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毅青
摘 要:孤獨感是在小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狀態。筆者在文章中用具體的案例說明孤獨感對學生的傷害,并列舉筆者的一些做法,幫助有此類現象的學生走出孤獨感,讓學生更好地投入學習和生活中。
關鍵詞:孤獨感;情緒心理;小學生
處于身心飛速發展時期的小學生,由于受到學校學習壓力、父母過高的期望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會不時經歷情緒、情感上的困擾,受到孤獨、失望、憂郁、焦慮、憤怒、嫉妒等不良情緒的侵襲。若不及時調整,將會使這些不良情緒轉變成嚴重的情緒障礙,從而阻礙小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因此,對于教師來說,了解小學生的情緒問題是十分重要的。
孤獨感是一種封閉心理的反映,是感到自身和外界隔絕或受到外界排斥所產生出來的孤伶苦悶的情感。一般而言,短暫的或偶然的孤獨不會對人造成心理行為紊亂,但長期或嚴重的孤獨可引發某些情緒障礙,降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孤獨感還會增加與他人和社會的隔膜與疏離,而隔膜與疏離又會強化人的孤獨感,久之勢必導致疏離的個人體格失常。
孤獨是自己感到與人不融洽、孤單寂寞的一種心理狀態。一般來說,感到孤獨在小學生中不是普遍現象,但對精神生活相對貧乏、缺少家庭溫暖的小學生來說,卻又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容易產生孤獨感的小學生,以氣質而論,抑郁質的較多;以性格而論,內向型的較多。
一、孤獨感之探析
大量的課堂言語交往情況調查表明,小學生在上課時確實存在“孤獨”心理,這與以下因素有關:第一,某些教師認為課堂教學就是師生交往。上課時,教師只注意師生之間的交往,忽略了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而同齡人之間的交往,不應只發生在課堂之外,也應存在于課堂之內,不然學生往往不能真實地暴露學習中的困難與缺點,因此也就無法避免課堂上存在“被遺忘的角落”。第二,學習小組尚未成為課堂教學的功能單位。課堂上除了全班“大集體”活動,就是“孤獨的個體”,缺乏小群體的學習活動。第三,部分學生在課堂上有一種“被動”心理,他們很少或很不愿意自己去啟動師生交往,更多的是等待教師賦予自己“主動”的機會,這往往被視作學生聽話、懂事之類良好的表現,學生行為上的“筑欄”特色加深了其心理上的膽怯、保守以及日復一日積淀而成的孤獨感。如果學生在課堂上的孤獨感長期不能消除,不但會直接影響他們的學習,而且孤獨感會無法避免地進入他們的生活中,從而可能導致病態心理。
在筆者過去的教學生涯中,曾經遇到不少有或輕或重孤獨感的學生。筆者對一個女孩子印象深刻。小梅(化名),10歲,從小在家鄉由爺爺奶奶帶大,直到10歲才被父母接到番禺一起生活。當她父母帶著她到學校來見老師時,她怯生生地躲在父母身后,睜著大眼睛四處看。筆者作為班主任,帶她到教室去,但是沒想到她居然用力抱著媽媽不放手,怎樣都不肯跟筆者到教室去。筆者制止了她父母強迫她的做法,先讓她冷靜下來。等了十多分鐘,她才平靜下來。筆者走到她跟前,蹲下對她說:“小梅,歡迎你來到新學校,我是你的班主任,現在我帶你去教室認識其他和你一樣大的小朋友。好嗎?”說完,筆者微笑著伸出手去牽她的手。這次,她沒有太多的反抗,小心翼翼地把手遞給筆者。這是一個好的開始,讓這個女孩走出孤獨感,將會是筆者的責任。
筆者認為師生平等是克服小學生在校感受“孤獨”心理的前提。教師要對每個學生都尊重、關心和嚴格要求,教師不能無視學生獨立人格的存在,應當學會尊重學生的現在,并以學生的現在為起點,把他們吸引到與自己合作的教育過程中來,使學生意識到教師是真心接納與尊重他們的,讓學生以“本我”和教師交往,視教師為知己,這樣他們就會向教師敞開自己的心扉。
如,小梅在課堂上只按照教師的要求學習,但從不舉手回答問題。若教師點名讓她回答問題,她只會直直地站著,一個字也不說。課間,其他同學邀請她一塊玩耍,她也只是待在座位上,對同學的邀請置之不理。在觀察小梅一段時間后,筆者了解到她畫畫非常出色,在美術課上不止一次受到美術老師的表揚。筆者決定以這個為切入點,把幾個美術比較好的同學召集到一起,鼓勵她們與小梅交往,并且把為班級設計墻報的任務交給她們。在她們設計墻報的過程中,小梅漸漸會和同學交流,而不再沉默不語了。慢慢地,筆者在課堂內外對小梅的關注讓她感受到教師并不是高高在上、盛氣凌人的。小梅的臉上也出現了笑容,并且對于筆者的接近,她也不再抗拒。
