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娜
摘要:初中階段是個體自我意識、興趣、性格、能力逐漸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職業抱負樹立的關鍵時期。新高考背景下,選擇關口的前移,決定了初中生涯輔導成為必然。生涯輔導的理念為發展性、成長性和支持性,強調正面導向、發展導向、未來導向、目標導向、解決導向和行動導向,與焦點解決取向的哲學理念不謀而合。在初中生涯輔導中,可將焦點解決取向的基本理念融入其中,具體路徑:奇跡問句,點亮未來目標;關注例外,激活優勢資源;量尺問句,行動一小步;尊重差異,多元化評價。實踐證明,焦點解決取向能為初中生涯輔導的開展提供理論框架與實證依據,破解初中生涯輔導中存在的難題。
關鍵詞:焦點解決取向;生涯輔導;初中生;奇跡問句;例外;優勢資源;多元評價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2)15-0004-05
一、初中生涯輔導的必然性
生涯輔導即由專業的輔導人員結合心理學的方法與技術,幫助個體了解自己,了解教育環境、休閑環境與工作環境,選擇適當的生活方式,增進個人的幸福,進而謀得社會的福祉,最終促進個人的生涯發展的過程[1]。生涯之學即應變之學,環境中的“變”與個人的“應變”構成了個人生涯發展中應有的警覺和認識。生涯輔導的核心就是協助個體發展出生涯抉擇能力和對外界變遷的應對能力,幫助個體看到自己的喜愛之事、能做之事和可做之事,逐步確立職業理想、生存價值和自我價值,以期自己能適得其所。
生涯探索是尋求個人“心之所安”的過程,是對人生近景及遠景的設想。初中階段是個體自我意識、興趣、性格、才能逐漸形成和發展的重要階段,是確立個人身份認同的時期,也是樹立職業抱負的關鍵節點。威廉·戴蒙在《目標感》一書中指出,“一個人重要的人生取向往往是在青春期早期(初中階段)孕育出來的。目標感、希望和志向,是青少年茁壯成長、走向人生正軌的最重要的條件”。初中生個體發展的一個象征性印記即自我認同感的構建,面臨的最大挑戰是,通過為自己謀得一個在這個世界上的位置來定義自己,將身邊世界的各個方面整合成一個不斷擴大、越來越統一的對“我是誰”的表征;主要發展任務是在認識自我的基礎上形成積極的生涯認同感。
初中階段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階段,初中生面臨的現實是,初中畢業面臨分流,要經歷生涯的第一次抉擇:升入高中的學生要參加高考,提前選擇大學專業;部分學生無法接受高中教育,則會進入中職或高職院校,進行專業技能的學習和訓練。初中生要根據自己的現實況選擇其中一條路徑,是“初中—高中—大學”還是“初中—中職—入職”。無論是選擇就讀普通高中還是職業院校、高職,甚至直接就業,都會直接影響接下來幾年的人生軌跡。
初中階段更是學生探索人生坐標體系、定位職業發展的關鍵點,站在職業路向的分流點上,如何選方向似乎成了一場對未來人生走向的“豪賭”。選擇關口的前移,從更深層次意義上間接推動了初中生涯輔導。
二、焦點解決取向的基本理念
焦點解決短期治療(Solution Focused Brief Therapy,簡稱SFBT)是指以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為核心的短程心理治療技術,近幾年被廣泛應用于各種領域,如教練、導師、社工、醫護人員、教育等,并呈現出了不同的版本。如今的焦點解決可以稱作“焦點解決取向”。
SFBT的產生深受后現代建構主義的影響,強調“現實”并不是一個存在于人意識之外的世界,而是主觀建構出的精神產品;個人建構的現實深受其所處的語言系統的影響,語言既反映心理體驗,也塑造心理體驗,形成解決方案的語言與描述問題的語言有所不同;SFBT是一種聚焦于解決方案的語言,關注積極的、有希望的和聚焦未來的語言,個體使用這種語言可以從問題中找到出路[2]。
