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廣添
摘 要:家訪工作是聯系家庭與學校的紐帶。教師通過家訪能及時了解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情況以及思想動態,讓每一個學生不但在學校受到關愛,而且在家里也能受到教師的關愛。筆者通過家訪傾聽家長對教師工作的反饋和建議,不僅取得家長對學校和教師的理解和支持,同時能加深教師與家長的感情。
關鍵詞:家訪;家校合作;學生成長
一、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筆者班有一名學生曾小庭(化名),在今年暑假發生了交通意外,導致腿骨折,醫生建議不能下床,至少要在家里休息2個月,家長十分擔心他的學習跟不上。在開學初,筆者把課本和有關的資料迅速交給他,讓他在家里自學。家訪時,筆者對家長說:“我知道你們開餐館,平時工作很忙。”小庭媽媽說:“是的,我早上五點半就起來了,做好了早飯,然后把孩子交給他的爺爺看管,我們才到市場購買當天餐館的材料。”接著她笑著說:“我一點也不覺得累,能夠為他做點什么,我反而更精神。”從她的笑聲中,筆者感覺到她對孩子的關懷與能守護著孩子的幸福。通過了后續的家訪和平時的電話,筆者得知小庭的學習進度和學校的差不多,而且通過詳細的談話,了解他在語文、數學方面沒有很大的困難,只有英語方面有聽讀的困難,后來他媽媽請到了在讀大學的小庭的表姐來輔導,現在小庭在英語方面基本沒有什么困難,這讓筆者對他的學習有了更大的信心。在身體方面,筆者對他的腿傷的治療有了詳細了解。
二、與家長達成共識
劉號(化名)是一名高大的男生,平時較沉默寡言。筆者通過家訪,與該生的家長詳談他在家里的學習、作息、做家務等各方面的情況,得知劉號在家里寫作業速度較慢,比一般的孩子要更花多時間。“怎樣才能提高孩子寫作業或者是做事效率呢?”在這些問題上筆者與家長進行詳細的討論,得出了較好的做法,并統一了教育方法,如: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加強在學習上的輔導;要注重學生的能力發展和培養;在課堂上要多提問,多鼓勵;等等。這次的家訪讓筆者了解到家長對孩子是十分在意的,家長十分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長,也了解到家長很信任與尊敬老師。
三、來自離異家庭的學生
陳小千(化名)是一名五年級的學生,生長于離異家庭,現在由爺爺奶奶照顧,小千是比較頑皮的學生,與班中的一兩個男同學經常在一起做違反紀律的事情,學習成績一般。但筆者不會因為多次的教育達不到理想的效果而氣餒。有一次,因為小千與同班同學斯敏(化名)發生了矛盾,小千的奶奶放學后就到了斯敏同學所在補習社了解情況,隨后又找到了斯敏的媽媽溝通,不久斯敏的媽媽就來電話向筆者詢問了這件事情。雙方的家庭由于缺乏了解而產生誤會,于是筆者對這兩個家庭都進行家訪。經過了家訪,小千的奶奶向筆者詳細地陳述了他們家的環境,小千的父母是如何分開的,對小千是怎樣照顧的,以及他們的工作情況,還有小千父母復合的可能性等等。筆者對這兩個家庭都有所了解,而這件事情也因為這次家訪而平息下來,在以后的教學中筆者根據小千的具體情況,在生活上關懷他,在學習上鼓勵他,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在這件事之后,小千的紀律好了很多,成績也有了很大的進步。在學期學習結束后,由于小千的進步很明顯,學期末獲得“進步獎”。
四、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
班主任要時刻關注學生的一舉一動,小到學生的作業是否整潔、有條理,大到學生的病事請假、家庭問題。筆者班上有一個學生小然,他平時在校比較自我,比較頑皮。有一次,上級有文件資助家庭經濟有困難的學生,學校以調查問卷收回執的方式摸底,筆者班上幾十個學生全部都報沒有經濟困難。從平時的談話中筆者知道小然媽媽是商販,平時在街邊擺賣。于是筆者決定去家訪,深入了解家庭狀況,筆者通過了解得知,小然的父親年前中風,現在治療后在家中癱瘓臥床,家中失去了經濟支柱,家庭經濟困難。由于不想讓同學知道家庭情況,小然就冒充家長簽名,虛報家庭沒有經濟困難。可以看出,小然害怕同學和老師知道家庭的情況,平時與同學相處也有一些不自信。通過這次的家訪,筆者決定要仔細了解每個學生的情況,根據不同的學生情況引導他們回到正確的學習和生活軌道上。最后通過家長和學校的共同努力,將小然的家庭向上級部門申報為經濟困難家庭,相信不久小然一家會有相應的經濟資助。
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學生都有不一樣的故事,只有通過家訪或電訪才能直接地知道他們具體的情況。聚焦學生的生活與成長,傾聽學生和家長的心聲,教師能更清楚學生的家庭生活環境,在家學習、作息、愛好、做家務等等情況,這有利于教師在平時的教育中因材施教。在教育方面,學生家長會主動地給教師提供教育方法,教師可以根據家長提供的方法結合自己的工作需要進行篩選,相信在學校、家長和教師的共同努力下,教育工作會更有成效。
家訪對教師來說是一項重要的工作,教師要不忘初心,不怕困難與艱辛,努力做好家訪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