常態。無論東部還是西部、城市還是鄉村,優秀教師就如同一顆顆充滿活力的種子,散落在科教興國的每一寸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