所謂的焦點解決就是把焦點放在“解決”上,然后帶出解決問題的潛能。SFBT勇敢且審慎地顛覆了過往看待問題的視框,不用病理學的眼光看待個體行為,不去特別探究問題的根源,以解決問題為導向;將個體視為解決自身問題的專家,尊重個體的潛能,認為解決問題的策略就隱藏在目前困境的“例外”情況中,個體運用自身的資源就能實現渴望的目標;過程主要聚焦于“改變何以發生”以及“改變的可能性”上,關注小改變的發生,探討個體的目標、資源、例外正向經驗與未來遠景,關注目標設定和任務進度,關注個體的優勢、復原力、成功經驗等;盡可能以最少的咨詢次數有效處理個體的問題,實現效益和效率并重。SFBT假設事情會因為我們的聚焦而改變,而過多關注問題則會導致問題的“成長”。
SFBT在學校教育系統中的價值備受肯定。初中生涯輔導是教育發展到一定新階段、面臨新問題時的一種創新式解決方案,是現代教育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實質是對教育本質的回歸。初中生涯輔導教師要幫助學生透視整個生命歷程,喚醒學生的生涯意識和應變意識;引導學生探索個人興趣、價值觀、才能和潛能,探索環境和社會;幫助學生將當前的學習與生涯規劃聯系在一起,在“學習學科知識”和“如何找到富有意義的未來生涯”之間建立有效連接,激勵學生把一段一段割裂的被動人生轉變為持續生長的主動人生,確立終身學習的理念 [3]。
生涯輔導的理念為發展性、成長性和支持性,強調正面導向、發展導向、未來導向、目標導向、解決導向和行動導向。SFBT的哲學理念正與之不謀而合。SFBT簡潔明快、積極正向、大道至簡,SFBT的方法、技術與生涯輔導的結合有價值、有意義、富潛力,不僅能夠為初中生涯輔導實踐的開展提供理論框架與實證依據,打開更多的對話空間,還能從新的視角破解初中生涯輔導中存在的難題,為應對時代變化帶來的新挑戰、新機遇提供嶄新的路徑和方法,在生涯輔導領域創造出更多的可能性。
三、焦點解決取向應用于初中生涯輔導的具體路徑
(一)奇跡問句,點亮未來目標
奇跡問句是一種對渴望的回答,個體要想象一個在未來時間里問題已經得到解決的場景,并且當自己再次回到當前的真實情境時,能夠確定自己需要做什么才能使未來的場景真實發生,這是一個與未來目標產生“錨定連接”的過程。常見的問句有:(1)奇跡發生問句——如果有一天,一覺醒來,發現奇跡發生,你的問題都解決了,你會發現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2)擬人化問句——如果墻上的時鐘看到你的改變,它會說些什么?[4]一旦可以想象出這些“奇跡圖像”,個體就能夠從中瞥見不同的生活形態,洞見更多的可能性,進而重塑自己的生活。
在青春期所形成的早期構想會成為個體發展的一個關鍵性的里程碑。目標是生涯輔導中的關鍵元素,對目標的探索是初中生所有學習活動的基礎,他們未來生涯中的任何成功,從世俗意義到精神層面的,都需要對努力背后的、有更深層次意義的目標有更深入的反思。如果初中生的未來生涯不是以充滿理想主義的目標、理想和抱負作為開始,就可能陷入百無聊賴的心理荒蕪中。
生涯教育的目的是培養適應未來社會的人才。當前,很多初中生埋頭苦讀和刷題,對自我的認知和未來的人生方向充滿迷茫,未能真正反思“我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或“我的人生理想是什么”。斯坦福大學威廉·戴蒙的研究發現,在12歲到26歲的青少年中,只有五分之一的人對于自己將來想要做什么、想要取得怎樣的成就有一個清晰的愿景。比爾·博內特的教學經驗也表明,有80%的學生并不真的了解自己的激情所在[5]。奇跡問句是SFBT重要的核心介入,是一個“未來導向”的問句,能引發學生對未來愿景的想象與描述,幫助學生形成一個“問題不存在時刻”的圖像,給予學生一個認知空間,使其無限制地思考各種可能性的發生。愿景將會激發希望,連接到未來的各種可能的想象會使學生產生希望感萌發的真實體驗。
生涯輔導教師可以使用奇跡問句引導學生想象未來愿景,在腦海中一次次預演實現的過程,由此走出當下的困頓,洞見未來的希望。一般問法如下:“現在,我要問你一個奇怪的問題。假如今天晚上睡覺的時候,整座房子都非常安靜,你也睡得很香甜。半夜,奇跡發生了,你今天和我談論的這些問題——當下的迷茫、無動力、學習成績不理想,都解決了。但是,因為奇跡發生在你睡覺的時候,所以你不知道一夜之間你的問題解決了。當第二天早上醒來的時候,你會發現有哪些不一樣,讓你了解到奇跡已經發生了?”