二、如何消除小學生的孤獨感
第一,鼓勵學生多與人交往。教師要引導類似小梅這樣的學生交幾個同齡的知心好友,經常在一起交流思想感情,互相傳授學習經驗,進行有益的活動。于是,真誠的友誼自然地消解孤獨感,同時也有助于她們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朋友在互相關心、互相交流中,自然就不會產生孤獨感。
第二,鼓勵學生多參加有益的集體活動。尤其是一些參與性比較強的集體活動,例如運動會、合唱等,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參加,使他們感受到集體的溫暖,讓學生融入集體。
第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業余愛好和興趣。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對于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要因勢利導,創造各種必要條件,熱情地進行輔導,不能壓抑學生的興趣。
第四,要啟發學生的愛心。教師要指導學生主動關心他人,體察他人的心情。讓學生明白,如果多關心別人,別人也不會對你冷漠疏遠。讓學生在內心產生一種與別人融為一體的感受,感到自己“不是孤獨的”,具有健康意義。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小梅在課堂上仍舊是比較封閉,不愿回答問題。筆者并沒有氣餒,因為這種孤獨感并不是短時間就能消除。
在課堂學習中,筆者采用小組學習,讓班上幾個熱心助人的同學和小梅一組,并讓他們多關心小梅,給她多一點表現的機會。筆者在巡視小組學習時,有意在他們組多做停留,傾聽他們的意見,與他們一起討論。在我們共同努力下,小梅終于敢于在小組內發言,將自己的見解告訴組員。而筆者也從不吝嗇給予肯定和表揚。
在學期結束前,小梅給筆者送來一張自己畫的畫。上面畫著一個長頭發、穿裙子的大姐姐,牽著一個小妹妹的手。筆者看了,笑了笑,問她:“畫中的是誰啊?”她聲如蚊吶地說:“這就是老師你和我!”那一刻,筆者感動極了,什么話也說不出來,只是緊緊地握住小梅的手。小梅終于打破孤獨感的包圍圈,勇敢地走出來了。
筆者認為在課堂中,教師要把握好幾個環節:第一,意見溝通。教師應善于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了解學生對自己的工作及班級活動的意見和看法,采納合理的建議,求同存異。第二,情景創設。當學生最需要關注、理解和引導的時候,也就是師生心靈溝通的最佳時機。例如,當學生在課堂中遇到失敗、尋求幫助時,教師應及時給予學生愛的溫暖。這樣學生在思想意見、情感體驗、意志欲望和行為方式等方面都得到了尊重,因此能大膽地表達自己思想和情感,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精神和豐富完善學生的主體人格。
在往后的交往中,筆者慢慢得知小梅形成孤獨感的原因。原來小梅的父母在她出生沒多久就外出務工,每年只是在過年的時候回家一趟,平常的交流只局限于電話。爺爺奶奶對小梅缺乏關愛。在這樣的情況下,小梅慢慢把自己封閉起來,不和人交流,只沉溺于畫中的世界。
得知情況后,筆者將之反饋給小梅的家長。在一次家長、孩子、教師的詳談之后,小梅將她對爺爺奶奶和父母忽略她的不滿一一表達出來。說完之后,小梅如釋重負地說:“我終于說出來了!”接下來筆者利用家校合作的機會,把小梅的心結徹底打開。筆者建議家長利用假期,帶小梅到公園、郊外走一走,一家人還可以利用晚飯之后的時間交流。這樣既可以讓小梅知道父母一天的工作有多辛苦,也可以讓父母及時知道小梅在學校的情況。
有孤獨感的學生不是個別的,要幫助學生更好地克服孤獨心理,除了教師在常規課堂教學過程中改變教學觀念、改革教學方法,還要在課余時間多關心學生的心理狀態。除此以外,還要學校家庭相結合、因人而異更加細致地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努力促成所有學生健康成長。