生涯輔導教師還可以使用譬喻的方式改變奇跡問句,如“如果有一個水晶球可以照見你的未來”“如果有一個神仙要幫你實現三個愿望”“如果你突然擁有了一根神奇的魔法棒”“如果未來的你打電話給現在的自己,他會給你提供哪些建議”。如果某些初中生無法接受類似奇跡的說法,生涯輔導教師則可單純地使用假設問句來詢問學生,然后繼續遵循奇跡問句的相關原則。例如,一名初中生因為成績不理想想要退學,教師可以這樣引導他:“讓我們想象一下,如果你決定不做這個選擇,當你活到80歲時,回顧你的一生,你看見自己度過了這個艱難的時期,而且還過著很有目的、很有意義的生活。那么,你的一生會是什么樣子的?”類似問句可以誘發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后的美好圖景,產生探尋未來可能性的好奇。
奇跡問句能戲劇化地將學生充滿問題的思緒,轉移至以解決之道為焦點的思考,從談論問題中解放出來。奇跡問句里蘊含著“問題是可以改變的”信念,鼓勵學生想象突然獲得生活中原本不可能存在的巨大力量,構思未來圖景,讓學生在當下產生深刻的內省并付諸行動。在回答奇跡問句時,學生內心的思考焦點將離開原有的問題情境,開始專注于自己想要什么或自己希望改變什么,逃離問題思維的限制,朝向更滿意的未來前進。
(二)關注例外,激活優勢資源
SFBT以解決問題為焦點,以個體已經擁有的優勢、方法與資源為基礎。人們不可能總是處于一種行為模式中,無論當時處于多么頑固的問題模式中,總會有例外發生。“例外”這個概念是SFBT的第一個支柱,被稱為“沙中淘金”。例外,是優勢、資源、力量、成功的統稱,存在于問題發生以外的時段,即問題沒有發生、問題不嚴重、問題發生次數少的時刻,或者平順、成功、美好的時刻[6]。
“例外”的思維是找尋優勢、方法與資源的放大鏡,如憂郁的人在意志消沉中也會經歷一些舒緩的時刻,這段緩和時間即“例外”。因此,要詳細追究這些“例外”的細節——何時、何處、如何發生,以及什么人在場等,進而擴大例外情況,讓這些成功的策略重復發生,直到成為習慣活動。常用的例外問句有“哪些時候,這些問題是不會發生的”“那時候你的想法或做法有什么不同”“以前有沒有類似的情況?你那時候是怎么處理的”等。即使最棘手的困擾都包含例外,只要有例外發生,就能從中找到解決方法。
SFBT相信學生的潛能和內在資源,這種成長和改變的理念類似一個孵化器,學生的職業價值觀、目標、理想從那里孵化出來并最終得以實現。“知道你是誰,比知道你要去哪里更重要”。生涯輔導即針對“我是誰”“我要到哪里去”“我如何達到自己想去的地方”等基本生涯命題,引導個體探索生涯發展的可能性,發展出自己的優勢和偏好,圓滿完成一張“我是誰”的人生拼圖。在生涯輔導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自身的內在優勢,因為發揮優勢比彌補弱勢更為重要。
積極心理學認為,性格優勢是我們每個人都擁有的天然傾向。每當使用自己的優勢時,我們會感覺到“真實的、有活力的、充滿能量的自我”。在全球互聯網的時代,決定一個人未來核心競爭力的是長板理論,要找到自己的長板,圍繞長板展開布局,將個人優勢放大、延伸。段文杰等[7]設計了一個為期18周的干預實驗,證明基于優點的干預策略對提高學生的生活滿意度發揮著積極的作用。此研究蘊含的意義是,可以把培養學生的性格優點融入學校的日常教學工作或生涯輔導中去,讓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并運用自己的優勢,這不僅能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和生活滿意度,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他們抱持對未來的希望感。
優勢視角在初中生涯輔導中的介入,立足于發現、探索初中生的優勢和資源,協助他們達成自己的目標,實現夢想;面對生命中的挫折和困境,利用自己的力量(如天資、知識、能力和資源等)來達成目標和愿望。當學生對未來迷茫、喪失信心時,可利用SFBT“例外”原則分析他們過往經驗中的成功事件,引導他們探索自己重復出現的才智、價值觀和成功模式,從中提取出造就成功的方法和策略,并應用于目前的困境上。阿爾伯特·班杜拉經過40年的研究發現,過往的成功經驗是學生未來自我效能感的主要來源[3]。一次次刻骨銘心的成功體驗可以激勵一個人很多年,讓人將“我贏了”這句話在心中轉化為“我能贏”,進而創造出自己生命中的成功螺旋:成就激發自信,自信帶動追求,追求又創造出更大的事業成就。
當學生說“我覺得我一輩子都會消極抑郁下去”“我做任何事情都不會成功”時,生涯輔導教師要多說這樣的話:“上學期你對生活的態度積極樂觀,當時你是怎么做到的?”“你在什么情況下,更有動力制定目標?”“過去一段時間,你在什么情況下實現了目標,當時你是怎么做到的?”“環境這么艱苦,你卻沒有放棄希望,是什么力量在支撐著你?”“最近,在哪些方面,你會覺得學習是有成就感的?你是運用了個人身上的什么優勢來達成這樣的成果的?”生涯輔導教師要如“淘金”一般,引導學生從諸多困難中看到生命中的優勢的微弱光芒,這些微弱光芒未來將成為足以燎原的點點星火。
關注例外,并不是為學生的生活創造出一些虛擬的美麗故事,而是營建一個可以“成為可能”的事實,此事實對學生而言,是一個已然在某處等待他的故事,是可以被看見及從中學習的。關注例外,能讓學生從自身成功經驗中學習,覺察和修正之前對未來生活的悲觀論調,并且能有意識地運用這些能力和資源,幫助自己解決問題,邁向所渴望的浩瀚未來。
(三)量尺問句,行動一小步
焦點解決量尺常被用來衡量個體聚焦未來的進步程度,通過量尺可以確定問題的嚴重程度、目標的完成程度等。個體只有了解自己處于哪個位置,才會有進一步改進的可能。量尺頂端的10分代表個體所追求的結果或奇跡的圖像,1分則為相對的低點。生涯輔導教師可詢問學生目前所處的位置及其與愿景的距離,進而逐步引發學生朝著自己追求的目標方向,以適合自己的速度與方式前進。
運用量尺問句不僅可以引導個體了解他們所處的位置,還可以引導他們思考如果向前一小步,當下應該如何做,常用的問句有:“10分代表你能夠看到未來的希望和亮光,1分代表完全沒有希望,目前你是幾分?如果你提高了1分,會有什么跡象?”“現在讓我們玩一個游戲,墻壁這邊代表1,另一邊代表10。現在兩個墻壁之間有一條線,包含2~9之間的數字。你覺得自己現在處于這條線的哪個位置?接下來你需要做些什么來提高1分?”
若是正向之事,刻度可為1~10,例如有多開心、多有信心、未來多有希望、多想努力,“1”的概念可以暗示學生再怎么樣都會有“一點點”;反之,若是負向之事,則為0~10,例如有多生氣、多迷茫,“0”的概念可以暗示學生負面事情的消失。對于初中生而言,從問題中獲得控制感是一種建立自尊和發生改變的方法,量尺問句不僅簡單易行,還能將抽象概念轉化為具體的問話,將強烈、模糊的反應轉化為清晰、可測量、可介入的行動,澄清學生當下的狀態,增加其對自我的覺察,進而明確下一步的具體行動,細化可以掌控的步驟。
人類大腦天生抵觸大幅度的變化,一個微小的目標有助于沖破動機的表面張力,產生“破冰效應”,啟動個體的行動系統。目標管理是生涯輔導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涯管理能力強的學生,會制定具體的計劃,利用元認知能力,評估、反思目標的可行性,用一個個短期目標實現理想中的長期目標,讓自己在一次次目標達成中修正、重塑、強化自己的原有計劃。在生涯輔導中,教師可以使用量尺問句所提供的“一小步思維”,引導學生把長期的大目標分解為可管理的小目標,使學生看清腳下的和前方的路。
再遠的路只要跨出一步,再一步步地走下去,就可以到達。生涯輔導教師可以對學生說:“當事情有所改善時,你想到的第一個可以做的改變是什么?”“你想從哪件事情開始?”“如果你提高了1分,會有什么跡象?”“如果你渴望的學習狀態滿分是10分,那么,你現在的處境是幾分?如果要增加1分的話,可以制定哪些短期的、具體的、能力范圍之內的、有及時反饋的小目標?”呈現一個量化的數字能幫助學生明確自身所處的位置,繼而引導他們表達出一個小小的改善會是什么樣。
SFBT相信系統或關系中的一個元素的改變可能會影響組成系統的其他元素和關系,由于連鎖反應,系統中的一小部分的改變會引起整個系統的變化;相信“小改變成大改變,一個改變會帶來更多的改變”,即所謂的“漣漪效應”與“滴水穿石”;小目標會產生“滾雪球效應”,一旦獲得了起始的優勢,雪球就會越滾越大,優勢會越來越明顯,一個小目標的實現,會產生連鎖反應,學生會覺得任務更容易完成,并會更迫切地去完成,完成后的成就感又幫助他們逐步完成最終的大目標。一個個循序漸進的小目標,好比是建立在現實境遇與美好愿景之間的、可拾級而上、步步登高的階梯,能激勵學生立足當下,充滿動力,奮勇向前。學生將躬身入局、日拱一卒,自我肯定與自我強化,出現正向思維和積極情緒,離開受害者角色,主動解決問題,對未來更有力量感和希望感。
(四)尊重差異,多元化評價
焦點解決取向不僅是一種方法和技術的改變,更重要的是一種對人性的認識和對教育姿態的改變。SFBT強調發展性、復原力、去病理化和尊重好奇;相信每個人都是獨特的,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價值、力量、智慧和經驗;個體有能力面對自己人生的旅程,每個人都是解決自己問題的專家,一個人會從經驗中習得克服困難的能力和資源;關注未來導向的思維:一個人會被過去影響,但不會被過去決定,未來是可以被創造與再協商的。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指出,“要樹立科學成才觀念,堅決改變用分數給學生貼標簽的做法,創新德智體美勞過程性評價辦法,完善綜合素質評價體系”。這也是未來生涯輔導的方向。愛因斯坦說:“每個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用爬樹能力來斷定一條魚有多少才干,它整個人生都會相信自己愚蠢不堪。”每個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方式截然不同,每個學生都有其優勢能力,差異化已經成為培養學生核心職業素養的前提。多元化評價也是生涯輔導中的關鍵元素,評價的維度包括學業,但更重要的是對學生的良好習慣、助人行為、自我管理、能力優勢、價值觀、興趣愛好等進行綜合的反饋與評價。
生涯輔導教師要吸納SFBT的理念,樹立多元的發展觀、教育觀、輔導觀、主體觀、評價觀和師生觀,明確輔導的本質是為學生創造自由探索的環境,著重培養學生的特長和優勢;打破傳統靜態的、單一的評價機制,構建以鼓勵為主的動態的、情景化、社會化的評價體系,更客觀地衡量學生的生涯發展路徑;引導學生以多元的標準、發展的視角來評價自我能力,促進學生在多元選擇、立體塑造的機會和背景下,積極進行自我選擇、自我塑造、自我學習和終身成長。
教育家蔣夢麟說:“理想、希望和意志是決定學生一生榮枯的重要因素。教育需要啟發學生的理想、希望和意志。”[8]生涯輔導的關鍵是讓每個學生都相信自己的未來充滿各種可能性。SFBT立足于學生的變化、動態的未來、潛能的發揮,和生涯輔導提倡的理念有很多不謀而合之處。將SFBT提倡的人性觀和專業價值滲透到初中生涯輔導系統的各個領域中,是生涯該有的教育樣態,將掀起擋住學生未來視線的面紗,讓學生建構自己的解決之道來主導個人生涯。SFBT透過尊重使學生的自我決定最大化,以優勢為基礎賦能學生,以成長為基本點,以尋求人生價值為終點,引導學生成為自己人生命運的主宰者。
參考文獻
[1]金樹人.生涯咨詢與輔導[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2]戴艷,高翔,鄭日昌. 焦點解決短期治療(SFBT)的理論述評[J]. 心理科學,2004,27(6):1442-1445.
[3]李亦桃.生涯規劃:美國初中教育一例[J].上海教育科研,2004(5):72-73.
[4]琳達·梅特卡夫.奇跡問句——閃耀的心靈之光[J].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5]比爾·博內特,戴夫·伊萬斯. 斯坦福大學人生設計課[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
[6]許維素.探尋希望的足跡:例外與應對問句的應用[J]. 心理技術與應用,2015,3(5):47-51.
[7] Duan W,Ho S,Tang X,et al. Character strength-based intervention to promote satisfaction with life in the Chinese university context[J].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2014,15(6):1347-1361.
[8]蔣夢麟. 蔣夢麟教育論著選[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編輯/于 洪 終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